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网络安全与教育活动
12908100000002

第2章 学生网络安全认识(1)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思考

关于网络,我们每个同学应该都不陌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资讯的发展,使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和交流工具,所以关于这一章节的大多数问题都具有相当强的互动性,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得,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使计算机和互联网真正成为对我们生活和学习有益的工具。

首先我们先从网络对于我们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利与弊谈起。

事实上,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小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小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除了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外,网络带给中小学生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要多。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小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中小学生上网的正面影响

一、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

中小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小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

中小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小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小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受教育的空间

有很多中小学生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五、有助于创新思想教育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中小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

一、对于中小学生“三观”形成潜在威胁

中小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小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部分中小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小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合理的监管,很多原本规范的语言开始被随意篡改。虽然,颠覆传统并不一定意味着不是进步,但是很多科学的合理的传统依然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内在规范。

有很多网络语言是被大多数中小学生认同的:比如妹妹叫mm,哥哥gg,老婆叫lp,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无聊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词语:沙发、灌水、掐架、斑竹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一旦随意使用,势必造成规范的混乱,那就是有害而无益了。

二、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上网使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三、信息垃圾弱化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小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小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

四、网络的隐蔽性,导致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中小学生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

这些犯罪主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五、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部分青少年为了逃避现实的冲突和现实的压力而隐匿在网络中。然而,这种冲突并不是逃避所能解决,当其达到一定的程度还是会爆发,这种冲突的爆发,会导致家庭的不稳定,并且导致原本就存在的代沟问题更加剧烈,而家庭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如震惊全国的北京网吧纵火案的嫌疑犯就是两位未成年青年,长期的生活压力以及得不到家庭的关怀,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认识

一、网络自身的两面性

网络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网络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沉迷其中;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民主的发挥,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犯罪增加迅速;网络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网络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

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网络信息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但伴随着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网上黄毒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二、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

中小学生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看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

中小学生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青少年可以在网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由于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

中小学生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上鱼目混珠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三、社会的复杂性

当今世界许多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与我们争夺新一代,他们在网上散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妄图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

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未在其思想中扎根,对许多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整日接触这些信息会出现“西化”的倾向。

黑社会组织通过网络,大肆渲染暴力、恐怖。中小学生喜欢模仿,网络暴力信息极易诱发他们使用暴力的冲动而走向犯罪。

一些邪教组织也通过网络宣扬邪教理念,如散布“法轮功”,致使许多人包括大量的中小学生执迷不悟,危害社会。

四、家庭、学校教育引导不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面对网络,一些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却严重存在着。

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而不加任何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五、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瞬时性、异地性等特点,对网络社会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

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常用且有效的道德、法制、管理等手段,在网络社会中也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网络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网络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些法规,但从总体上讲,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也还很薄弱。

中小学生上网的安全防范

一、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小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中小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干扰。

二、互联网本身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