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2911200000003

第3章 古诗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叶老的这句话用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尤为中肯。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显得有些被动,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和一些古诗文的辅导书,死记硬背的多,灵活运用的少。

课内文章学得勉勉强强,课外的文章一筹莫展.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运用比较的手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在比较中,透过表象,掌握实质,发展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并在古诗文学习中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接下来笔者就古诗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特殊字音的比较

古诗文中有些字的读法比较特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含有这个字的不同读音的句子进行比较,如,有一位学生在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句话时,把“为”读成了“wei”。

于是我让学生搜寻含有“为”的古诗文语句,作一个比较分析。“此人一一为(wei)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温故而知新,可以(wéi)师矣。”(《论语》)“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核舟记》)找出后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里“为”字的意思,通过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

又如在教学“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中的“鲜”字,读作“xiǎn”,学生从课文注释中知道了它是“少”的意思。但这种理解相对来说是孤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于是我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芳草鲜美”中的“鲜”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当它作“少”理解时读作“xiǎn”字,当它作“鲜嫩,味道鲜美”解释时读作“xiān”。还可以让学生纵向比较,给两个读音各举出一个例子来。学生马上就可以说出“鲜(xiǎn)为人知”、“鲜(xiān)艳夺目”等词语。

古诗文中这类字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字的理解,在阅读中依据规律咬准字音。

词义和用法的比较

古诗文中有许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有的甚至无所适从。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掌握规律。

如在教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绝”字的理解。笔者又列出以下两个句子,以作比较。“群响毕绝。”(《口技》)“力上下,得绝。”(《童区寄传》)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通过理解发现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理解词的意思要结合语境,不能死记硬背。

又如教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对“妻子”和“绝境”的理解。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到“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境地”。然后笔者让学生与它们的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进行比较,“妻子”现是指男人的配偶。通过比较发现古文比现代文更为简练。“绝境”现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通过比较发现,词语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意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翻译时不能想当然地用上现代汉语的意思,弄不好会闹笑话。

诗文句式的比较

古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理解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有些不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同类型的句式加以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指导以后对句子的理解。

如在翻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句话的时候,有学生译成“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块儿散步在庭院”。于是笔者就问“这句话这样读起来顺畅吗?可以怎样调整呢?”学生认为应该译成“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块儿在庭院散步。”

至此,学生对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于是笔者又举了两个例子供学生比较。例如: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晏子使处》)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先请学生把上面这两句话译一译,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三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就发现了介宾短语后置的特点,掌握了在译这类句子时要把它们提到动词前的规律。

表现手法的比较

古诗文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当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时,学生得到的往往是一种孤立的印象。在这种时候引导学生把有相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列出来加以比较,就能使学生把散乱的孤立的印象用线串起来,既能做到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讲到最后一小节,写了观潮的人多,有学生说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于是笔者就乘势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文里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学生马上就举出了例子,如在《三峡》一文中,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