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门诊主任医师
彭国球退休了写个情绪日记
岁末年初,又有一些老年人将退出工作岗位,赋闲在家。老人要主动想办法,积极适应并投入新的生活中,及时找到新的兴趣点,就能赶走抑郁情绪。
心理学研究发现,光线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初春,天亮得还是比较晚,而刚退休的人还是习惯早起,建议起床后立即把房间的灯全部打开,让光线充足。
有些人退休后,一时不愿意再见原来的同事,这没有关系,不妨邀请几个老同学聚会,大家一起去看看节目听听戏或聚餐小酌,叙叙往事聊聊天,也是一种有效调节心情的方法。
平时不擅长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的老人,也有好的去处。天气寒冷不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我常常推荐两个地方:一个是大超市,另一个是图书馆。喜欢看书的人,按照平时上班时间,到图书馆泡上一整天,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再借上几本书回家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平时很喜欢做家务或购物的老人,现在是采购的好时节。每天定时到各大超市采购不同的优惠商品,每天写个采购账目,打着小算盘,看看省了多少钱,也能增加几份小小的成就感,平添许多愉悦。
刚退下来的老人,多少有些失落感,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一下子多了很多,难免容易拌嘴。与其每次为一些小事生气发脾气,事后又难受并后悔,不如及时做个情绪笔记。记录下每一次不高兴、不愉快的缘由,等自己冷静下来,慢慢分析,找出原因,这是一个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的好办法。
想一想生活中你有多少次将值得感激的事情写下来与人分享?怎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不停地抱怨上!
●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主任
鲍枫孤独会让老人少活6年
孤独可能让老人寿命减少6年!这不是耸人听闻,2012年6月期美国《内科学档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能和死亡的预测指标》(Loneliness in Older Persons:A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Decline and Death),经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
其中一项加州大学进行的研究是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减少6年。
孤独是一种心态,孤独老人生活质量确实不高,来医院老就诊的老人很多都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念头。
孤独并不仅仅是“没有伴儿”,主要是对社会生活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把自己完全与世隔绝起来,但是很多子女并不知晓这点,以为老人衣食无忧就能够生活美满。
很多老人吃喝不愁,但孤独却让他们没有心情为自己烹饪美食,要么凑合、要么大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愿意外出活动,“迈不开腿、管不住嘴”,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步入老年心血管功能开始退化,孤独能够加速这一过程,可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孤独增加痴呆风险:如果不愿意和外界交流,也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这一点早在2007年美国《普通精神病学文献》月刊上就有所刊登,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两倍。
尽管老年痴呆病因未明,但此病是退行性脑部病变,脑子是越用越灵,用进废退,孤独的老人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就会造成认知和记忆功能退化。别让老人寡居。同时,丧偶易导致寡居效应,许多年迈夫妻在失去伴侣之后也相继去世,伤心过度也会让身体各个器官遭到重创。比如说患同样的病,乐呵呵的肯定治疗好,这就是精神力量。
所以,一般来说,丧偶一年内是道坎,伤痛的心情最为明显,以后才会被时间慢慢抚平。因此,在这个阶段,子女家人、亲朋好友要帮助老人避免睹物思人,故人的东西可以先收藏起来,不要让老人一个人独处,外出散心、照顾孙辈、去子女处居住都是办法。如果老人的悲痛心情无法释怀,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孤独是没有交流,如果以前上班各忙各的,现在待着也是各干各的,一个人出去溜达,另一个还是买菜做饭,这样没有信息链接,还是觉得孤独。老两口要绑在一起找乐,买菜做饭、外出旅游,多“话疗”。此外,现在很多社区都会组织一些老人的互动,可能有不少老人并不知道,可以主动去询问社区。
小贴士
子女:帮老人找个爱好
不要低估了老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钱钟书先生说过,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其实老年人学起电脑的热情也不亚于此,像发微博、QQ聊天、写博客,如果能一头扎进去,当然能够自得其乐,还能通过这些和子女沟通,关键在于把要老人领进去。
老两口:绑在一起活动
去年“花甲背包客”的新浪博客让众多网友羡慕不已,这对花甲老人卖房环球自助旅游的行为,给老人摆脱孤独提出了借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
潘成英儿女不想生,老人怎么办
着急抱孙子,可是儿女们就是不体谅,老人应该怎么办?有人说了,随他去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是能控制得了自己,谁也不愿成天为此和孩子生气,弄不好再气出点毛病来。
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自然强迫不得,所以这事儿还得从老年人着手,“随他去吧”不光要常说着点儿,还得想法子帮他们真正做到。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太悲观,可别以为这是您一家遇到的麻烦,年轻人不愿生育现在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了。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甚至采取高额奖励的方式鼓励生育,这么一比,您可能会释然一些,这么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您一家解决不了,也没什么。
当然,要想实实在在做到“随他去吧”,重要的是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些老人那么想抱孙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传宗接代的老观念吗?老年人随着经济地位的丧失,身体各项功能开始下降,变得非常不自信,有了更多感情需求,嘴上虽说不愿打扰儿女,实际上心里十分渴望孩子们的陪伴。如果有了孙子辈,便会填补感情的空白,这才是多数老年人急于让子女生育的深层次原因。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老人也需要“社会价值感”。所以,这事儿也好办,如果老人能够在别的方面体现了社会价值感,就会转移部分精力。参加社会活动、学点新东西……这些“俗”办法其实很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您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将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的老年人,甚至会受到子女的抱怨呢——嫌他们忙得顾不上管自己。
最后再教您一招“和平演变”,方法极简单,主动和子女进行感情交流,千万别说什么“快生孩子”,而是简单地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也别追问得过细,让他们体会到您的关心就足够了。此外,还可以回忆一下儿女们在成长中带给父母的欢乐。不要小看这样的交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您的孩子体会到您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快乐,而且这种感觉是朋友和长辈们无法带来的,这才是完美的人生,慢慢产生想拥有后代的渴望。到了他主动改变想法的那一天,嘿嘿——您就偷着乐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陈福国有些老人为何爱“撒谎”
常常听到年轻人向我倾诉,说老人爱“撒谎”,做媳妇的告婆婆状的比较多见。她们说,和老人一起带孩子,她提议让孩子少吃一些,但是老人嘴上答应少给吃,但实际上给孩子吃得很多,结果把孩子撑坏了。
全家人带孩子去看病,老人当着医生的面,会想当然地把病情说得很严重,夸大事实。子女想纠偏,老人还责怪儿媳,说都是妈妈给孩子搞坏的。有些儿媳妇浑身怨气,指责老人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其实,老年人爱“撒谎”是一种很常见的衰老退行现象,当他们无法确切描述某一事实时,会不由自主地将想象当作事实,并煞有介事地表达出来,与真正的事实却大相径庭。
有些老人心理上有一种“外向投射”机制,导致老年人会“睁着眼睛说瞎话”,把不好的事情都往别人身上推。老年人这种把想象当成事实的现象并非老年痴呆,也不同于小孩子说“星星和我说悄悄话”。
年轻人敬老爱老,就需要理解老人的衰老现象。千万不要和老人计较、争辩。即使老人说的不是事实,但老人都有老人的善心,所以没有必要和老人较真。子女要理解老人心,要尊重老人,谦让老人,切忌当着丈夫的面,揭穿老人的“谎言”,把家庭气氛搞得紧张,还严重地伤害了老人的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陈福国厨房是发火“主战场”
常听到年轻人抱怨老人脾气古怪,尤其易在厨房大发无名火。下面是不少年轻人都曾遭遇过的老人“变脸”的情景。
情景1:新媳妇发现老人在灶台前的瓷砖上贴了保鲜膜,虽然对清理油渍是方便了,但厨房的整体美观却被影响了,而且也不安全,所以随手给撕了。婆婆见了就大发雷霆。
情景2:有些年轻人在饭菜刚做好时,先用手捏一点尝尝。老人就会不依不饶地加以指责,年轻人却觉得实在是小题大做。
情景3:有的小孩喜欢到厨房里玩耍,年轻父母认为小孩多好奇,孩子到厨房了解一下蔬菜,锅碗瓢盆等能增加常识。但是老人就觉得不该让小孩进厨房,做父母的应该制止不该纵容。
情景4:有的年轻人喜欢逛时尚家居店,看到有创意的调料瓶,会多买一套,自己小家留一套,也给老人配一套。甚至先斩后奏,进了家门,直奔厨房,弃旧换新,给老人惊喜。老人不仅不感谢,反而怒气冲冲地捡回旧东西,把新东西还给子女。
点评:对于老人而言,厨房不仅仅是他们做饭的地方,更是他们的心理“领地”。退休以后,做饭、整理厨房已成了他们的主业,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在厨房里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安排及操作规则。一些年轻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心思,认为老人何必要刻板地坚持这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正是像上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都已触犯了老人的厨房规则,导致老人大发无名之火。
因此,年轻人要多加观察,不能轻举妄动,凡事鉴貌辨色,以多请教为好。老人的厨房规则无关大局,不必和他们顶撞或随意犯规。总之,尊重老人,要尽可能照顾到他们的自尊,也要照顾他们的心理特点。这样,全家人就能和睦相处,皆大欢喜。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韩海英情绪也能自助管理
“人的情绪会不断变化才会有了你的喜怒哀乐,人生才出现酸甜苦辣,可是在面临坏的情绪时该怎么办,怎样去调解呢?大家都吃过自助餐吧,各种美食自己随意取食,进行自我服务,现在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情绪控制的自助法。”北京安定医院心理门诊负责人韩海英医生强调,“让自己先快乐起来更重要。”
●强迫症的自助
有些人常常脑海里面不经意地冒出一些让人不愉快、无意义的问题和想法,且自己无法控制;小细节过度追求完美、过分清洁有洁癖,无法控制的反复动作如反复检查、询问、数数等,那他就可能患有强迫症了。
韩海英强调,不要太责备自己,知道自己强迫症后更加情绪波动,要自己对自己说:“这不是我,这是强迫症在作祟。”然后减少反复动作,比如不断洗手、整理物品等。不要对细节过于苛求,允许自己做得不完美,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
●慢性焦虑的自助
考试有焦虑、开车时焦虑、工作中焦虑,可以说焦虑无时不在。慢性焦虑比较常见,患者总有一种恐惧性预感,担心自己的亲人会发生什么不幸和意外,对自己身体上一些变化和感觉非常敏感,坐立不安。
其实痛苦、焦虑的根源,是对不幸和意外的惧怕,那就告诉自己想法过于灾难化了,尽量让自己放轻松,减少担心,尽量把事情往好处想,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可以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散步、跑步等,运动能够影响与压力有关的神经激素,提高身体对压力的耐受能力。
●急性焦虑的自助
急性焦虑有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的莫名恐慌和忧郁不安的特点,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数十分钟,患者会突然觉得心慌,气急,有窒息感。
其实患者害怕的只是身体上不舒服的感觉,有人感觉就要死了,有人感觉这关过不去就会疯了,一时着急害怕就浑身出汗,四肢无力甚至动弹不得,其实都未必会死或疯掉。韩海英说,告诉自己很快就会过去,不用害怕。担心外出意外的,可以在家人陪同下增加外出次数,慢慢开始自己独立出行,一点不要回避外出。转移注意力,尽量多做事情,听听音乐、读读书都可以。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李占江九成老年性抑郁被耽误
目前老年性抑郁呈现上升趋势,但只有10%的人去精神专科看病。九成患者延误了正规治疗。
(1)老人总担心家人有意外,从而产生焦虑,但是家人或者本人认为这种担心是正常的。
专家释疑:6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大都离开老人独立生活,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时常感到孤独、彷徨。原本经常探亲访友的爱好少了,更多的心思放在家里会不会被盗,或者总是担心家人的健康出问题。其实,这种担心如果严重影响老人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就可以怀疑是老年性抑郁或焦虑。
(2)生活质量下降总怀疑是高血压等躯体慢性病的原因,所以只治躯体病。专家释疑:有的老年人睡眠质量很差,脾气越来越怪。家人就怀疑是高血压等躯体慢性病控制不好导致的,从而带老人到处就医,一门心思把躯体病看好。但是很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有时影响生活质量的原因正是抑郁。
(3)有的老年人有颈椎病,但是不至于导致整天昏昏沉沉。而有的家属就认为老人的颈椎病很严重,老人本人也认为自己这个病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即便许多医生都说这个病没有这么严重,他也不相信,依旧继续看病。
专家释疑:这样“执著”看病是非正常的行为,应高度怀疑是疑病症状。这是老年抑郁的典型特征之一,所以有这样行为的老人要及早看老年精神科,看一看是不是患上了老年性抑郁。
(4)许多时候,和病友们互相交流看病吃药的经验,看其他人吃了一种药物效果好,就擅自改变药物。
专家释疑:治疗老年性抑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个体化,对他人有效的药物对你并非有用,擅自改变药物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
(5)抑郁症状终于消失了,患者觉得万事大吉了,医生坚持吃药的嘱咐也被抛到九霄云外。
专家释疑:据北京安定医院调查表明,性格和不良事件是老年性抑郁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方面都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老年性抑郁的治疗强调系统性,就是坚持吃药,一般在抑郁症状消失后还要按以前的剂量坚持服用1年,有的患者甚至要终生服药。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评中心主任
张东帮老母亲摆脱“文化休克”
许多老太太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晚年,本想帮助儿女带带孩子,或者帮助工作忙碌的儿女打理家务,继续在家庭里发挥余热。但是,由于难以适应新环境和大都市的文化氛围,与周围人交流出现障碍,导致出现非常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和无价值感,心理专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文化休克”。其中,性格内向、缺乏爱好、文化水平不高、从偏远山区移居到城市社区的老太太,“文化休克”反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老人由于口音的原因和文化差异,难以和周围人沟通,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与邻居聊天、接电话时屡屡碰壁,顿时就感觉到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如果再加上儿女忙于事业,辛辛苦苦照料的隔辈人上幼儿园或者入学,更是有一种失落感,仿佛被隔绝在单元房中。有的老太太即使有老伴陪伴在身边,也常常由于缺乏兴趣爱好,不愿意走出家门,不对周围人打开心扉,更不进行深入的交流。还有的老太太身体不好,经常看病、吃药,更不愿意让周围的人知道,担心邻居说三道四。在这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下,“文化休克”紧紧束缚住老人,其中一些人难以在心态上进行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变得越来越苛刻,对家人的照顾越来越不满意,常常和儿女找碴儿吵架,还出现失眠、暴躁、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
所以,儿女应该多帮助老人寻找兴趣点,将老母亲“推出”家门。像有的老人喜欢养狗、养猫,但是儿女家里条件不允许,儿女最好利用晚饭后带老人到小区里转转,遇到带宠物遛弯儿的人,就主动搭腔,让老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老人育儿经验非常丰富,儿女不妨在社区搞亲子活动时,让老人和宝宝一起亮相,这样老人可以现场为邻居传授经验。有的老人希望能在社区做一些公益事业,儿女可以动员老人到居委会报名,如果公益活动恰好在双休日举行,儿女最好前几次陪同老人,让老人有一个过渡。有的老人很难融进社区的圈子,不妨让老人多去公园,和那些有共同语言的人及时沟通。总之,只要能让老母亲有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做儿女的就要积极抓住,让老人真正成为社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