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主任医师对您说:健康时报专家访谈精华实录
12907900000002

第2章 说说糖尿病

一、早发现早治疗

●北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郭晓蕙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会遗传吗?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表示,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比如2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父母都有2型糖尿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比较大。但和遗传相比,生活方式在决定你是否患上糖尿病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郭教授用一幅油画作例子:油画画的是一家三口,全是胖人,前边蹲着的狗也是肥狗。人肥胖可能有遗传倾向,但是狗的遗传因素和人是不同的,为什么这家的狗也胖呢?这说明这家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如果一家人都得糖尿病,可能是家里饮食热量太高,都不习惯去做运动的缘故。现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发病率都比较高,其中,生活方式因素对发病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

容易遗传的糖尿病除了2型糖尿病,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名叫单基因遗传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于一个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这个基因的变异,而且家里几代人都会出现糖尿病患者。得这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年龄都比较小,表现出的症状和2型糖尿病差不多。

郭教授提醒读者,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应该从年轻时就尽量克服不好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并且控制自己的体重。但即使这样,子女得糖尿病的危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这一类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关键的一点是:要从四十岁开始就应该每年检查一次身体,如果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就应做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确诊糖尿病。

●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大进打呼噜容易得糖尿病

国外调查表明,打鼾的人10年内得糖尿病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如果打鼾合并肥胖,发病概率将更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邹大进教授认可这一观点,并指出,我国10%~20%的鼾症患者伴有糖尿病。

打鼾又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中70%~80%都是由肥胖引起的,由肥胖引起的打鼾和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邹教授在临床中注意到,打呼噜的人大多肚子比较大,脂肪堆积在腹部,把膈肌往上顶,影响了肺的扩张,造成呼吸不畅,容易引起鼾症;同时,肥胖并伴有打鼾的人体内缺氧比较明显,特别是夜间容易憋气,影响胰岛氧的供给以及胰岛素合成,久而久之就会得糖尿病;另外,打鼾的人一般好饮酒,体内需要胰岛素的量也比较大,这样也容易得糖尿病。

邹教授提醒,如果睡觉打呼噜,首先要去医院检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排除了疾病引起的鼾症,再加上腰围比较粗(男性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就需进行胰岛素抵抗的评估。另外,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较高,将来发生糖尿病的概率就更大。

所以,鼾症患者一定要积极预防糖尿病,邹教授给鼾症患者支了几招:减轻体重,改善通气;睡前最好运动半小时,以散步为宜;睡觉时可以戴上一个小型的呼吸机,睡眠中呼吸一旦暂停,它就会启动,把空气压进气道,这时人就不会打呼噜,也不会感到缺氧;尽量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三餐以素食为主,可以吃一些优质蛋白,如鱼、虾、蟹等;少吃高能量食物,特别是晚上,以免影响睡眠;不要大量喝酒;戒烟,吸烟的人气道不是很通畅,黏膜增厚,容易打呼噜。另外,有鼾症或糖尿病等家族史的肥胖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减肥药物来控制体重。

●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巩纯秀胖墩儿脖子黑要当心

本来是个白白胖胖的小胖墩儿,但是脖子总也洗不净,家长一定挺着急。批评孩子不讲卫生?那您可能冤枉他了,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处在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应该及时就医。

这种在肥胖儿童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黑褐色改变的疾病叫做黑棘皮病,分原发和继发两种,继发病变主要是由肥胖引起的,是胰岛素抵抗的一种表现,也就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状态。

有调查显示,重度肥胖儿童中黑棘皮病比例为50%~70%。虽然肥胖儿童从出现黑棘皮症状直到发展为糖尿病尚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如果已经患此病,说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必须及时治疗。如能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有效减肥,多数孩子的情况能够逆转,安全地渡过这个关口。

除了黑棘皮病,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感染症状,比如反复泌尿系感染或是反复皮肤感染等,或是突然间出现喉咙干渴,并由于大量饮水而发生遗尿、全身乏力等,家长都应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排除患糖尿病的可能。

对于肥胖儿来说,糖尿病的后果只是其中一种,严重的还有高血压、脂肪肝和冠心病等,所以肥胖儿的家长必须引起注意。判断孩子是否肥胖可用成人常用的BMI公式[体重(kg)÷身高(m)的平方],6岁以下大于20,7~11岁大于21,12~17岁大于23,就属肥胖。或是按照医院常用的儿童体重标准,超过标准体重的10%~19%,就是超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9%,就认定为肥胖,如果孩子已经达到超重,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无论是预防肥胖还是预防儿童2型糖尿病,需要遵循的原则仍是生活规律、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巩医生说,虽然听起来很老套,但这都是最基本有效的手段,家长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放军309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张妍牙病治不好赶紧查血糖

有些人突然觉得牙齿“突出”来一块儿,其实是牙龈萎缩,牙根外露导致的,医学上称牙根面龋。牙根面龋多发于中老年人。

年轻人发生牙根面龋多半由于其唾液糖分很高,细菌易生长,出现牙周病、龋齿的概率增高,导致牙龈萎缩严重,最后牙齿移位、松动、变长。

如出现一些口腔疾病,经过治疗不见好转时,最好查查血糖,看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徐静饿了不一定是低血糖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有饥饿感就认为是发生低血糖,其实不是所有患者低血糖时都有饥饿感,一定要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往往是血糖越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明显,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没有那么频繁了。还有治疗过程中,血糖降得速度过快,没到低血糖,却也会饿。

如果血糖没有低于3.9,但饥饿感明显可以少进食一点饼干、馒头等缓解,不可以直接吃糖补充(本来血糖就不低,吃了后血糖很快上去了、出现高血糖)。

而如果血糖监测确实因为血糖低(低于3.9),那才证明是低血糖,就直接吃些糖块或者喝糖水、蜂蜜水,可以尽快补充糖分,缓解低血糖症状。

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当发生低血糖时,有些患者根本不会感到饥饿。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者,这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反应迟钝有关系。

那些低血糖无症状的患者最好做血糖24小时监测,然后划分出现低血糖的时段,不按症状判断血糖,而按时段来进行定时检测,及时发现低血糖。糖块、蜂蜜、甜点等是单糖,吃进去后能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此时别吃馒头、面包等,它们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王素莉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人们往往误认为,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的疾病,血糖越低越好。实际上,低血糖有时比高血糖更可怕,尤其对老年人和合并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

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严重低血糖对人体的“摧残”则可能在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长时间的低血糖或反复的低血糖发作可造成大脑能量缺乏,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对心血管系统低血糖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由于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及老年人对痛觉减弱,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无痛性心梗,这也是糖尿病人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低血糖症状可表现为:烦躁、视力改变、虚弱、乏力、饥饿感、出汗、感觉异常、焦虑等。

降血糖的过程中,通常由于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降糖药服用不当、用药时间跟吃饭时间不协调、体力活动量加大、饮酒等原因,会使血糖降得过快或过低,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文慧低血糖也能引起抑郁

很多“糖友”认为把血糖降低就是好事,只要不是过低,不出现危险,就对病情有好处,其实并不是这样。

一般来说,糖尿病人服药降糖最忌讳的就是降得过快和降得过低。这样不但对身体有损害,对情绪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当血糖在4.6~5mmol/L的时候,会产生饥饿感,逐步再低会交感兴奋,心慌,再继续降低的时候会有意识障碍,直至最后癫痫甚至脑梗等情况发生,从而出现生命危险。

血糖逐渐降低时实际是对身体的一个损害的加深。

在血糖相对较低的时候,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的情况,也有一些患者会表现情绪低落,甚至导致抑郁的发生,这是血糖对于情绪的影响作用,若糖尿病患者长期降糖低于正常范围,就容易每天闷闷不乐,焦虑。尤其对一些中老年患者来说则更为不利。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低血糖时对老年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都有着很大的破坏性,会导致脑细胞的坏死。因此,糖尿病人切勿迷信降糖,而应科学合理地控制血糖水平。

低血糖可导致情绪低落,因此,如果一天的某一时间如饭前或者临睡前,习惯性的情绪低落,那么也不妨查查是否有低血糖情况,避免对身体的损害。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顾耀刚得糖尿病要查C-肽

糖尿病病人初诊时最好到一家有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的医院及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糖尿病防治技能的医师那里看病,能得到比较适当的检查、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以后定期随诊的次数和间隔应该因病情而异,总的来说血糖控制较好、问题越少的间隔可以越大,但就医间隔不宜超过两个月;血糖控制较差、问题较多的应该勤看、勤检查,以利于掌握病情变化,做出适当处理,必要时需要每周就医一次。

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外,还有一项C-肽的检查,最好别忘了做。

因为,分泌几个胰岛素分子,同时必然分泌几个C-肽分子。所以,通过测定患者血中的C-肽量的多少,可以反映胰岛细胞的功能。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可直接测定C-肽,以判断病情。如C-肽超过正常,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

此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肥胖、血脂紊乱、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故还应做肝功能和血脂化验。

不一定每次就医都到大医院,找专家、教授看病。平时如果血糖控制已经比较满意,又没有其他严重问题,可以就近看病、开药,到血糖又有波动,或出现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征兆时,再到大医院找专家、教授去解决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浙医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谷卫小便有泡沫未必是蛋白尿

不少糖尿病患者会根据经验判断,小便后如果上面浮着一层细小泡沫可能是蛋白尿,如果泡沫较大或大小不一,则蛋白尿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正常人小便时亦常有泡沫。

其实,由于泡沫的大小情况,不同的人判断标准不同,所以要判断是否有蛋白尿,最好去医院化验一下尿液。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发现尿中有较多泡沫,可能是以下三种情况所致:合并有糖尿病肾病,使尿中出现较多的蛋白质之故。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较多泡沫,则可能是外界的细菌分解尿糖后产气所致。如果新鲜尿液中含有大量泡沫,还要警惕是否糖尿病患者泌尿道有产气杆菌的感染。

此外,糖尿病患者如果夜尿增多,要先消除引起夜尿多的诱因,如睡前喝茶或饮水多;因糖尿病肾病水肿而需服用利尿剂的应在晨起一次性服用,避免下午或晚上服用。

●健康时报

李海清胖子早听糖尿病讲座

在健康领域做了近10年的采编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及早绷上了预防糖尿病这根弦。

第一次了解糖尿病,是10年前采访北京朝阳医院一位内分泌科大夫时,他说我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那时我只有三十出头,体重超重。但我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糖尿病家族史上,因此,我当即反对说,我们家没有人得这种病,我也不可能。大夫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让我去听一听糖尿病防治讲座。

第一次糖尿病防治讲座是在北京宣武医院听的,当时我在会场很扎眼,因为会场里大都是老头、老太太。旁边的老先生对我说,经常听讲座有助于改掉坏毛病。其实,我只想找个新闻,听听就走,但不知不觉中讲座就听完了。

后来,我发现,真如那位老先生所言,听一次糖尿病讲座,我就能坚持一段时间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就留意糖尿病讲座信息,一有时间就去听讲座。

原来我真是个糖尿病爱找的人,我个人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有个芝麻大点儿的事,都要翻来覆去地想,常常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而我最致命的弱点是贪吃、不爱动。

听了很多讲座后,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生活干预方法,现在,我的体重没有继续上升,每顿饭只控制到八成饱。而且我每天都坚持健步走30分钟以上,风雨无阻。为了克服先天的性格障碍,我还自学了心理学,遇到问题,我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和生活经历丰富的人。

这些年听糖尿病讲座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我也会劝一些体形偏胖的朋友去听糖尿病的防治课,因为除了肥胖这个可以看得到的问题之外,可能还有其他问题,总之,去听听课,没坏处。

●健康时报

吴志“脾气坏”易得糖尿病

一个是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一个是像猛张飞一样一触即怒,这两类人都是糖尿病爱找的人。

因为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像林黛玉一样的人,往往多愁善感,常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他们遇事不愿意向别人诉说,也经不起刺激,还经常饱受失眠、厌食、体重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的困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武警边防部队心理专家黄瑛说,长此以往,很容易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而像张飞一样缺乏自制力和耐心,对周围及环境感到烦躁,常会因生活中的小事发火的人,内脏也容易受到伤害,诱发各种疾病。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向进指出,林黛玉和张飞这两种不良的“冰”“火”心理状态会增加诱发糖尿病的原因还有: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

愤怒、抑郁的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少了,血糖自然很容易失控。

和所有疾病的预防一样,保持心情舒畅,是最好的防病良药。

世卫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的第四个就是:“心理平衡”。

所以,当心情低落或是焦躁、愤怒时,要学会调节和疏解,不要由着性子来。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徐静下棋较真血糖易波动

生活中,有些糖友连下棋都特别认真,胜负得失都要计较,很容易与人发生争执。

情绪波动引起血糖波动,致使血糖居高不下;而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有助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血糖下降或保持稳定。所以,糖友凡事别较真,下棋也一样。

如果因较真导致情绪激动时,可以找自己最熟悉的环境,选择最舒服的姿势休息以静心;还可以选择空气清新、安静舒适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

二、并发症的防治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杨涛糖尿病足破溃用药需加量

身上出现小创口,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足为奇,贴个创可贴几天就能痊愈,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以“如临大敌”的心态对其加以重视一点都不过分。

糖尿病足破溃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外伤要格外重视,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以避免血糖控制不好,延缓伤口的愈合,加重病情。

长期血糖较高、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加之有血压高的基础病,这时小小的外部损伤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伤口。杨主任说,外周血管和神经病变会使糖友的皮肤刺激不敏感,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刺激,例如脚趾甲修剪过短,穿不合适的硬底鞋引起的脚部挤压,或者用热水洗脚,都容易引起破溃的发生。

出现破溃时,患者的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下,会加重血糖的升高,这种情况下,血糖控制不稳定,可能会加重创面的感染,引发更严重的合并综合征,引起溃疡、感染的恶性循环,最终走上截肢的不归之途。

糖友出现破溃后要及时到医院采取创伤处理,并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同时,必须调整药物用量。

对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需要加大胰岛素的用量。有高血压的患者也要调整用药降低血压。另外,患者在做一些必要的创伤性检查(如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时,尽量选择一些创伤小的检查,而在做检查之前可用口服药控制血糖;创伤性大的检查,如进入胸腹腔的各种检查,应换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解放军306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

刘彦君初查足病可摸动脉

糖尿病足的周围血管病变主要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足背动脉搏动的检查是初步判断患者足部病变的小技巧。

足背动脉一般在第一、二跖骨之间,所以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用指腹沿其走行轻轻触摸。如果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则要警惕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需要强调的是,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只是一个初步的筛查,其结果不够准确,再加上医生的经验不同、患者的血管走行变异、血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不一等原因可能导致判断误差,因此足背动脉搏动检查不能取代其他仪器检查。

●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祝开思糖尿病易引起微小血管病变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一半左右有并发冠心病的可能。如果要像有些单纯的冠心病患者一样,通过支架或搭桥等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要失望了。

糖尿病人的血糖高,血黏度也高,容易引起微小血管的病变,造成血管堵塞,而且是先从小的末梢血管开始向大血管堵塞。单纯的冠心病人可能是在某一处的血管壁上形成了粥样的斑块,堵住了血管的百分之七八十,但毕竟还留下一个狭窄的通道,在这个通道放置一个支架或是在合适的部位搭个血管“桥”就会缓解症状。但是糖尿病人高黏度的血液会将这个狭窄的通道也堵得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放置支架,此外整个血管呈弥漫性的堵塞,想搭桥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一般心外科的医生对此都感到无处下手。

曾经有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当外科医生将他坏死的脚趾截掉时,切面竟然是白色的,没有血液流出,由此可见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堵塞是多么“彻底”。

据介绍,糖尿病引起的主要并发症,如失明、尿毒症以及心脑血管病等,大多是因为微小血管的病变。如果糖尿病病人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那么其微小血管的病变肯定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去年美国糖尿病年会指出,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是一样的。由于糖尿病对血管的伤害更大,治疗手段又受到局限,所以糖尿病人更应该重视预防并发冠心病。

预防上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以及血脂、血压等。其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任何并发症的表现,每年最好做一次全面的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脑电图、眼底检查、尿液的微量蛋白检查以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另外,祝主任提醒,糖尿病和冠心病都属于生活方式病,二者有很多相关性。冠心病患者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血糖水平,仅仅关注空腹血糖指标是不够的,还应该定期做糖耐量低减的实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纪立农“糖化血红蛋白”才是金标准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很关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变化,这叫“血糖监测”。其实,血糖监测只是过程,其目标是衡量“糖化血红蛋白”,它才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达标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起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介绍,人体内,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只占全部血红蛋白的4%~6%,而糖尿病患者则要明显增高。

监控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必要部分。但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只是患者某一具体时间——“那一刻”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完整地反映血糖控制的真正水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高妍教授指出,“糖化血红蛋白”衡量的是血液慢性糖中毒的情况,可以显示患者2~3个月间血糖控制的水平,它不仅能够衡量患者血糖水平,还可反映血液细胞中被糖化的蛋白对患者组织器官伤害的情况。

据纪立农教授介绍,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30%。如果将“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作为达标标准的话,那么达标的患者仅占25.9%。这表明,相当多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其实,我国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都具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条件,检测费用为50~100元,虽然单次比检测血糖的费用高,但一年只需检查3~4次,就可以达到了解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目的,还可以了解并发症发生的趋势。

在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中,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6.5%,如果超过7%就要调整治疗方案。纪立农教授提醒:如果仅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仍未达标的话,则证明血糖水平仍然不正常。患者最好在日历上标注自己一年内监测3~4次糖化血红蛋白的时间,定期做这项检查,将控制血糖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伟眼睑浮肿要查血糖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眼睑浮肿,你没有在意它,不知不觉中,浮肿就自然消退了。但是,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能对眼睑浮肿大意了。眼睑浮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信号。

糖尿病人出现眼睑或下肢浮肿,首先要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无论是哪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病程超过25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将达到50%左右。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浮肿首先是双下肢肿,其次是眼睑和面部浮肿,最后发展到全身浮肿。

由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肾病的定期筛查非常必要。即使在肾功能正常、没有临床表现时,每年至少也要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如果出现眼睑或下肢的浮肿,就更应引起注意,立刻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患上糖尿病肾病后要注意什么呢?除了一般肾病的注意事项外,糖尿病人要从引起肾病的原发病上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等,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4.4~5.6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血压最好控制在125/75mmHg以内,同时,还要有血脂的达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

另外,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出现肾功能改变之前,要立即找专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选择不经过肾脏代谢的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保肾的药物,保肾药可以和降糖药同时服用。

虽然糖尿病肾病很常见,但糖尿病人出现肾脏改变不一定都是糖尿病引起的,因此糖尿病人出现了蛋白尿、浮肿后还应进一步进行病因诊断,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魏平糖友不宜常染发

爱染发、做面部护理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或许从来没注意到自己的这种爱美举动会给眼睛带来怎样的影响。在高血糖影响下,患者的眼睛本来就很“脆弱”,而患者“美容”时所用的“药水”难免会对眼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染发剂在挥发时便会进入眼睛,使眼睛受到刺激进而不舒服。而在做面部护理时,也难免会有微量洗涤剂进入眼睛。

虽然“药水”仅是微量进入眼睛,仅是使眼睛不舒服,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其抵抗力低,眼睛部位又很敏感,很容易被感染。因此,患者最好减少染发或者面部护理的次数,以防刺激到眼睛。如果偶尔为之,则建议患者做完染发或者面部护理后,滴两滴氯霉素眼药水,清洗眼睛。但如果患者的眼睛已经产生病变,则建议患者先咨询医生后再做处理。

另外,美瞳、眼线液、睫毛膏之类的化妆产品女糖友也要尽量少用,需要化妆时最好别化浓妆。因为化浓妆也容易刺激到眼睛,引发感染。

●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全民打胰岛素要停针五秒

注射胰岛素时,针头拔出后,皮肤表面会有溢液残留,这是很多糖友经常遇到的情况,尤其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时溢液情况更突出。

注射胰岛素时出现溢液,一方面由于注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则由于注射部位的皮下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胰岛素药液吸收不利,会使一部分药液从皮肤针孔处溢出。另外,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由于其注射的压力较小,注射力度不好掌握,注射深度较浅时,也会出现针孔处有药液残留的情况。

这样不仅导致胰岛素的浪费,吸收不利的情况也会影响降糖效果。李主任建议,为避免药液溢出,在注射胰岛素时可以适当增加深度,一般情况下,针头注入3~5毫米左右即可,注射后让针头停留五秒再拔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溢液情况。

此外,如果患者对药物的吸收情况不理想,可在注射后用热毛巾热敷注射区。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焦凯降糖药不一定都饭前吃

大部分的降糖药都需要饭前半小时吃,有利于控制好饭后血糖。但不是所有的患者和所有的降糖药都在饭前吃,吃药时间要看血糖和药物反应的高峰期能否达到一致。

双胍类降糖药一般要求饭前半小时吃,服药两小时后药效达到高峰,此时,进食的食物也被人体消化吸收,血糖也接近高峰。但吃药后感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较大的患者,需要在饭后吃双胍类降糖药。

而格列奈类的降糖药应该是饭前几分钟吃最好,因为它起效较快,在服药半小时到一小时内药效达到高峰,如果吃得过早,食物还没有消化完,没有引起血糖升高时,容易引发低血糖,且控制不好餐后血糖。

琢-葡萄糖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最好在吃第一口饭的时候,把药也嚼碎吃下,因其起效很快,加上嚼碎后对药物的吸收更好,就可以在消化的同时控制好血糖。

总之,要多和医生沟通怎样吃药更合适。

●健康时报

曾理、郭聪哲糖友皮肤缘何早衰老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血糖偏高,很容易导致皮肤提前衰老。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绍说,患者血糖偏高的情况下,体内的糖分不能正常被细胞吸收利用,致使这些糖分转化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会损害皮肤的蛋白质细胞,导致皮肤过早地衰老。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梓辉副教授也指出,导致“糖友”皮肤易衰老的另一个因素是患者长期摄入过多甜食,体内产生多聚糖基,使血液中的糖和蛋白质合成,形成晚期多糖化终产物,能损害保持皮肤紧致有弹性的胶原质和弹性蛋白质细胞,从而使皮肤产生皱纹,松弛下垂。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把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还要注意食物中隐藏着的糖类,经常检查食物的营养成分标签。

另外,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胡萝卜、西红柿、牛奶、大豆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帮助身体重建新的胶原质,达到延缓肌肤衰老的目的。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杨华章糖友夏天最好睡草席

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足部微小的创伤,如鞋的挤压、擦伤、皲裂或“鸡眼”处理不当、烫伤等都会引发糖尿病足。

夏季光脚的机会较多,脚部容易被碰伤、刮伤,蚊虫咬后皮肤易出现瘙痒,皮肤被抓破后容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还有一点是糖友们特别容易忽视的,就是对于卧具的选择。

一般来说,夏天,糖尿病患者应选择质地柔软的亚麻凉席或草席,不可贪图凉快而铺质地较硬的竹子凉席,以免刮伤或者刺伤足部。有些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被竹凉席的侧面刮伤皮肤。

选择亚麻席或草席的时候,也要认真检查是否有毛刺。糖友在睡觉时,也要尽量将上肢固定,用一些物理及化学的驱蚊手段,避免蚊虫叮咬后人为挠破皮肤。

糖尿病患者在夏天的时候也要多揉腿肚,以疏通血脉增加腿部肌肉力量。还可以搓脚,防止足部酸痛、乏力、麻木,促进脚部血液循环。

在鞋的选择上,不宜穿暴露脚趾、足跟的凉鞋或硬皮鞋。应选质地柔软、透气的布鞋、软皮鞋。夏天切忌因贪凉赤脚行走,或到海边旅游时赤足在沙滩上行走。

●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祝开思糖友要学会判断下肢疼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有些糖友也有骨科腰椎疾病,这两种疾病都会带来下肢不适,若判断错误则会贻误病情。

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较多的是下肢和足部,常呈对称性疼痛或感觉异常。一般痛感位于深处,疼痛像针刺样、灼痛、钻凿痛。患者脚趾和膝盖常有麻木、发热和触电样感觉异常。

但是并不是所有下肢和足部麻木、肌肉发紧、疼痛的症状都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并发症,骨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中也有下腿和脚底发麻、肌肉发紧、腿痛等。

如果是典型的放射状部位疼痛就很有可能为坐骨神经痛。而单侧腿缓慢持续性下肢和腿痛及间歇性跛行,就有可能为椎管狭窄等腰椎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并发症中的疼痛一般是对称性的,运动时会加重,但休息一下就会缓解。因此,当出现两边对称的疼痛的时候,一定首先考虑血管神经病变。而其他类型的疼痛,也要做全面检查,不要因为自己的经验而错过最好治疗时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纪立农糖友要把“护心”当回事

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将“达标”+“护心”结合起来,才能长期获益。

患者除了关注血糖控制,还应注意监测血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指标,必要时需联合用药实现“双达标”。纪立农教授强调,对于2型糖尿病新患者,用传统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疾病是“力不从心”的。2型糖尿病是进展性疾病,不及时治疗,会带来各种严重并发症。

目前中外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都建议2型糖尿病人一经诊断,就立即用药,早期实现血糖的真正达标和心血管的长期获益。而已经使用了半个世纪的二甲双胍被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并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并已证实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应关注治疗“双目标”。纪立农教授认为“短期目标是控制血糖,实现降糖达标;长期目标是保护心血管,预防并发症”。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达25.3%,在所有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中,80%左右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

付平肾病患者控压也关键

肾病患者在综合治疗时,降压治疗应处于高度优先的地位,甚至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求还要严格。

对于24小时尿蛋白低于1g的患者,降压目标应在130/80mmHg以下;高于1g的,血压应尽量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药物控压两注意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推荐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A鄄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安博维、科素亚、洛丁新等。而即使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只要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也应该使用A鄄CEI或ARB类药物。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肾功能不好的患者选这类药物要谨慎,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使用A鄄CEI或ARB时,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清钾浓度。若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血清肌酐浓度增加超过30%或出现了高血钾,应及时减药量或停药。

家里备个血压仪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并非服药就可以了,还应强调和重视血压的自我监测。

这种监测不是到医院看医生的时候才测,而是患者长期坚持的自我监测。建议患者在家中配备一个血压监测仪器,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定期自测血压并做好记录。

三、中医治疗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仝小林中医浅析消渴症

糖尿病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中医名称:消渴症。这主要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因渴而消瘦。以消渴症来命名糖尿病,不尽准确,对治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仝小林教授解释说,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

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雷顺群消渴症食疗效果好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中有一段多次提到消渴症与饮食的关系:大明使臣来到韩国时,负责使臣饮食的韩尚宫和长今听说使臣患有消渴症,于是决定放弃准备好的山珍海味,给使臣呈上清淡可口的素食菜肴。而大明使臣在连吃了五天的清淡素食后,病情果然有了好转。

对于这个故事,北京中医药大学雷顺群教授说,中医所说的消渴症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就认识到消渴症的发生与饮食有关。《黄帝内经》中解释消渴症“何以得之”时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生活富裕、饮食丰美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而在治疗上,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方法的。他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提出,消渴症“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唐朝的王焘还提出,此病“忌粳米饭、李子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如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还提出不可过饱,以清淡为宜,禁食辛辣刺激及煎炸之品。这足以证明控制饮食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重要措施。

雷顺群教授说,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预防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合理调配饮食,控制体重,不贪食,不多食,饮食定时定量;限制高脂肪、高糖和高热量饮食;避免食用动物的脑、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植物性食物;不吸烟,限制饮酒量。

除了饮食不当、情绪抑郁外,过度劳累也是加重消渴症病情的因素。《大长今》中的大明使者正是由于长途跋涉而使得症状加重。而长今和韩尚宫给大明使者连吃五天的清淡饮食,且多为蔬菜之类,而没有给他吃“肥甘厚味”的山珍海味,这样对大明使者的身体的确有好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素食会使病人乏力,没有力气,要知道糖尿病人每天也应吃一定热量的含蛋白质的荤菜,摄取热量至少要在1800卡以上才行。

●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

秦黎虹缓解糖尿病足用熏灸

糖尿病患者远端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血缺氧,易出现伤口,细菌一旦进入便会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糖尿病足初期,患者可做做熏灸。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再将艾条截成段,放置于熏灸器里点燃,熏灸阿是穴(即个人疼痛处),能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祛湿化浊的作用。

艾熏时产生的艾烟、艾油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能很好地控制炎症,同时艾灸的热量促进了足部的血液循环,并促进创口愈合。患者每日可进行一至两次,每次20~40分钟。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昌玉兰糖友别乱吃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

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腰痛,小便混浊,不去看医生而自行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肾。但是若出现了尿蛋白,就意味着有糖尿病肾病,需要找内分泌和肾内科医生来正规治疗,而不只是六味地黄丸所能奏效的。况且,六味地黄丸也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能服用的。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上述肾阴虚症状方可服六味地黄丸滋阴固肾。

但在服用过程中应注意,地黄丸是滋补药方,针对慢性虚症,效果非常慢,一般连续服用15~20天才会有效果;如出现便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应暂时停服,及时咨询医师。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荣华桑叶泡茶能降血糖

夏天喝点桑叶水,清凉解表,还有降血糖的作用。

自古以来,中医就将桑叶作为治疗消渴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的中药应用于临床。近代医家也常将桑叶配伍于中药复方中应用于临床,且每每获效。

一些药理研究证明,桑叶具有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各国研究人员对桑叶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桑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

喝桑叶茶可提高葡萄糖耐量,防高血糖和糖尿病;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功能,有效调节血糖;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传统中医认为桑叶以经霜后为佳,采集后晒干备用,亦可直接到药店购买。用干桑叶或鲜品都可以,并没有一定之规,开水冲泡代茶,干桑叶用量为每日10~20克,鲜桑叶再加10克左右或可加倍。同时桑叶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对各类目疾具有较好疗效。

不论是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各种眼底病变,还是近视及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均可将桑叶开水冲泡代茶饮。桑叶与菊花搭配,还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对夏季暑热引起的发热感冒症状效果很好。

●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胡晓强小心掺了西药的中药

在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广告,有些中药并不在药店销售,甚至没有正规批号,但是看起来效果也还好,这样的药吃久了,可能有致命的伤害。

糖尿病病情轻时,单纯控制饮食就可以降血糖,疗效良好,不需要任何药物。很有可能有些中药里掺了西药,而且打着中药的幌子卖高价。

与中药降糖类似的情况是许多广告宣传“偏方根治糖尿病”。有位患者患糖尿病二十余年,不停地尝试各种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她的女儿反复告诉治糖尿病不能相信小广告。但她听不进女儿的劝告,还是相信那些小广告,背着家人到小胡同里“根治”糖尿病。后来几次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急诊送到大医院抢救。

在一些假冒伪劣中药中,经常会被掺杂一些降糖的西药,这些西药很多已经是被淘汰的制剂,降糖迅速,但是会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其他的副作用也会很多,因此,不要看当时的效果,而把身体最后拖垮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杨国华阴虚燥热体质糖友要保暖

短小的上衣,低低的裤腰,时尚的衣服是越做越短,但糖尿病患者不宜穿短小的衣服。

糖尿病患者多阴虚燥热之体,而长时间的阴虚燥热最后会形成肾阴虚,肾阴亏虚会导致腰痛,以腰膝酸软、喜按,遇劳加剧为主,并伴有心烦失眠、口干咽干等症状。

如果冷天穿短小的衣服和低腰裤,腰部就得不到有效保暖,尤其女性糖尿病患者,爱穿低腰裤,就算上衣穿得再长、再大,还是会漏风,使寒湿或湿热进入腰部,就会加重腰痛,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穿高腰的裤子,必要时还可戴上护腰。

经常腰部冷痛的患者,应该及时调养肾脏,可多食用如枸杞、山药、桂圆、核桃等补肾的食物。同时,还可以吃一些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等。

另外,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鞋跟别太高,穿跟太高的鞋,容易增加腰部的劳累,如果需要经常站立、行走的患者不要穿高跟鞋。

四、饮食疗法与运动疗法

●健康时报

韩林涛、王鹏南瓜降糖蒙人十几年

一个传说竟然蒙了我们十几年!

十几年来,众多糖尿病人把吃南瓜当作降血糖的好办法,而市场上各种以南瓜为原料的食品、保健食品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热衷于食疗的糖尿病人。更有甚者,有人还说只要连续食用100斤南瓜就能控制糖尿病,并且不用吃药……但糖尿病专家站出来大声地对它说“不!”专家说:多吃南瓜不仅不降糖,有时会出现黄染,甚至会升高血糖!

目前市场上各种以南瓜为原料的食品、保健食品,专家提示糖尿病患者应谨慎对待。

南瓜不降糖反而会升血糖

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会诊中心主任雷顺群教授: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上属于高指数食物,多吃不但不能降糖,还会升高血糖。“多吃南瓜不但不降糖,反而会出现皮肤黄染,甚至会升高血糖!”

南瓜究竟能不能降糖?雷教授仔细查遍了《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大汇编》和《中国民间单验方》等中医药典籍,始终没有找到有关南瓜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相反,《本草纲目》里说:“南瓜补中益气。多食发脚气、黄疸。”同时,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上属于高指数食物,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升高血糖。南瓜的血糖生成指数为75,根据含糖量的多少,如果生成指数在55以下,糖尿病人基本都可以食用。如果为55~75,应该控制食用,75以上属于高指数食物。高指数食物进入人体肠胃后易消化,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而进入血液后峰值高,从而促进血糖升高,故在日常生活中,建议糖尿病人不宜吃太多南瓜,要适可而止。

“我在临床上没有发现过吃了南瓜血糖下降的病例,却发现过吃南瓜太多,使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查证各种书籍,加上长期对患者的饮食情况的调查,雷顺群教授发现,十几年来“多吃南瓜能降血糖”的说法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徐焱成也对南瓜降糖的说法表示反对,并对此做了详尽的研究。专家对数十位糖尿病患者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患者吃南瓜后(不吃其他东西)的血糖要比吃南瓜前增加1~2mmol/L。目前凡已知有含糖的食物,还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发现过有哪种食物能够降血糖。不少病人听信南瓜具有降糖作用的“民间土方”,大量吃南瓜进行“食疗”,结果血糖不降反升!他解释说,南瓜与丝瓜、西瓜的热量相当,会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薛长勇教授说:“‘多吃南瓜降血糖’是我一直反对的观点,靠吃南瓜降血糖是没有用的。南瓜是一种含糖较高的食品,不可能对人的血糖没有影响。”薛教授介绍,从营养的角度看,南瓜只是一种普通的蔬菜,含量较多的营养物质是胡萝卜素、维生素和糖,与其他蔬菜相比,并没有什么“特长”。据他所知,不但没有发现南瓜能降血糖,也没发现它能治疗其他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认为,适量吃南瓜可能对降血糖有一定作用,但绝不能把它的作用夸大,而且不能吃得过多,更不能代替正常的药物治疗,否则会适得其反。向教授说:“南瓜有很多种,真正可能有效的品种是极少数。适量吃可能会对降血糖有一些作用。但千万要注意适度,不能吃多了。”他在说话时把“适量”、“可能”、“一些”几个词咬得很重,并且进行了详细解释。“适量”指千万不能多吃,说“可能”是因为对此尚无确切统一的定论,各种观点都没有得到医学界的公认,“一些”说明它即使有作用,也只是很小的辅助作用,绝不能代替正规科学的药物治疗。

南瓜只是一种普通的蔬菜,绝不能靠多吃南瓜来降血糖、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糖病人千万不要因为听信不实传言而多吃。

我国现有糖尿病人4000多万,血糖高而又未达到糖尿病程度者有6000多万,除了这一亿多人之外,还有多少人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难以确切地统计,据专家估计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还正以每年100万的数量在增加。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病,以现有的医学技术尚无根治方法,只能终身用药控制。因不能及时有效治疗而发生的各种合并症死亡率及致残率十分惊人,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三号杀手。无论是在糖尿病的预防上,还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合理的饮食结构则是影响糖尿病发病和病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专家要求患者重点注意的方面之一。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众多患者渴望健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病急”也绝不能“乱投医”,不能盲目地听信所谓的传说、土方和商家的炒作,更不能盲目地“从众”,不能看人家吃什么也跟着吃,不管不问、不顾后果。而应该尽量以一种科学理性、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寻医问药,这样才是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王旭峰糖友别用豆浆机熬粥

豆浆机熬米糊、五谷粥非常方便,殊不知这种做法尽管方便,但对糖友而言,豆浆机熬出的粥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用豆浆机熬粥时,谷物经打碎后,本来的物理结构被破坏,各个部分均匀受热,所以熟得很快。豆浆机打出的米糊不需要人体再对它们进行物理消化,其中的淀粉会直接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消化吸收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而最终的结果会造成血糖快速升高,粥类的血糖生成指数本来就高,这样无疑是火上浇油。

小贴士

糖尿病患者如何熬粥?熬粥时最好用急火,不要熬很长时间,不妨多放点儿水,熬得稀一些,能增加饱腹感。熬粥时不要忘了计算热量,粥的热量要以大米为主,即1两生的大米熬成的粥相当于1两米的热量。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顾耀甜食与主食要一起吃

点心、水果、冰激凌,这些好吃的甜食糖尿病患者是不是一点儿也不能碰呢?其实,把握好原则,并善用一些小技巧,糖尿病患者也能安心吃甜食。

想吃甜食了,不妨将甜食与主食一起吃,这样在主食的掺和作用下,甜食消化吸收得较慢,血糖也不会像空腹吃时那样猛然升高。因此,可在吃饭时少量吃点甜食,但要注意减少主食量和监测血糖。使用不影响血糖或影响较小的甜味剂,也是一种较安全的选择。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可选择含糖低的水果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一次不超过2两为宜。少吃含糖高的水果,如香蕉、荔枝、红枣、柿子等。

冰激凌是一种高糖食物,一般不要食用,偶尔吃一支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在吃前和吃后监测一下血糖,这样就可以知道一次吃多少适合。

月饼的脂肪与糖含量都很高,品尝月饼时可切成小块吃,一天最好别超过一个。

小贴士

记住吃甜食的原则:血糖控制不好不吃甜食。血糖控制稳定吃少量甜食,如水果、甜点等。学会食物换算原则,进食甜食后应相应减少主食摄入量。

●北京市朝阳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宋新计算饭量三步骤

家有糖尿病患者,巧妇也会为安排饭食发愁。其实,掌握糖尿病的饮食热量计算公式,做饭时心中自然有数。北京市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给出糖友计算饭量的三个步骤:

1.胖不胖?看标准体重

人胖瘦不同,食量也不尽相同。判断胖瘦之前先看标准体重,其计算公式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若患者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低于标准体重20%则为消瘦。

2.吃多少?看劳动强度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先要控制好每天饮食的总热量,糖友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千卡)×标准体重(千克)。

不同劳动强度的热量需求标准也不相同,轻体力劳动者如秘书、打字员、会计等,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为30千卡;中体力劳动者如油漆工、电焊工、采油工等,为35千卡;重体力劳动者如搬运工、建筑工、农田劳动者等,为40千卡。肥胖者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热量在其劳动强度所需的基础上减少5千卡;消瘦者则增加5千卡;而患者在生病卧床时,则减为25千卡。

3.怎么分?看食物营养素

食物大致分谷薯类、肉蛋豆乳制品类、水果类、油脂类及蔬菜类。谷薯、水果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肉蛋豆乳制品类主要提供蛋白质和脂肪,油脂类主要提供脂肪,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

每克碳水化合物和每克蛋白质分别产热4千卡,每克脂肪产热9千卡。而含碳水化合物在4%以下的蔬菜则可忽略其热量。对应各种营养素含量可计算出其热量,再按照蛋白质15%~20%、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0%~55%的比例,也就能估算出吃多少合适了。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王富华黄色蔬果有助降糖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脾病,而南瓜、黄豆、玉米等黄色食物可提高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通过养脾来控制血糖缓解糖尿病。这样的说法,有一定依据。

众多黄色食物大部分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这些都对降血糖有辅助作用。中医历史中,通过控制、调整饮食,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是通用的一个方法。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多吃黄色食物,能对控制血糖起辅助作用。

但通过饮食控制血糖,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控制血糖,缓解糖尿病症状,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通过注射胰岛素等常规方法。

而有些黄色食物,尽管富含的很多微量元素对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却是高糖类的食物,仍然不能多吃。如熟南瓜、柑橘、香蕉等黄色食物,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魏平一把瓜子也要分着吃

花生、瓜子这样的零食由于含糖较少,因此,常常被糖尿病患者用来加餐。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的是饮食总热量,主食、副食、零食、饮料及炒菜的油的热量一个都不能少。

花生、瓜子虽不起眼,但含有丰富的油脂,热量最高,相当于糖类的两倍。而30粒花生米或20克瓜子(一把左右)的热量就相当于1匙烹调油的热量。

因此,患者吃20克瓜子不要一下子吃完,可在两餐之间分着吃。如果全天吃掉20克瓜子就要减少摄入1匙油。当然,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和劳动强度,选择合适的热量。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徐向进运动后要测测血糖

初患糖尿病的患者,运动后要注意测一下血糖。

剧烈运动会让身体分泌很多激素,其中便存在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它会使血糖更高,出现一些急性并发症,尤其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因此,在运动后测一次血糖,就知道自己的运动量是否大了,运动强度是否可以,运动时间是否妥帖,这些都能从血糖值上体现出来。

如果血糖波动很大,就需要及时对运动进行时间或强度上的调整。此外,运动前也要注意检测血糖,如高于300mg/dl时不建议运动,低于100mg/dl,则应加餐,同时注意多饮水。还要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和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等。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徐梓辉使用降糖药后别久蹲久坐

有时“糖友”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后都可能会出现心慌、软弱无力、饥饿感增强等低血糖症状。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徐梓辉特别提醒,“糖友”在使用降糖药后最好别久蹲久坐。

一般在使用降糖药后,药效成分在人体内刚刚发挥作用,人体可能处于低血糖状态,而此时如果久蹲久坐,持续的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最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后,最好能散散步,以增进药效的消耗,从而避免人体持续处于低血糖状态。此外,如果出现轻度低血糖状态,患者可以吃几块饼干、几颗糖或喝半杯糖水,以达到迅速纠正低血糖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的患者千万不要给其喂食物,应立即送往医院,及时处理。

●健康时报

魏雅宁越野行走最适合糖尿病人

在“2009北京越野行走”活动近千人的越野行走队伍中,记者发现了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矫健的身影。

“我也是越野行走的忠实爱好者,每周差不多都要走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我觉得,这种锻炼方式最适合糖尿病人。”

向红丁教授说:“首先,它最重要的是安全,咱们的糖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糖尿病,很多人都伴有骨质疏松,有了越野行走这两根手杖,就能帮助缓解全身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压力,避免运动中出现危险和损伤。”

向教授支持越野行走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它的有效性。减轻体重是控糖降糖的一个重要条件,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的越野行走,就是最好的运动,不但锻炼了腿脚,连上肢都跟着一起运动,比单纯的步行要消耗更多的热量。

此外,还有两点注意事项是向红丁教授特别提出的。第一,平时要走,最好选择在晚饭以后;第二,周末如果想到郊外行走或是爬山,早上一定要先吃好早餐再出发,以免发生低血糖。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

李玉凤糖友多做做这些游戏

1.夹乒乓球——预防糖尿病眼病

方法:用筷子把桶里的五个球放到另一个桶里即可,如果能在20分钟内夹完就算完成任务。

效果:微血管并发症病变时,最容易侵害病人的眼睛。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病人的手和眼睛的配合,以及病人的协调性和精准度。

提示:不要长时间进行练习,运动要适度。

2.沙包掷准——不激烈地降低血糖

方法:距离2米,往小桶内投掷沙包。

效果:可发动全家来锻炼,享受活动的乐趣,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利用,使血糖逐步下降。

提示:距离不要过远,以免造成用力过猛,病人每日或每周有数日定时进行锻炼,每次时间以持续20~40分钟为宜。

3.穿越雷区——体验并发症并预防

方法:准备好眼罩和小桶,将病人的眼睛蒙住,不规则地放置小桶,让队员通过朋友的遥控指挥,能够通过障碍物,达到终点用时最短的获胜。

效果: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可怕,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糖尿病患者体验眼睛失明后的感觉。对糖尿病人起到暗示作用,增强他们锻炼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同时加强患者脚步感觉,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用脚去感受路面情况。

提示:脚步要由快到慢,小桶可由其他障碍代替,不能选择有锐角或者容易伤害到脚部的道具。

4.快乐传递——避免糖友变胖

方法:多人分成两队。每一个人将游泳圈从头套到脚,然后传递给另一个队员。哪个队用时最短,则胜出。

效果:这个运动不光能锻炼身体协调性,游泳圈本身则可以测试腰围,让患者随时关注腰围。套游泳圈的过程中,手臂需要上举,腿部需要抬起,是一项全身协作的运动。

提示:在游泳圈落到脚部的时候,应该控制身体平衡,小心摔倒。

5.心心相印——锻炼手、眼、脑配合

方法:准备一个吸球板和十个吸球。一个人拿着吸球板,一个人扔吸球,距离2米,投中球的数量最多就获胜。

效果:这个运动可以测试糖尿病人的手、眼、脑的配合能力,而且运动量也比较适度,可以改善脂代谢,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提示:两米的距离,想要投中并不容易。投球者可以逐渐摸索方法,比如可以往上瞄准一些,也可以通过改变吸球板的大小来调整难度。

6.齐心合力——反应力和腰部灵活性

方法:两个人为一组,两个队员用侧面夹住充气球,从起点到终点运气球,距离2米。哪个队用时最少,胜出。

效果:走动时需要协调,同时还需要注意球的位置,能够增强反应能力和腰部的灵活性。

提示:气不要充得太足,还可尝试背对背来运球,效果更好。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徐梓辉放松肌肉也能稳定血糖

糖友缓慢地放松肌肉,能很快放松心情,稳定血糖。

除了日常的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平时糖友可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安静舒适的地方,再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势休息一会儿,站、坐、躺均可,然后先活动一下身上的一些大的关节与肌肉,动作不需要规范或固定格式,只要求速度均匀、缓慢,直至关节放开,肌肉放松;再暂时有意识地排除包括学习和工作在内的所有杂念。

另外,保持呼吸自然、流畅,尽可能不用意识支配呼吸。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魏平用胰岛素泵后记得做锻炼

有认知能力的1型糖尿病小患者和血糖控制不稳定的2型糖尿病老患者大多会选胰岛素泵治疗,但用泵后也不能放弃锻炼,尤其是体重超重的患者。

用泵后,“吃任何东西,任何时候吃”的自由及胰岛素的稳定,使得进食后的热量大都被身体吸收,此时无论是小患者还是老患者,体重都会增加。

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的锻炼选择方式应为有氧运动。可以先将泵摘下来,锻炼完后再戴上,也可以直接戴泵锻炼,但是锻炼之前,要减少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的基础率,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同时,身体运动的幅度不要过大,避免胰岛素泵掉落。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成志锋2型老年患者少做腰部运动

很多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腰酸背痛、小腿抽筋等骨质疏松的现象,这是因受限于平时的饮食,很多患者的营养不足,体内钙、维生素D严重缺乏,加上长期用药等因素影响,就容易骨质疏松。而此时,他们就不能做过于激烈的活动了。

骨质疏松后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而老糖友的活动常潜在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稍不注意,就会伤及身体。

老年人的肌肉柔韧性差,在活动时很容易伤及腰部等骨质非常脆弱的部位,因此,老年患者要减少腰部的活动,一旦出现了闪腰等情况,要去医院仔细检查,防止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