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网络安全与教育活动
12908100000003

第3章 学生网络安全认识(2)

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小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国家对网络公共信息安全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但是仍然有不良网站为吸引客户大打黄色暴力牌,一些网站的登录首页就会自动弹出有关色情、赌博、暴力的宣传。

一方面在直观上造成对学生好奇心理的特别吸引;另一方面,这些网站本身就是以赢利为目的诱惑学生花钱来浏览这些不健康的内容;更有甚者,有一部分网站甚至直接将一些不健康内容恶意捆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氓软件),如果我们稍不留神,或者缺乏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把握,很轻易就会被这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三、家长和学校的原因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小学生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小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家长或者教师也要跟上这种发展趋势。除了适应社会的进步环境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保持跟孩子和学生的正常沟通不会脱节。

很多学生开始上网游戏仅仅是出于好奇,在好奇到沉迷这个阶段里,如果恰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很多悲剧是可以在萌芽之前避免的。

另外由于中小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他们在沟通的时候更喜欢以他们自己认可的感兴趣的方式与人交流,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缺乏对相关网络知识的掌握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学生拒之门外,同时,这也意味着把他们自己推到了一个危险的环境之中,一旦形成恶果,追悔莫及。

四、社会的原因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小学生好奇心之所好,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应谐调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要坚决取缔。

很多网吧中都有虚拟装备和虚拟财产的出售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行为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的真金白银哗哗地流进经营者的口袋,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同时消耗在无意义的沉迷之中。

套用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俗话说就是:受伤的总是我们。而真正的获益者,是那些开网吧的经营者。他们对我们所受的伤害不承担一点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我们沉迷网络的悲哀。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教育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首先,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其次,加大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小学生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

为此,要保证大中小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实施“校校通”工程。

二、尽快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

互联网上的网站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网站都在努力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有他们忠实的“网虫”。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竞争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

首先,建设一批适合中小学生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绿色上网工程”。

其次,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中小学生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上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建设网站等等。

三、加强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注重培养五种能力:

1.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2.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

3.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

5.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

四、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中小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把青少年网上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大成本搞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综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中国教育信息资源的“航母”。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开发青少年的学习资源。

中小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一、开放性与多元性

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二、自主性与随意性

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

三、间接性与广泛性

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过去,时空局限一直是人们进行更广泛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在网络社会,这一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在网上可以与任何人直接“对话”。

四、非现实性与匿名性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

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五、平等性

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

尽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许多“信息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人际互动中来,但总体而言,平等性仍是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六、失范性

网络世界的发展,开拓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规范。除了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网络行为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出现了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

但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网络规则仅仅限于伦理道德,而用于约束网络人际交往具体行为的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传播的无序和失范。事实上,网络社会充满竞争、冲突,时不时还会发生犯罪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来调整网络人际关系,以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七、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虽然网上虚拟交往可以帮助人们解脱一时的现实烦恼,找到一时的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疏离感。

八、信任危机

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许多网民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们带来便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和调适网上人际关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

首先,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通畅,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造成过度侵害;其次,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网络技术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不应听任信息社会的道德无序;第三,制定、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打击网络犯罪;第四,加强对计算机介入的人际交流和人机协作的心理学研究,利用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五,加强网络教育和控制,凸显网络所特有的合作和奉献精神;第六,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群体”环境,帮助网络参与者体验社会多重角色,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学生网络十条安全规则

第一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第四条: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

第八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