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断食
12928400000003

第3章 停止做食物的奴隶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断食的习俗了,这种做法既有饮食上的原因,同时也有宗教上的原因。断食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在动物界也存在断食行为。许多动物生病、受伤了,就会本能地断食,躲起来不吃不动,直到身体复原为止。不少动物的“冬眠”行为,其实也是断食的一种表现方式。

《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有迹可循的最早的对于断食的文字记载。

断食被许多宗教所提倡,著名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说过:“若五体之内有任何变患之时,应先断食物矣!”也就是说,如果身体哪里不舒服的话,应该先断掉食物。断食可谓治病的首要办法。

道教称断食为“辟谷”,也称却谷、绝谷等。道教认为辟谷能让人体和大脑处于一种全新的功能状态中,体力和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调节和发挥,身体的负荷得以减轻,人的元神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发挥,人脑细胞的功能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除了为宗教所提倡,断食在古代也被许多人所认可。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道:“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一个会养生的人,他对饮食养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主张饮食宜清淡,“淡而有味、淡而轻身、淡而益寿”。他还提倡说人不宜吃得过饱,每次吃五六分至七八分饱时就可以了。他写过一篇名为《辟谷说》的文章,文章里说:在洛阳的某个地方有一个洞穴,曾经有个人掉进洞里不能出来,没有东西吃,快要饿死了。这时,他发现洞穴里有很多乌龟和小蛇,它们每天早晨都把头伸向东方,吸食太阳光不断吞咽。于是,这个人也效仿乌龟和小蛇的做法,每天早晨面向东方吸食阳光。慢慢的,他竟然不再感觉到饥饿,而且身体也变得轻盈了,力量似乎也变大了。后来,这个人从洞穴中出来,回到家后,就不再吃五谷粮食。苏东坡在文章中写道:“遂不复饥,身强力壮。后,卒还家,不食”。

在中国古代,断食第一名人首推张三丰。张三丰是元末明初人,武当派的开山师祖,被尊为一代“隐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活神仙”之一。

《张三丰传》中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欣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由此可见,早在古代,断食就为人们所推崇,无数人都曾投身实践过这种奇特疗法并从中获益,发展至今,断食变得更加安全有效,方法也更多元化,后文我们会详细讲解断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