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2911200000002

第2章 古文教学的应用问题

古文是古人在古代使用的书面语的形式,所以,古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很计较它是否达到了精确的地步了,只要能传达自己的观点也就可以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一直是很有难度的,学生学起来也很有难度。

利用古文教学

古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古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古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第一,学生在预读时,要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大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的说就是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这能使学生接触到第一手材料,通过熟读这些思想健康、语言典范的历代名篇。

第二,在预读时要学生尽可能地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地方,如“。”表示通假字;“△”表示词类活用现象;“口”表示一词多意现象;“——”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点划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学生再进行查缺补漏。

教师做到范读

教师范读是很重要的,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但是在古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会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为一个个字、词、句的枯燥语言零件,以致使众多学生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

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含义,有些含义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这些大都是写景或抒情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以及一些自读课文,可以适度淡化古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机械教学。古文读得多了,语感加强,许多意义不讲自明。

其次学生自己要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学好古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学会正确停顿

正确停顿是诵读古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几种方法:

其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其二,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另外,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第三,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第四,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第五,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六,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注意古文的断句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古文的断句,给古文断句在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古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古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古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古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修辞方法运用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古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古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若是译为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古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古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古文。

阅读注意事项

古文阅读历来是考试易丢分的一项。考试的古文阅读,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体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借助设题和选择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

然后,借助这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

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有些同学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考生应该知道,所选文言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二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也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译古文注意哪些

学生在翻译古文时,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2)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

译古文运用手段

古文的翻译有五种手段,即录、释、理、添、删。

(1)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3)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重“言”轻“文”

初中古文教学还应重“言”轻“文”。也许,这是个狭隘的观点,可又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简单的说,“言”为词的解释、句的翻译等基础知识层面,“文”为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层面。我认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重“言”轻“文”的理由有二:

其一,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必须以解决词句障碍为前提。通过看注释、同学帮助、老师解释,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就符合要求了。至于课外文言文,初中生可不必涉及。

其二,考试导向决定语文课堂教学,中考的指挥棒指挥着各地的基础年级抽查考试和平日的课堂教学。从每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文言文几乎是只考课内的篇目,而且分值大多在15-22分之间,我略作统计,词句基础知识考查占了70%以上,其它是内容和内容的延伸和提高。

语文教学的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接轨问题,因为毕竟在逐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候,考上好大学是学生们的终极目的。同样高考决定着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考试考的是课外古文,如果你看不懂古文的意思,那怎么去理解分析呢?

因此,这就需要初中阶段古文学习中要积累众多的知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不同的词、重点虚词用法、多种句式等。古文课文由过去占全书的30%左右到现在的20%左右,降低了要求,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对学生来讲,能熟读和背诵一些古文的名篇,将终身受益。减少了一些内容,降低了一些要求,实际上反而能学得更好。背诵一些基本篇目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的基本课文中,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习古文跟学外语有点相似,学外语要是光听老师讲,不熟悉所读的外文,不把读的外文记住背出,是很难学好的。学习古文,就要靠熟读背诵,熟读背诵多了,就能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