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娇不惯培养女孩的100个细节
12933900000036

第36章 培养、呵护女孩的同情心

被誉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的卡耐基说过:“你明天要遇见的人,有四分之三为了同情而饥渴。给他们同情,他们就喜欢你。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那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

可见,同情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美好感情。然而,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而女孩在我们的娇生惯养之下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养尊处优,也渐渐丧失了应有的同情心。

一天,5岁的婷婷穿着漂亮的新裙子和妈妈一起逛街。在街道的拐角处,一个断了一只手臂的小乞丐向她们走过来。这个小乞丐脸脏兮兮的,头发也乱糟糟的。看到小乞丐似乎要向她们伸手,婷婷竟然捂着鼻子说:“妈妈,我们快走吧!这个乞丐这么脏,臭死了,别让他把我的新裙子弄脏了!”妈妈嫌恶地看了一眼小乞丐,赶紧拉着婷婷快步离开。

难道婷婷天生就没有同情心吗?其实不然,《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同情心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霍夫曼也做过试验,证实孩子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是什么让婷婷丧失了同情心?

当婷婷对乞丐嫌恶和嘲笑时,妈妈无动于衷,从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反而用行动来告诉婷婷,她这么做没错,弱者不值得同情。可见,很多时候,不是女孩没有同情心,而是我们为人父母者扼杀了她的同情心。如果我们能耐心启发女孩,有意识地培养和呵护她的同情心,她又怎么会变得如此自私自利,没有宽宏和善良之心呢?

◆◆教女孩不要歧视他人

几个女孩手拉着手欢快地转着圈玩耍,有一个女孩却被排除在外,孤单地站在一个角落,眼泪汪汪地看着同伴玩耍。原来,这个小女孩左脸上有一块很大的紫红胎记,其他女孩都觉得很脏、很恶心,怕被传染,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拉她的手。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曾经说过:“歧视别人,是最愚昧、最无知的行为。”我们总认为歧视是成人世界的事,其实,在女孩的心中,已经有了党同伐异的概念。和自己一样的人,她就拉拢或偏袒;而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她就会排挤甚至攻击。

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和她不一样的人,她会注意到那些人和自己的区别,并对此感到奇怪。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女孩接受并包容、理解别人身上的“不一样”,而不是让她用天真而残忍的话去攻击和伤害别人。

◆◆在游戏中培养女孩的同情心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游戏是女孩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女孩的同情心。

比如,可以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女孩蒙上双眼,扮演盲人在屋子里行走,我们可以适时地牵引女孩绕过障碍。这样可以让她体验到盲人的痛苦,当遇到盲人的时候,就能懂得关心和帮助他。另外,也可以玩一些情景游戏,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为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在下雨的时候,让没有带雨伞的人和自己共撑一把……让女孩体会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也让她的同情心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和巩固。

◆◆从生活中抓住机会培养女孩的同情心

雯雯4岁了。有一次,妈妈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破旧的布娃娃,那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雯雯爱不释手地一直抱着它。突然,她指着布娃娃对妈妈说:“妈妈,这个娃娃怎么没有眼睛了,衣服也这么破?”

看着雯雯伤心的样子,妈妈觉得这是个培养她同情心的好机会,于是对她说:“娃娃的眼睛被小老鼠给咬坏了,它没有眼睛该有多疼啊!”

雯雯听了后更伤心了:“娃娃真是太可怜了,我们帮帮它好吗?”

妈妈点点头:“雯雯真乖,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好吗?”

雯雯听了高兴地答应了,并和妈妈一起把布娃娃修好了。

如果我们能如雯雯妈妈一样,从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随机对女孩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就能把这种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渐渐转化为女孩内在的、自觉的品质。比如,当我们看到别的小孩跌倒时,可以鼓励女孩去扶起并安慰跌倒的孩子,让她从同情、帮助他人的行为中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她的爱心和同情心。

◆◆鼓励女孩爱护周围的动植物

一两岁正是女孩好动的阶段,这时候的女孩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家里养的一些花草树木,她喜欢动手撕扯一下;家里养的小狗小猫,她也想动手揪一撮毛;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时,也喜欢动手打人……我们对此通常都是听之任之,觉得女孩还小,应该纵容她做想做的事情,这样以后进了幼儿园才不会被人欺负。

如果我们不在这个时候对女孩加以引导,她可能会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渐渐丧失自己的同情心,变得自私、冷漠。因此,当女孩在撕扯树叶或拔小动物身上的毛时,我们可以模拟小树或小动物说话:“呜呜呜,我的头发被人揪掉了,我好疼啊!”这时,女孩会觉得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是会痛会哭的。然后,我们再因势利导,让女孩想想如果自己受伤了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女孩理解他人的痛苦,并能关心、安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