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拯救独生子女
12911700000009

第9章 平等不是没大没小,而是互相尊重

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父母应该与孩子平等。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这种平等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不是没大没小,不是长幼无序,而应该是相互尊重。在人格上,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赢得孩子的信赖。

尊重孩子,并不是处处都依着他——别溺爱,尊重的是孩子的独立人格而非要求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阻碍了孩子健康成长。

有个护士朋友感慨现在的孩子真的不能太宠,要不然长大以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我很奇怪:朋友好好的怎么会对孩子这么有意见?于是她跟我讲了刚刚看到的一幕: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给病人打吊瓶,还没上楼就听到刺耳的摔东西的声音。我走进房间后,见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气势汹汹地对他妈妈吼道:“我饿了,怎么还不给我拿吃的?”“医生说你一次不能吃太多东西,要不然会消化不良的,等下再吃吧。”妈妈哄道。

“是不是真的不给我东西吃?不给我东西吃,我就砸死你!”孩子拿着一只玻璃杯威胁着说。“好好好,你先吃根香蕉吧!”妈妈无奈地说道。孩子吃完香蕉以后,把香蕉皮狠狠地朝妈妈的脸砸过去。然后说:“好了,我吃完了,你给我做作业,做完了给我检查,这次要写快点,还有,别丢三落四……”那个孩子教训起妈妈来头头是道,“听话的妈妈”一一按照儿子的指示去做,还不停地点着头。

听到朋友的叙述,我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居然敢这样对待疼他爱他的父母?

那位母亲在孩子面前那么“可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太溺爱孩子,不敢对孩子说“不”,处处依着他,结果让孩子蛮横无理,骑到自己头上去了。

在以前,父母在家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绝对是说一不二,没有孩子敢反抗,更别说指挥父母做事了。而现在的父母确实很“可怜”,本着一切为孩子着想的“宗旨”,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办好,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孩子一个人的。只要是跟孩子有关的,父母也都听命于孩子。

父母对孩子一味纵容,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自私、霸道的坏习惯。在家是“小皇帝”,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发脾气、乱摔东西;在学校也要别人听他指挥,否则就大打出手。渐渐地,没有人会愿意与孩子交往,这样孩子会更加孤单,影响他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然,父母应该爱孩子,但是要理智地爱。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作为父母,只能给孩子身体而不能给孩子灵魂,所以要真正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让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呢?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自理

“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父母要让孩子早日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地分担一些家务,这样有利于增强他的自理能力。

有个小男孩家境很富裕,从小就受到过度关爱,只要一哭就有人抱,每次出门都有车接送。

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父母请了3个保姆专门照顾他。其中,有2个保姆是专门陪他上学的。一直以来,父母都觉得孩子是个低能儿:他两岁多还不会说话,3岁的时候才会走路;即使现在8岁了,说话还是不清楚,身体运动不协调,学过的东西也总是记不住。因此,父母让保姆在旁边专门给孩子记笔记。但是有一次智力测试,孩子的智商居然达到中上水平。

有教育家曾说:“溺爱之下哪有高智商?”确实,上面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智商并不低,但是从小娇生惯养,甚至丧失了基本的能力。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长,更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使他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建议二:不要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过度地放纵孩子,使孩子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如聚众斗殴、自杀等许多过激行为,令人胆战心惊。仔细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极端行为呢?

13岁的小威刚刚从少管所出来,在此之前,经常离家出走好几天,打架、偷窃、吸毒都干过。奇怪的是,他并不是生长在充满暴力或贫穷的家庭。他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有一个还是大学教授。他们一直娇惯小威,对他的行为更是非常“包容”。

小威说:“刚开始只是好奇,想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比如偷窃,只是觉得很好玩,不知道那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到后来,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是我爸妈也不会惩罚我,所以我随便怎么做都没关系,胆子也越来越大……”

毕竟,由于孩子还小,对很多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他们大多时候做事不顾后果,只是单纯的好奇,想尝试。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以阻止,反而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便会使他变本加厉,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

因此,父母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在家中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让孩子信服父母。当然,父母也不能简单命令孩子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当孩子做错事或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要习惯跟孩子说“不”,并且告诉他原因,让他明白为什么“不”。

建议三:用理智的爱代替对孩子的溺爱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见不得孩子受委屈,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唯恐孩子不高兴。有时孩子把好吃的东西给父母吃,父母却说:“这是买给你吃的,我们不吃。”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都归他一人所有,不会考虑到别人的需要,更别谈孝顺父母了。此外,由于孩子在家中受宠,所以他会觉得别人也要像父母一样让着他,宠着他,从而不能跟朋友、同学很好地相处,以后也更难适应社会。

有些父母不顾家里的实际经济条件,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只有孩子经历过饥饿,他才会感觉到食物的美味;只有孩子经历过寒冷,他才会懂得温暖的可贵;只有孩子经历过失败,他才能体会到成功的美妙。

因此,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吃独食,要让孩子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适当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体验生活的不易,从而学会感恩;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增强他的承受能力;用理智的爱来代替溺爱……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建议四:对孩子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在平时生活中,有些父母会想到要尊重孩子。可是,他们眼中的尊重就是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但是,真正遇到关于孩子的某些事情的时候,还是父母说了算,或者是不经过孩子的同意直接替孩子做决定,比如,选择什么学校,上什么样的辅导班,都由父母决定,这个决定还是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甚至连孩子交朋友父母也强加干涉。

其实,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他也会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父母如果能尊重他这些方面的需求,他就会感觉自己是真正被父母尊重的,就会更积极地生活、学习。所以,父母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其合理的意见,让他有一定的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

要有威严,但不要随意打骂——为棍棒而棍棒的父母是没有威严的

最近,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18%~20%的父母认为当孩子犯错时,打他一顿能让他长记性,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父母相信打骂管用的比例农村高于城市,爸爸高于妈妈。在某小学4年级的一个班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没有被父母打过。

棍棒教育,在有些父母眼中是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却很难恰当地运用,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上小学5年级的马铉聪明活泼,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不怎么好,他经常因为考试不好而遭父母打骂。有一次数学考试,题目很简单,但是他却因为粗心只考了68分。当拿到试卷的时候,他心想:“爸妈要求我每次考80分以上,这次考这么少,看来又要遭皮肉之苦了。真的要把这个分数拿给爸妈看吗?”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试卷上巧妙地把68分改成了88分,这样回去就好交差了。

回家后,爸妈看到他试卷上的分数非常高兴,还直夸他进步很大。作为奖励,当天晚上妈妈就给他做了顿好吃的。可是几天后,学校开家长会,爸爸看到了马铉的真实成绩,发现儿子不仅没考好,还撒谎骗人,他狠狠地瞪着张铉说:“回家再收拾你!”

一路上,马铉战战兢兢地跟在爸爸后面,心里害怕极了。回到家后,爸爸再也忍不住了:“你这个臭小子,谁给你的胆子?不好好学习,这么小就学会骗大人,看我今天怎么教训你……”马铉很想说“还不是你们逼出来的”,可是他不敢说,因为那样会被打得更惨。

马铉的行为确实让父母很恼火,但父母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考得好就奖励,考不好就打骂伺候,这样的“教育方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事实证明,父母的打骂教育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使他拼命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于是,他想从朋友那里得到安慰,为了珍惜所谓的“友谊”,甚至听从他人的教唆,从而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来,如盗窃、打架斗殴,甚至吸毒。

也许父母的打骂、惩罚能让孩子表面上服从,暂时收到想要的效果,但是孩子的心理却受到严重的创伤,甚至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爱撒谎、孤僻等。

确实,生活中孩子经常犯错,如考试考得不好,作业做错了,与别的孩子打架,没有按时回家……这些错误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如果父母想通过打骂的方式让孩子改正,只能暂时让孩子驯服,并不能杜绝孩子下次再犯错的隐患,甚至有些孩子会故意犯错气父母,反正“大不了被打一顿”,打骂已经不能对他产生威慑作用了。

其实,父母惩罚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打骂的方式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孩子畸形发展。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建议一:放下父母的架子

有些父母为了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整天板着一张脸,对孩子说一不二,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圣旨”,否则就严加惩罚。这样会阻碍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

其实,孩子也有强烈的自尊心,父母不要不顾场合地打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的朋友或同学面前惩罚他,这会让他觉得是奇耻大辱,从而怨恨父母。因为,孩子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多方面地去了解孩子;当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用商量的语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不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鼓励他自己多尝试……

建议二: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心愿,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但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100分,也不可能每次都拿第一,更不可能在平时生活中不犯一点错误。

薇薇的父母一直对她期望很高,她也一直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初中。可是,上初中以后,竞争对手太多,她再也不是班上的第一名了。每次爸妈知道班级排名以后,失望的眼神都让薇薇很心痛。

每次考试之前,薇薇都暗暗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爸妈失望。”但是每次都事与愿违,她的压力越来越大,成绩也开始慢慢下滑。为了促使薇薇努力学习,后来爸妈居然采取惩罚措施,这让她对考试充满了恐惧,最后干脆辍学在家。

父母对孩子期望高并没有错,但是不顾孩子的能力特质而对孩子过高要求,甚至用体罚的方式让孩子奋进,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应该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拿着放大镜去看孩子的表现;要挖掘孩子的潜力,激发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建议三:慎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年轻父母由于缺乏育人经验,就想当然地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这样做将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感情。

齐齐做完作业以后,让爸爸检查。爸爸看到他作业上有一道题做错了,就大声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给我抄20遍。”齐齐很不情愿地接过作业本,眼泪汪汪地往自己房间走去,爸爸看到他这样,非常生气地说:“你自己不用心犯了错误,还委屈什么,就应该给你一些教训……”一边说着,一边把他拉到卫生间关起来。爸爸继续说道:“还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齐齐的妈妈在一边附和着说:“惩罚他,他才能长记性!”

从那以后,为了避免被惩罚,齐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都很乖,但是背地里却抄别人的作业,考试作弊,对父母撒谎……

尽管有些教育家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会打’(注意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如今,善于利用这种“惩罚”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稍有不慎,就会让孩子走极端。所以,父母要转换观念,慎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建议四:控制好情绪才会有威严

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希望的延续,自己没做好的事想让孩子做好;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想让孩子来弥补这个遗憾……因此,当孩子某一方面表现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就会气急败坏,大发雷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理想,他不是帮父母实现理想的机器。

还有一些脾气暴躁的父母,甚至会把自己对工作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自己稍不顺心就放大孩子的错误,拿孩子出气。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自己是个孩子时,被人这么无缘无故地惩罚,自己是会更用心地去学习,还是对施罚的人充满怨恨?

因此,当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父母应先冷静下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和孩子交流,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犯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也许,当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后,反而会觉得他的错误情有可原,也就不会那么生气,更不会惩罚孩子了。所以,父母要控制好情绪,帮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让他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父母的威严才能更容易地树立起来。

尊重不是伪装自己就能得到的——不要装模作样,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意思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教他学会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品行。但前提是,父母也要做到这一点。所以,做父母的,在生活中不要伪装自己。要知道,每个孩子的眼光都是雪亮的,他们会时刻注意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把父母当成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有一位母亲很无奈地告诉同事:“我们家妞妞虽然才上3年级,可是我只要说一点假话她都能知道,有时居然说‘休想骗我’……”

原来,这位妈妈一直和奶奶相处得不是很好,每次奶奶看妈妈家务做得不够利索的时候,都会在旁边说几句,或者建议妈妈换个方法做,但是妈妈却不乐意听奶奶的话,还故意跟奶奶对着干。即使这样,妈妈心里还是有气,觉得奶奶老看她不顺眼,所以经常会在女儿面前嘀咕:“你奶奶怎么这样!我每天辛辛苦苦,忙东忙西,她还总是嫌这嫌那,这不是故意找茬吗?我下次偏不听她的话,看她能把我怎么样……”

妈妈一直不停地说,女儿却不紧不慢地说道:“您不是已经和奶奶对着干了吗?您好像也没听奶奶的话啊!即使您不按照奶奶的方法去做,她也没对您怎么样,只是给您一个建议而已。再说,平时您和爸爸总教育我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女儿故意没有把话说完。

妈妈哑口无言,本来是想跟女儿倾诉一下自己的苦水,没想到反被女儿给“教育”了。直到那一刻,妈妈才发现女儿不喜欢自己对奶奶的态度,也才认识到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其实是很敏感的。有位初中1年级的女孩说:“我妈妈总喜欢夸大其辞,她经常说:‘妈妈虽然不知道怎么能把子女抚养得更好,但是我会尽一切努力来爱你,爱这个家。’我知道妈妈这样说是想告诉我她的伟大和无私,所以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就说‘哦,是啊’,哄得妈妈很开心。”

每位父母都知道真诚的可贵,也都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真诚。可是,父母自己却心口不一,或者用一些谎言、假象来掩饰自己的过失,难道父母让孩子只对自己真诚,却对别人说谎?当然不是,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真正做到真诚,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举动正在误导着孩子,让孩子也学会了伪装。

确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总是能很轻易地看穿父母的心思,只要你的言行有一点不一致,他都能敏感地感觉出来。所以,父母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等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孩子。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真正尊重他人呢?

建议一: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迫切地希望别人也能尊重自己,尤其是自己最亲的人——父母。孩子不喜欢一直说教或者只会用“我是你爸爸(妈妈),你就得听我的”之类的话来压人的父母,他希望父母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

小蕊虽然才上小学2年级,但却是家里的小主人,并不是说爸爸妈妈什么事情都顺着她,而是很“把她当回事”。家里有什么事情,爸妈会在家庭会议上征求她的意见,只要她的建议是确实可行的,就会被采纳,还会让她参加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如买什么样的汽车、电脑,家里该如何装修,等等。

小蕊的房间完全是按照她的想法来布置的,这些父母从来都不干涉。父母也不会打骂她,总用“对不起”、“请原谅”、“谢谢”等礼貌用语和她交流,用商量的口吻和她说话。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尊重自己,渴望父母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喝彩。父母应该真正学会尊重孩子,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那样不仅不能教育孩子,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虚伪。

建议二:与孩子坦诚相待,不要刻意隐瞒什么

尊重孩子,就要把孩子当成朋友,真诚相待,不必刻意隐瞒什么。孩子是很敏感的,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能很清楚地感觉到,如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变差、爸爸妈妈的工作压力变大……

其实,孩子也知道父母有压力,只是由于人生的阅历有限,即使他理解父母的烦恼,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于是,有些孩子会努力地想办法让父母高兴,减轻父母的负担,如分担家务,把平时的零花钱存起来,可是父母很少会注意到孩子所做的这些事情。

因此,父母要和孩子坦诚相待,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可以告诉孩子你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很尊重他,也许孩子不能帮上什么忙,可是他会为了让你省心,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否则,孩子会感到自己与父母之间有距离,会让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或恐惧感,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建议三:错怪了孩子,要记得说“对不起”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犯错,比如情绪失控责骂孩子,错怪孩子等,这些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及时向孩子道歉。

小芸的爸妈依然继承自己父母以前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必须听什么。“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即使错怪了孩子,也不会跟孩子说“对不起”,他们认为那样会丧失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长此以往,父母和小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产生了隔阂,有时小芸看到父母就像看到陌生人似的。

于是,父母专门向教育专家请教,才懂得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父母犯了错误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渐渐地,父母赢得了小芸的信任,他们的关系缓和了很多,小芸开始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会向父母说一些自己的秘密。

每个人都会犯错,父母也一样,误解了孩子就应该跟孩子说“对不起”,请求孩子的原谅,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议四: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其实,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父母会和孩子友好、平等地相处;有些父母怕自己溺爱孩子,就故意板起脸来和孩子说话,特意保持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有的父母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但是,父母最好慎重选择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小莉的爸爸一直认为跟孩子嘻嘻哈哈只会把孩子教坏,所以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即使前一秒钟还是笑嘻嘻的,但是小莉一回来马上就板起脸来。

有一次,爸爸带小莉逛书店,当小莉盯着书架上的漫画不走的时候,爸爸没说什么,只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她,小莉懂爸爸的意思。于是,很不情愿地和爸爸一起向教辅书架走去。

小莉从来不敢在爸爸面前“放肆”,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提任何要求。即使是买学习用品,也是半天才鼓起勇气,然后怯生生地对爸爸说:“我可以买支笔吗?没笔用了……”仿佛那不是她的爸爸,而是一个跟虎狼似的人,总想躲得远远的。

父母爱孩子就应该让他知道,让他深切感受到这种爱。因为孩子还小,很多时候只会从表面看事情。所以,父母要卸下那张“黑脸”面具。明明心里是爱孩子的,为什么要把自己伪装成不近人情的样子呢?

其实,父母即使不严厉,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很高大,让孩子听话也不是只有严肃这一个方法。只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孩子一样会乖乖听话。所以,父母应该用快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倾听孩子,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一谈到自己的子女就满脸无奈地说:“也许是因为代沟,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他怎么都不和我们沟通呢?”父母认真想想,到底是孩子没有说,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认真听?

忙碌的父母,应该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心声,探探他的内心世界,看他到底需要什么。

一位母亲讲了一段她与女儿相处的故事:

一天下班后我去接女儿,她坐在我自行车后面,天气本来就非常闷热,她还不停地讲着班级里同学之间的琐事,我听着心里更加烦躁。可能是看到我一直皱着眉,又没有一点反应,女儿的声音逐渐变小了。

快到家的时候,女儿突然说:“妈妈,我的文具盒丢在教室了……”听到这里,我非常恼火地说道:“总是丢三落四,你人怎么不丢?”

听我这么说,女儿突然就跳下车,气鼓鼓地说:“文具盒不要了,回家!”说完就气冲冲地跑回了家。看到女儿这样,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到家后就冲女儿大发脾气:“我是你妈妈,说你几句就这么大脾气……”女儿当时就哭了,眼泪汪汪地看着我说:“妈妈,我知道您辛苦,只是想跟您说说话,让您放松一下……”

听了女儿的话之后,我很震惊:第一,我从未认真倾听孩子;第二,我也意识到自己粗暴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孩子。于是,我认认真真地向女儿道了歉。从那以后,我总是会抽出时间和女儿交流,不仅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孩子,还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们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虽然父母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很少有时间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更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需要倾诉:倾诉作为独生子女的孤单、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来自于学习的压力……孩子的心事太需要有人倾听,而父母却忽视了这些,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孩子宁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朋友,也不愿意跟父母说。

周弘老师曾说:“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谈何沟通?”

确实,人的思想需要靠语言表达出来,父母如果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怎么可能全面了解孩子?父母不了解孩子,说的话孩子不会去听,这样还怎么教育孩子?

针对现在孩子的叛逆,专家指出:想要消除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就要尽可能地消除与孩子之间产生的误解。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是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亲近孩子,倾听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和未来的梦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倾听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父母只有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倾听也是父母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感觉你很重视他,对他很关爱;倾听还能促进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呢?

建议一:对孩子的话题要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当孩子愿意跟你交谈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孩子的感觉很灵敏,当你听的时候,就要专心听,绝对不要敷衍或者心不在焉,否则孩子就不会愿意继续说下去。

因此,在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要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只要简单附和一下就可以了,如不时地点点头,这表示你在听他说话。有时,你可以做一个夸张的动作,瞪大眼睛说:“真的吗?”父母还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把问题阐述清楚。这些互动性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更乐意吐露心声。

父母还要总结孩子说的内容,但是不要总是重复同样的话,否则会让孩子反感。如果孩子阐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要马上指出来,等孩子说完之后,你可以问:“是这样的吗?我觉得好像是这样的……你再仔细考虑一下。”这样可以友善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建议二: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有的父母平时总不愿意听孩子说话,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就会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批评责备孩子,而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有一次,妈妈一回家就看到地上都是玻璃碎片,接着看到文文拿着扫帚走过来。妈妈问都不问一句就训文文:“你是不是在想,把玻璃碎片扫起来之后,我就不知道你打碎了杯子?”

“不是,我只是看到杯子的碎片,想把它扫起来……”还没等文文说完,妈妈就又说道:“不是什么,我都看见了,你还狡辩!”

这时,爸爸从书房里走出来,说:“玻璃杯确实不是文文打碎的,刚刚猫窜到桌子上,把玻璃杯摔碎了,我当时正在忙,还没来得及收拾……”

确实,孩子总是有很多缺点,也会犯错误,但是不要总用孩子昨天犯的错误来看待今天的孩子。事情总是发展变化的,孩子也在成长,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建议三:善于倾听孩子的委屈

罗曼·罗兰说:“大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因为知道它从哪儿来,可以在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医治,必要时还能把它去掉;年幼的孩子可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他初次遭遇到的痛苦更残酷、更真切。”

确实,大人懂得如何转移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可以向挚友倾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有烦恼、苦闷需要排解,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只能找自己最亲近的人来倾诉,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这一倾诉的机会,孩子便会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疏导孩子的感情,缓解他的压力,不要等孩子有了心理疾病之后才来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

现在,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的感情处于封闭状态,或者选择向同伴倾诉,却很少与父母沟通。所以,父母要丢掉说教的架势,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孩子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要时时注意理解孩子的心情,分担他的烦恼。

建议四:以博大的胸怀看待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一些问题,只有跌倒了才知道遇到了磕绊,才知道要爬起来。所以,父母要包容孩子一些不成熟的行为。

当孩子走路慢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跟上你的脚步;当孩子不知所措的时候,父母要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答案;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耐心引导……

父母要用自己的宽容博爱去包容孩子,给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也成为一个具有博大胸怀、高尚情感的人。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推己及人,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很聪明,也很富有创造力,但是在文明礼貌方面却表现得很差,很多孩子不尊重父母,经常顶撞他们,这让父母们很头疼。“让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成为很多父母的心声。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串门。正和朋友聊得起劲时,她6岁的儿子走过来说:“妈妈,我要饮料。”于是,朋友温和地对孩子说:“儿子乖,妈妈这就给你拿饮料。”接着,一边拿饮料,一边跟我说话。

儿子突然跑回来说:“妈妈,你给我闭嘴,吵死了!”我和朋友当场就愣住了:孩子怎么用这种方式和妈妈说话?朋友无奈地摇摇头,说:“真拿现在的孩子没办法,可能是电视上经常有骂人的话,孩子跟着就学会了。我儿子经常用这样粗鲁的态度跟我说话……”

朋友的话还没说完,估计是听到大人谈话的内容,她儿子就气冲冲地走过来,看都不看一眼,狠狠地踢了他妈妈几脚,然后就走人了。也许是因为妈妈没有顾及他的面子,当着客人的面指责他,所以他才会态度这么恶劣。

看着朋友和他儿子之间的关系,我陷入了沉思,经常能听到孩子不尊重父母的例子,难道真的是因为媒体的原因?孩子看到电视节目中有人骂人,然后就跟着模仿,所以才会变得这么目无尊长?看着满脸委屈的朋友,我想安慰,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过:“亲子关系有如胶着的战争状态,其中一方攻打,另一方就反击;一方撤退,另一方则又进攻。纵然这是无意识的,但孩子都能敏锐地观察到父母的心理,他们有时威胁,有时撒娇,假如父母的作战态度略微松懈,孩子就会立刻占上风。基于上述理由,父母必须有作战的心理准备,重视孩子独立的个性,由此考虑孩子的心理。”

确实,现在的有些孩子目无尊长,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必须加强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人。有些孩子在路上遇到邻居或者亲戚从来不会打招呼,好像根本不认识;有些孩子只尊重父母,对他人很冷淡,时不时地还冒出几句脏话。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和人相处?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也要尊重和谅解,这样朋友才会越来越多。

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对孩子那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有的父母一笑置之,有的父母压根就没有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更谈不上尊重孩子。因此,虽然现在的孩子喜欢玩一些暴力的游戏,还会受到电视媒体等的不良影响,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程度。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会尊重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起,把他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培育。这样培育的孩子走向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也就是说,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他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

建议一:父母先要真正地尊重孩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彬彬有礼、懂得尊重他人,但是大多孩子都是以父母为榜样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先要尊重孩子。

著名作家梁晓声有好几篇文章都是关于自己的儿子的,可是他儿子却很不乐意父亲总是写他。

有一次,无意中得知爸爸将要写的文章又是关于他的,他就对父亲说:“爸,你真是个天才。在我这么一个平庸的儿子身上,你有那么多可写的素材!”

梁晓声说:“儿子,我保证是最后一次。”

儿子说道:“没事,你写吧,我也开始写你了,而且已经公开发表了。”

梁晓声很吃惊地问:“都写了我什么,发表在哪儿了?”

“在我们的班级墙报上。”儿子回答道。

梁晓声这才松口气,接着说道:“你写的怎么都不让我看看呢?”

“彼此彼此,你写我的时候不也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吗?”儿子说道。

听到儿子的话,梁晓声愣住了……

因此,在平时生活中,父母也应该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你”等尊重性的语言,而且也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兴趣、决定,等等。

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嘲笑他人,否则孩子很有可能学会这些不尊重人的行为。

建议二:让孩子尝尝不尊重他人的苦果

现在的独生子女,凡事只要自己高兴就行,根本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更别提尊重他人了。因此,当孩子出现不尊重人的行为的时候,如辱骂他人,随意翻他人东西,甚至动手打人等,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对孩子施加一些惩罚措施,如作为惩罚不许孩子看动画片,制止正在进行的游戏,不许孩子吃糖果……这样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不尊重他人的后果。

当然,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否则就毫无意义。同时,如果孩子行为有所改善,慢慢学会尊重他人,父母也要及时地提出表扬,肯定他的好行为,从而促使他慢慢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建议三:要求孩子用尊重他人的方式与人交流

很多孩子说话,总是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高兴的时候对人吹胡子瞪眼,对父母也是毫无顾忌地用言语顶撞,发泄自己的情绪,从不考虑自己这样说话会不会伤害到别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伤害的时候,没有人及时提醒他,父母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反应,慢慢地他就会麻木,不再会有内疚感。

因此,父母用礼貌用语跟孩子说话的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子“我喜欢你很有礼貌地和人说话的方式”、“我希望你不要用语言去伤害别人”、“大家都喜欢懂得尊重人的孩子”……让孩子留心与朋友、老师、同学说过的每一句话,坚决停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不良行为。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恭敬心

古人教育孩子要“父母呼,应勿缓”,现在几乎颠倒为“子女呼,应勿缓”。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长辈,不知道长幼有别,并逐渐养成自私傲慢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教孩子尊重他人,并不是让他在形式上礼让与人,而是要让他从内心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呢?儒家经典《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就是从生活中的一行一动培养孩子的恭敬心,让孩子对长者心存敬畏。《弟子规》中还说“兄道友,弟道恭”,也就是说还要教孩子与同学朋友之间互相尊敬、和睦相处。

建议五:让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常有父母抱怨说,自己好不容易收拾干净的房间,孩子一会儿就又弄乱了。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所以才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总是添乱,可以适当地让他帮自己做一些家务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而不要一边抱怨孩子,一边再去打扫干净。只有让他亲身体验,他才会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再随意破坏家庭环境卫生。

建议六:教孩子懂得做人要“和而不同”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却都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不人云亦云。

在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尊重他人,并不等于盲目附和;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为了与别人一致而不讲求原则,是十分不理智的,这是“谄媚”,并不是真正的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