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通了就快乐
12940000000126

第126章 快乐的人生,也应该习惯于失去

习惯于失去。这是我们在人生的课堂中必须学会和懂得如何去运用的一种知识。

然而大凡世间之事,我们却总是习惯于得到,却无法接受失去的结局。这也难怪,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得到。先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命,接着又得到了家庭,得到了成长,得到了教育,得到了工作,得到了爱情和婚姻,得到了自己做父母的快乐与辛苦,之后又得到了年老时的休憩,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样看来,我们的生命确实是在不断的得到中度过的。所以每个人都以得到为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失去的痛苦和悲哀了。

可实际上呢?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还要时时面对不得不去接受的失去。这虽然看上去的确让人心有不甘,可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有得到,就必然有失去,而且即便是在得到的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地经历失去。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得到是一种必然,而却把失去看成了一种偶然而已。事实上,失去本身也是生命中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一种必然。不仅如此,可以更肯定地说,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在一种得到和失去二者之间的不断交替中度过的。得到之后就是失去,而失去之后,得到也会重新降临到我们的身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失去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人生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所谓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的过程,其实真的只是所选择的视角不同而已。我们也可以说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的上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失去。得到了生命,就是为了最终再失去它,而先是童年,接着是青年、壮年、老年,我们的每一次成长和进化也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失去,直到我们失去了最后的生命,这个失去的过程才和得到的过程一起消失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了解了这一事实,我们对于得失问题就应该拥有一个更加全面也更加合理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找到一种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得失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容地面对“得”,更能够在遭遇“失”的情况下保持一份健康而快乐的心情。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传》中曾经记载和描写过一种名叫的小虫,它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会把自己遇见的所有东西都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背上,然后再继续前行。因为它的背部很涩,所以堆放在上面的东西就不会轻易地掉下来。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直到最后终于将自己累倒在地。

你可以说的悲剧在于它的贪婪,可如果不是因为它想不断地“得”,又怎么可能最终连自己都“失”掉了呢?因为得到而带来了失去,这才是造成的生命悲剧的根源。

而居里夫人在年轻时代的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则让我们懂得了失去也同样可以带来得到的另一道理。

1883年,在一位乡绅家里做家庭教师的玛丽亚(居里夫人)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坠入爱河。就在他们计划着要结为百年之好的关键时刻,却遭到了卡西密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卡西密尔选择了放弃,离开了玛丽亚。

失恋后的玛丽亚曾经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因为对科学和自己亲人的眷恋而放弃了这种做法。她先是刻苦自学,随后又远赴巴黎求学,终于成就了自己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丰功伟绩。如果没有对于感情的这次“失去”的经历,也许她的人生就将会是另外的一种结局,那么自然也就无法得到她后来的所有成就了。

这样的两件事情应该让我们明白:得到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失去,而失去又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既然我们能够欣然地接受得到的现实,那么也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失去的结局。失去并不意味着永远丧失了得到的可能,而恰恰预示着新的得到即将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所以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才会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

习惯于失去,就表示我们拥有了正确看待得失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就说明我们具备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它不是缺乏进取心的悲观和无为,而只是不过分苛责自己的从容和随意。它能让我们从失去中获取沉淀和积累,并以此作为再次得到的最坚实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