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37

第37章 “向阳精神,永志难忘”

——访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谢辰生这个名字,过去我只是在有关报章上见到过,并不十分熟悉。自从得知他曾下放咸宁向阳湖,并上门采访之后,我对其人其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谢老生于1922年,解放前长期担任现代文学史家和文物收藏家郑振铎的学术秘书,协助郑先生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等书籍。自27岁起,他正式步入文物界,半个世纪以来,主持拟定了新中国各项文物政策和法规,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学卷》。1978年,受命主持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复制工作;1983年至1990年,负责组织全国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分期分批对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古书画藏品进行鉴定注录。这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生性耿直,一身正气,在文物战线留有不少美谈,被传媒誉为“中华国宝的坚强卫士”——如果说,以上简介只能说明一个人的“皮毛”,那么,经过和谢老一番长谈,我才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耿直的谢辰生说起谢老在咸宁干校的经历,真是够惨的。他于1969年秋到达向阳湖时,尚在受审查。因为“文革”之初,驻国家文物局的军宣队把王冶秋同志打成“头号走资派”,谢辰生和罗哲文、金枫、杜克等四人对此持有异议,自然也被打入“另册”。到了咸宁农村,他边受批判边被监督劳动。在那种极“左”的氛围下,很多人不敢跟他说话,只是在夜深人静时,才有老同事偶尔安慰他几句。最让他痛心的是,同在干校的爱人胡清源(时任文物出版社编辑)也受牵连,时常挨整。她身体不好,得了肠梗阻,迟迟没有机会治疗,终于在1971年病死在向阳湖……

老专家讲述至此,沉默了一会。我乘空插话道:“日前我采访三联书店发行部主任赵学兰,她也谈起您夫人得了重病,还是她护送到咸宁的。那天夜里,赶急诊的卡车从甘棠出发,开着明晃晃的大灯,路上遇见一条一米多长的蛇,车子压了过去,司机还下车拣起长蛇丢在车后,准备留着改善生活。可惜后来病人还是不治身亡。赵大姐感慨地对我说,如果胡清源同志早点治疗,恐怕病情不会恶化。”

听罢我的补充,谢老脸上露出不堪回首的神态。他们夫妻感情甚笃,可夫人才活了四十几岁!时隔多年,虽然谢老心里一直珍藏着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但他早已把“家破人亡”的痛苦化为理性的思考。请听老专家是怎样评价那段岁月的:“‘文革’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悲剧,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但回过头来看,我尽管受了那么大的迫害,仍觉得向阳湖的生活自有它的价值。为什么?因为我们毕竟参加了田间劳动锻炼,而文化人能接触实际,并不是坏事。还有一点,当地群众对我们好,文化人之间也在患难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这是永远值得珍惜的。因此,我认为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干校,而不应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如果老是控诉,我根本反对!”

读者们可能没有料到,最有“资格”诉委屈的谢老并不热衷“伤痕”、“暴露”,这和社会上有些整天无病呻吟的人比较起来,思想觉悟的高低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深受“文革”之苦的人们除外),可见我今天碰见的是一位“特殊人”。但看他背靠在一张旧藤椅上,越说越激动:“任何历史过程,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向阳湖是一种历史现象,认真加以反思,对将来永远是个启迪。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滋生出腐败现象,如果视而不见,会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害。有的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切向钱看,哪还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老实说,我对此非常反感。如果整天享清福,甚至花天酒地,我宁愿在向阳湖受苦受罪。我说话可能有点不中听,是共产党员就不能背离宗旨太远,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我在咸宁干校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没有消沉失望,就是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也可以叫‘向阳精神’。我们要从中吸取力量,同社会上的腐朽势力作坚决斗争!”

一阵慷慨陈词,令我为之动容。是的,无私才能无畏,无欲则刚!何止是今天,谢老历来都是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早在1967年,被称为“文物局一支笔”的他面对当时各地大肆毁坏文物的过激行动而痛心疾首,毅然写信给“中央文革小组”有关负责人,呼吁及时制止。不久,他亲自起草了《关于保护革命文物和古代文物的倡议书》和《关于保护古旧书刊、字画的倡议书》,以13个群众组织的名义联合发往全国。就连5月14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后来到了1979年,他还上书胡耀邦同志,为王冶秋冤案仗义执言,且以自己的人格担保,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91年,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他又大声疾呼对盗掘文物的犯罪分子应严惩不贷,使全国人大常委会两个与之相关的立法文件得以早日公布。尽管5年前,谢老就做了膀胱癌手术,但他仍然表示,只要有三寸气在,就要继续为捍卫我国的文物事业战斗不息。

谢辰生题词眼看访谈将要结束,我顺便向谢老打听,咸宁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能否在文物上多作一点文章。他热情告诉我,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务院公布了3批共99个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批共750处文物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省级人民政府公布了近7000处文物古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听了充满信心地对谢老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向阳湖也是能够加入这个文物史迹网的。”他笑着提示道,关键是当地文化部门要逐级作好申报,当前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原则。接着,谢老还即兴为我写下两幅书法,一幅足以表达他的意愿:“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一幅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向阳精神,永志难忘”。字为心声,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