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向阳湖
12940500000022

第22章 “我们总算尽了一份心!”

——访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张惠卿瑞星焕彩,和气迎祥。自1995年咸宁组织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以来,受到宣传媒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尤其是得到了京城文化名流的积极响应。例如,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7位新闻出版界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文化部和湖北省领导重视并支持咸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将咸宁地委、行署的重大工作举措第一次搬上了“国是论坛”,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若要问起这个提案的来龙去脉,我们首先得感谢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张惠卿。

张惠卿致作者信张先生已七十有五,从1953年起,一直在人民出版社工作。40多年来,他长期负责马列著作和外国政治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业务,参与组织规划并实施了几乎所有马列著作中译本的编辑出版工作。个人译著有《蒙古人民革命简史》、《马克思年表》、《现时代的辩证法》等。在退居二线后担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期间,他得知咸宁开发干校文化的消息,立刻表示了极大兴趣,先是如约寄给我一篇回忆老出版家王子野在干校两次死里逃生的文章,嘱咐代转《咸宁日报》发表;接着,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动陈早春、傅璇琮、姜维朴、沈鹏、刘杲、和穆熙等人联合提案,对“向阳湖文化”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时隔不久,我出差到北京,自然将张先生列为采访的“重要人选”。由于住方庄一带有不少“向阳湖文化人”,而且大多是近邻,这天我便打破常规,挨家挨户地走访,才出东家院,又入西家门。说起来读者也许难以相信,当我匆匆走进张家时,客厅墙上的时钟已指向深夜12点。

作者采访张惠卿我开始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见面便向张先生解释说:“因为事先已电话联系好,改时间恐有失礼貌,只得耽误您休息了!”幸好他为人谦和,几句实实在在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没关系,早就想和你交流交流。你来京一次不容易,整天没日没夜地采访,更辛苦的是你!”

张先生的理解使稍稍有点疲惫的我又打起精神。我长话短说,首先请他介绍一下政协提案的缘起和经过。老人缓缓回忆道,他收到我寄去的有关干校资料后,就一直在考虑如何为宣传咸宁出点力。他认为,开发向阳湖“文化金矿”,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抢救工程”,时间越往后推移将越会证明这一点。近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制定建国后史料的选题规划时,专章列了“五七干校”,并选择文化部干校所在的向阳湖作为其中重点,其价值不言自明,咸宁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为全国的文史资料征集作贡献。天遂人意,很快到了1997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张惠卿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早春同住一间房,二人一拍即合,酝酿写个提案。张惠卿拿出初稿后,又征求其他几位委员的意见,大家都觉得应该造造声势,引起有关方面重视。美中不足的是,那天同在新闻出版组的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和《文史知识》主编李侃(均下放向阳湖)因病没有到会,如果在场,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签上大名的。

听了张先生的讲述,我的心情颇不平静。面对这位提案的发起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已嫌多余。以张先生等委员们的声誉和影响,此举对向阳湖的宣传鼎力助势,无疑提高了咸宁的知名度,而我们今后应做的工作还会更多,任务还会更艰巨,信心也会更足。张先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感慨道:“我们总算尽了一份心!”过不一会儿,他又认真地补充说,历届政协委员中下放向阳湖的人不少,建议我尽可能多访问几个,除了在地方报刊写好有关专栏文章外,还要多向《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中华儿女》等报刊投稿,以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

张惠卿讲述往事人常说,文如其人;依我看,话亦如其人。从张先生的言谈中,我可以体会出他是一位厚道朴实、真诚踏实的长者,而具有这样品质和品格的人,自然是值得敬重的。为加深对张先生的了解,我抓紧时间,又询问了他的干校生活及回京后的经历:1969年9月,张惠卿和夫人李真带着儿子张勤、张俭下放咸宁,分在十三连,住汀泗凤凰山。刚安顿下来,他担任了二排排长,负责管生产,不仅拉车时曾受过伤,有次炸山取石还历过险。后来干校搞运动抓“五一六”,又奉命负责办过一段专案。1971年元月,由于筹备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起草文件之需,他奉调回京,其间有幸三次聆听了周总理的重要谈话。会后,他作为人民出版社经典外书编辑组组长,和中央编译局的同志们一道,着手恢复马列著作的编译工作,直到“文革”结束。

张先生叙述至此,报时的钟声“当当”响了两下,窗外一片寂静。我这才意识到实在不宜再坐下去,准备起身道别。张先生知道楼层的电梯工早已下班,坚持要送送我,我再三推辞也无济于事。就这样,我们从十二楼一直下到底层才分手。张先生的诚意让人深深感动,这从另一方面又可以证明:在他的记忆中永远珍藏着在咸宁汀泗桥干校这段珍贵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风雨如晦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