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让生物原本具有活性的细胞在死亡后没有被微生物分解殆尽,而得以保存下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鑫副研究员认为是雷电,它可能破坏了细胞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酶的反应条件。雷电击打植物的时候,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植物的表面;另外是沿着茎秆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形成层,因为那里的水分最多,电阻最小。雷电可能引发野火,从而可能让植物迅速烤焦炭化,产生一种惰性极强的物质--丝炭,连“强酸强碱”都奈何不得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植物的细胞在雷电的瞬间被“杀死”、“固定”,穿越亿年而不发生任何反应,得以保存。
雷电之谜
也有些人对此提出过许多疑问。接着格罗津斯基又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雷电出现的地方经常是炎热夏季中遍布植被的地方?这难道不是因为在晴朗暖和的日子里,有更多的芳香油散发到空中吗?为什么在沙漠和海洋上雷鸣是那样稀少?为什么在两极地区和冻土地带没有雷电?为什么冬季很少有雷电?
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呢?雷电难道真的和植物有关吗?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植物扩张领土之谜
植物界的地盘争夺战
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本能地会与同类或不同类动物争夺地盘,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俄罗斯的基洛夫州生长着两种云杉:一种是挺拔高大,喜欢温暖的欧洲云杉;另一种是个头稍矮,耐寒力较强的西伯利亚云杉。它们都属于松树云杉属,应该称得上是亲密的“兄弟俩”,但是在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地盘争夺战。
人们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发现,几千年前这里大面积生长着的是西伯利亚云杉。经过数千年的激烈竞争,欧洲云杉已从当年的微弱少数变成了数量庞大的统治者,而西伯利亚云杉却被逼得向寒冷的乌拉尔山方向节节后退。学者们认为是自然环境因素帮助欧洲云杉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逐渐变暖的北半球气候更加适于欧洲云杉的生长。
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
仅仅用自然环境因素来解释植物对地盘的争夺,对另外一些植物来说似乎并不合适。因为许多植物的盛衰似乎只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弱,而与自然环境无关。
比如在同一地区,蓖麻和小荠菜都长得很好,可是若将它们种在一起,蓖麻就像生了病一样下面的叶子全部枯萎。而葡萄和卷心菜也是绝不肯和睦相处的一对。尽管葡萄爬得高,也无法摆脱卷心菜对它的伤害。
把蛮横霸道发展到极点的是山艾树。这是生长在美国西南部干燥平原上的一种树,在它们生长的地盘内,竟不允许有任何外来植物落脚,即便是一棵杂草也不行。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为了证实这一点,不止一次在它们中间种植一些其他植物,结果这些植物没有一棵能逃脱死亡的结局。经分析研究发现,山艾树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很可能就是它保护自己领地,置其他植物于死地的秘密武器。
土长植物与外来植物的战争
最令科学家们不解和吃惊的,是土生土长植物与外来植物之间的地盘争夺战。为了美化环境,美国曾从国外大量引进外来植物,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些外来植物竟反客为主。
比如原产于南美洲的鳄草,从19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至今在佛罗里达已统治了全州所有的运河、湖泊和水塘。过去长满径草的西棕搁海滩,现在已经成了澳大利亚树的一统天下,土生土长的径草反而变得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而澳大利亚胡椒也成了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的植物霸主。还多亏了有人类干预,否则,这些外来植物会把本地植物杀得片甲不留。
说这些外来植物的耀武扬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似乎没有道理。因为从理论上说,土生土长的植物应该比外来者具有更强的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
如果外来植物是靠分泌化学物质来驱赶当地植物的,那么为什么当地植物在自己的地盘上却反而显示不出这种优势呢?这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植物中的共生效应
到过森林里的人就会知道,那里浓荫蔽日,因为树木都相距不远。如果是在杉树林,它们更是相互紧挨着,全都缩手缩脚地笔直站在那里。它们挤在一起不是为了暖和,而是为了大家都能快活地成长,这叫做共生效应。共生效应的结果是共同繁荣,对大家都有好处。
同种的植物可以有共生效应,不同种的植物也有共生效应。生物学所说的共生含义,主要是指不同种的两个个体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依赖的现象。例如,有一种植物名叫地衣,可它并不是单一的植物,而是由藻类和真菌共同组成的复合体。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菌类则从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为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时提供原料,同时使藻类保持一定的湿度。
不过,正如达尔文所说的,大自然在表面看来,似乎和谐而喜悦,实际上却到处都在发生搏斗。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现象无处不在。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如果说亲善是植物之间相互生存手段的话,那么,斗争就是植物最常使用的求生办法了。
植物之间的斗争
下小雨的时候,从紫云英的叶面流下水滴,然而流下的已不是天上的雨水,紫云英叶上的大量的硒被溶进了水滴里,周围的植物接触到有硒的水滴,就被毒害而死。这是紫云英为独占地盘而惯用的手法。
有一种名叫铃兰的花卉,若同丁香花放在一起,丁香花就会因经不住铃兰的毒气进攻而很快凋谢。要是玫瑰花与木樨草相遇,玫瑰花便拼命排斥木樨草。木樨草则在凋谢前后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使玫瑰花中毒而死,结果是同归于尽。
既然植物间有亲善和斗争,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点,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例如,棉花的害虫棉蚜虫害怕大蒜的气味,将棉花与大蒜间作,可使棉花增产。棉田里配种小麦、绿豆等作物,也有防治虫害、促进棉花增产的作用。
卷心菜易得根腐病,要是让卷心菜与韭菜做邻居,那甘蓝的根腐病就会大大减轻。要是葡萄园里种甘蓝,葡萄就会遭殃了。如果甘蓝与芹菜同长在一起,由于它们有相克作用,则会两败俱伤的。同样的道理,让苹果与樱桃一起生长,可以共生共荣。若在苹果园里种燕麦或苜蓿,对两方都不会有利。
植物防御武器秘密
植物的自我保护
我们到野外旅游的时候,总一种感受,就是在进入灌木丛或草地时,要注意别让植物的刺扎了。北方山区酸枣树长的刺就挺厉害。酸枣树长刺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动物的侵害,别的植物长刺也是这个目的。
仙人掌,它们的“老家”本沙漠里,由于那里干旱少雨,它的叶子退化了,身体里贮存了很多水分,外面长了许多硬刺。如果没有这些刺,沙漠里的动物为了解渴,就会毫无顾忌地把仙人掌吃了。有了这些硬刺,动物们就不敢碰它们了。
田野里的庄稼也是一样的,稻谷成熟的时候,它的芒刺就会变得更加坚硬、锋利,使麻雀闻到稻香也不敢轻易地啄它一口,连满身披甲的甲虫也望而生畏。
植物的刺长得最繁密的地方往往是身体最幼嫩的部分,它长在昆虫大量繁殖之前,以抵御它们的伤害。
先进的自我保护武器
植物界蝎子草的武器很先进,它是一种荨麻科植物,生长在比较潮湿和阴凉的地方。蝎子草也长刺,但它的刺非常特殊,刺是空心的,里面有一种毒液,如果人或动物碰上,刺就会自动断裂,把毒液注入人或动物的皮肤里,会引起皮肤发炎或瘙痒。这样一来,野生动物就不敢侵犯它们了。
植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是植物世界最厉害的防御武器。龙舌兰含有一种类固醇,动物吃了以后,会使它的红血球破裂,死于非命。夹竹桃含有一种肌肉松弛剂,别说昆虫和鸟吃了它,就是人畜吃了也性命难保。毒芹是一种伞形科植物,它的种子里含有生物碱,动物吃了在几小时以内就会暴死。
另外,乌头的嫩叶、藜芦的嫩叶也有很大的毒性,如果牛羊吃了也会中毒而死,有趣的是牛羊见了它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巴豆的全身都有毒,种子含有的巴豆素毒性更大,吃了以后会引起呕吐、拉肚子,甚至休克。
有一种叫红杉的土豆,含有毒素,叶蝉咬上一口就会丧命。有的植物虽然也含有生物碱,但只是味道不好,尝过苦头的食草动物就不敢再吃它了。它们使用的是一种威力轻微的化学武器,是纯防御性质的。
为了抵御病菌、昆虫和鸟类的袭击,一些植物长出了各种奇妙的器官,就像我们人类的装甲一样。比如番茄和苹果,它们就用增厚角质层的办法来抵抗细菌的侵害。小麦的叶片表面长出一层蜡质,锈菌就危害不了它了。抗虫玉米的装甲更先进,它的苞叶能紧紧裹住果穗,把害虫关在里面,叫它们互相残杀、弱肉强食,或者把害虫赶到花丝,让它们服毒自尽。
植物的生物化学武器
有的植物还拥有更先进的生物化学武器。它们体内含有各种特殊的生化物质,像蜕皮激素、抗蜕皮激素、抗保幼激素、性外激素什么的。昆虫吃了以后,会引起发育异常,不该蜕皮的蜕了皮,该蜕皮的却蜕不了皮,有的则干脆失去了繁殖能力。
20多年来,科学家曾对1300多种植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200多种植物含有蜕皮激素。由此可见,植物世界早就知道使用生物武器了。
古代人打仗的时候,为了防止敌人进攻,就在城外挖一条护城河。
有一种叫续断的植物,也知道使用这种防御办法。它的叶子是对生的,但叶基部分扩大相连,从外表上看,它的茎好像是从两片相接的叶子中穿出来的一样,在它两片叶子相接的地方形成一条沟,等下雨的时候里面可以存一些水。这样一来,就成了一条护城河,如果害虫沿着茎爬上来偷袭就会被淹死,从而保护了上部的花和果。
军事强国正在研制的非致命武器中,有一种特殊的黏胶剂,把它洒在机场上,可以使敌人的飞机起飞不了;把它洒在铁路上,可以使敌人的火车寸步难行;把它洒在公路上,可以使敌人的坦克和各种军车开不起来,可以达到兵不血刃的效果。
更让人惊奇的是,有一种叫霍麦的植物,也会使用这种先进武器。这种植物特别像石竹花,当你用手拔它的时候会感到黏糊糊的。原来在它的节间表面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就像涂上了胶水一样。它可以防止昆虫沿着茎爬上去危害霍麦上部的叶和花。当虫子爬到有黏液的地方,就会被粘住动弹不了,不少害虫还丧了命。
有趣的是在这场植物与动物的战争中,在植物拥有各种防御武器的同时,动物也相应地发展了自己的解毒能力,用来对付植物。像有些昆虫就能毫无顾忌地大吃一些有毒植物。当昆虫的抗毒能力增强了的时候,又会促使植物发展更大威力更强烈的化学武器。
这些植物是怎样知道制造、使用和发展自己的防御武器的?它们又是怎样合成这些防御武器的呢?目前科学家还没有一个定论。
植物神经系统之谜
生性敏感的植物
澳大利亚的花柱草,雄蕊像一根手指伸在花的外边,当昆虫碰到它时,它能在0.01秒的时间内突然转动180度以上,使光顾的昆虫全身都沾满了花粉,成为它的义务传粉员。
捕蝇草的叶子平时是张着的,看上去与其他植物的叶子并无二致,可一旦昆虫飞临,它会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之内像两只手掌一样合拢,捉住昆虫美餐一顿。众所周知,动物的种种动作都是由神经支配的,那么植物呢?难道植物也有神经吗?
植物的神经系统
早在19世纪,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就在研究食肉植物时发现,捕蝇草捉虫动作并不是遇到昆虫就会发生。实际上,在它的叶片上,只有6根毛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昆虫只有触及到这6根“触发毛”中的一根或几根时,叶片才会突然关闭。
植物信号以这样快的速度从叶毛传到捕蝇草叶子内部的运动细胞,达尔文因此推测植物也许具备与动物相似的神经系统,因为只有动物神经中的冲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
20世纪60年代后,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坚持植物有神经的是伦敦大学著名生理学教授桑德逊和加拿大卡林登大学学者雅克布森。他们在对捕蝇草的观察研究中,分别测到了这种植物叶片上的电脉冲和不规则电信号,因此,便推断植物是有神经的。沙特阿拉伯生物学教授通过研究也认为植物有化学神经系统,因为在它们受伤害时会做出防御反应。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植物体内电信号传递速度太缓慢,一般为每秒0.02米,与高等动物的神经电信号传递速度每秒数米根本无法相比,而且从解剖学角度看,植物体内根本不存在任何神经组织。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门研究小组在研究捕蝇草时发现,反复刺激片上的“触发毛”捕蝇草不仅能发出电信号,同时也能从表面的消化腺中分泌少量的消化液。但仅仅据此,仍然无法确定植物体内一定具有神经组织。
所有植物都有应用电信号的能力,这已经被科学家们反复验证。但是,因为植物的电信号都是通过表皮或其他普通细胞以极其原始的方式传导的,它并无专门的传导组织。因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植物的电信号与动物的电信号虽然十分相似,但仍不能认为植物已经具备了神经系统。植物到底有没有神经,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