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2911200000049

第49章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左右),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出生于汉代的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因不能写出媲美《春秋》的传世著作而抱憾终身,临死前,特别叮嘱司马迁,要继续传承史官对历史的责任与使命。

司马迁后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处以残酷的腐刑,狱中他倾注全力在《史记》的写作上,而撰写历史巨著的信念,是他忍受屈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出狱后,司马迁作了中书令,直到公元前93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这部书的原名并非如此,司马迁称它为《太史公书》,两汉学者有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等,到东汉末年才称为《史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二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宇。记载从太古人物黄帝到司马迁当时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是一部纵横古今、包罗万象、组织严谨的纪传体通史。内容充分反映司马迁进步的历史批判精神,也处处展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通古今之变”的求实态度,被誉为举世无双的经典之作。司马迁也因《史记》一书晋升为我国最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与散文家。

【故事】

人的心中如果起“疑”,就像着了心魔一样,怎么做怎么不对,愈是不对就愈有疑虑,有疑虑就不敢决断,于是行事更加绑手绑脚,就算有聪明智慧也施展不开。“疑”不但让人一事无成,也祸害了人心。

《五灯会元·卷二十》有:“一年着蛇咬,三年怕井索。”也作“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里对遭受某种灾难后心有余悸的惊慌度,描述得非常传神,而且因为“疑神疑鬼”反而造成更严重的精神创伤,祸害居然长达三年、十年之久。

在《列子·说符》中,也有一个“疑邻盗斧”的故事,说明了“疑心生暗鬼”的不良后果。“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故事提到有一个人,不小心把斧头搞丢了,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之后每次看到他走路的样子,就觉得他像小偷;看到他说话的面容与神态,也觉得他有小偷的嫌疑。不过,矛盾的是,后来那个人在山中掘土时,发现了自己的斧头,此后再看见邻居儿子时。就觉得对方怎么看都怎么不像是有嫌疑的人了。

“疑”的心理过程十分耐人寻味,出现时可以无限扩大,又能在瞬间消逝于无形。不过,现实生活中,对周遭事物是不可能完全不起疑的,尤其是读书做学问,若要求甚解就一定要疑。宋代张载在《张子全书·义理》中便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强调学习时,要能在不需要怀疑的地方大胆怀疑,不盲从权威,进而找出答案,唯有如此才会进步,并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