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36

第36章 “我们至今感念王冶秋”

——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北京安贞里2区14栋住有30多位文物战线的老专家,他们几乎都曾下放鄂南的向阳湖。74岁的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老个子不算高,笑眯眯的,一副老天真的样子。他对来自咸宁的客人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先是主动向我介绍几位邻居值得宣传,并告知他们的门栋和电话,然后才想到该自己“答记者问”了。

罗哲文回忆王冶秋坐在这位“国宝级”专家面前,我很自然地将提前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电影”——罗哲文和单士元(已故)、郑孝燮二老被文博界称为古建筑领域的“三驾马车”。半个多世纪以来,罗老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古迹保护、管理、勘察等工作,写有《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塔》、《中国历代帝王陵》、《长城史话》等专著。他还是我国走遍万里长城的第一人,主持过长城八达岭、山海关的维修设计。因此,真正熟悉长城的人,都不会忘记罗哲文……我正这么想着,已知我来意的罗老抓紧时间,开始讲述起自己的干校生活经历:

1969年冬,正值壮年的罗哲文背着“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辞别家人来到咸宁干校,编在一大队二连。不久,他被分配和老书法家李长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杜克(现任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同住一间房,正好是“老中青三结合”。李长路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因参加革命较早,且无任何历史问题,负责监视当时尚在受审查的罗哲文;杜克小青年一个,看似精神负担少一些,有空便放开喉咙学唱京剧,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单挑《红灯记》第八场“刑场斗争”李玉和出场时的唱段反复练习:“狱警传似狼嗥,我迈步出监。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好在李长路是个大好人,向军宣队汇报罗哲文表现不错,杜克唱的是样板戏也没问题!罗哲文则在围湖造田等繁重劳动之余,仍保持着文人的闲情逸致,经常提着一架旧相机到处拍照,摄下了不少干校实景和鄂南的农村风光。

罗老重温这些往事,尤其欣赏杜克昔日的精彩“表演”,禁不住开怀大笑。我请老专家适时清理一些旧照片,供我作资料用,他慨然应允。为了抢救更多的干校史料,我问罗老:“向阳湖前后几年间,谁是您印象最深的人?”他马上回答说:“文博界的老领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我们至今感念他!”

《回忆王冶秋》封面谈起王冶秋同志,我因为年轻,仅略有所知。他是鲁迅先生晚年的好友,鲁迅在生命最后两三年间的日记中几十次提到王冶秋,并和他通过信。30多年后,王冶秋竟会与向阳湖结下一段缘分,无疑是值得我们大书一笔的。于是,我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认真记下罗老深情的回忆:王冶秋是我国文博事业的奠基人,“文革”之初就被打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于1969年下放咸宁干校时,已是花甲老人。不久,由于敬爱的周总理亲自点名,他调回北京重新工作,担任国务院文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有了“尚方宝剑”,王冶秋竭尽全力,排除重重干扰,从干校调回大批业务骨干,重振文博事业。他于70年代初先后主持和指导故宫重新开放,组织举办“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展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以至舆论界将“文物外交”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乒乓外交”相提并论。1971年初,周总理指示要恢复《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王冶秋抓住时机,力举罗哲文和王代文、俞筱尧、杨瑾、石光明、叶青谷等同志回京办刊。要知道,这些专家在干校有的是“右派”,有的是正受审查的“五一六分子”,有的党员还没有恢复组织生活,而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干校的当权者对他们很快“归队”难以接受,或对调令置之不理,或人为地设置障碍。王冶秋亲自做方方面面的工作,并派员逐一落实回京人员的到位。许多干校文化人当时既不敢想,更不相信能办到的事,王冶秋以无畏的勇气和非凡的魄力实实在在地办成了。

罗老说着,语调中饱含敬佩和感激之情。我深受感染,插话道:“尽管王冶秋同志已于1987年病逝,但我有一个为众多向阳湖文化人立传的计划,今后自会将他列为重点宣传的对象。”罗老听罢,连声称赞,继而又补充说:“我在文物局工作多年,‘文革’时被视作和‘黑帮’联系很深的人。下到向阳湖后,没指望还会重返北京。冶秋同志坚持要调我和其他专家,因为他深知文博工作专业性强,主要得依靠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否则只能是空对空。我离开咸宁时,干校有位头头竟然对我说:‘别看现在上边要调你回去,可你的罪行还在,我们随时还可以把你揪回来!’对比之下,更可以看出冶秋同志当年从干校调人的难度之大,他是如何煞费苦心!我返京第二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工作中。在周总理的关怀和郭老的指导下,这项研究工作由冶秋同志全面负责,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轰动全国,震惊世界。你今天上门采访,又让我回想起和冶秋同志在长沙共同奋战的日日夜夜。”

罗哲文题词我建议罗老将这些故事写出来,让读者对王冶秋同志有个较完整的认识。老专家谦虚地说,写过一两篇小文,但还不够分量。他顺便向我介绍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王冶秋本来是同“四人帮”作过斗争的勇士,后来却被别有用心的人造谣中伤,诬蔑为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他被罗列了不少罪状,什么“为康生搞文物”啦,什么“江青请吃螃蟹”啦,不一而足。为澄清事实,让真相大白于天下,70年代末,罗老和文物专家谢辰生分别上书邓小平和胡耀邦。后经两位中央领导批示,对王冶秋冤案予以平反。罗老解释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捍卫真理,当然也包含着对冶秋同志深深的感念。

聊到该休息的时候,热心肠的罗老为我留下一幅墨宝:“人才荟萃咸宁县,文采风流向阳湖。”为便于今后加强联系,他还递给我一张名片。嗬,头衔真不少: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我由此可以想见罗老平日的繁忙和劳累程度,亦能体会出专家毕竟和为官不同,似乎没有退休一说,而且越老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