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27

第27章 礼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礼仪,主要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礼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食礼的最初形态受到祭祀礼仪的启示。在远古的祭祀鬼神的过程中还不存在食礼,食物在那时还只是祭礼演示过程的道具和信物。祭祀的物品是为了献给鬼神的。只有当饮食的目的不是为了鬼神,而是为了活着的人时,才能去认识食礼的功利目的。

两千多年前的《礼记 ·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当作酒壶,用双手捧着水当酒杯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诗经 ·小雅 ·楚茨》中“神嗜饮食,卜尔百福 ”,便是先民心态的写照。

中国先民是按照 “人要吃饭穿衣 ”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杨宽先生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 “礼的 ‘始诸饮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把鬼神看作是活人一样,给以饮食,在给以饮食时,讲究尊敬的方式,这就产生了祭礼。《礼运》篇所谓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一是在聚餐和宴会中讲究对长老和宾客尊敬的方式,乡饮酒礼该即由此产生。《盐铁论 ·散不足》说:‘古者燔黍食稗而烨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乡人饮酒 ’之礼,确是从原始氏族制社会中人们的 ‘相飨 ’发展形成的。”

衣“食既足,礼让以兴。食”礼是人们社会等级身份与社会秩序的认定和体现,以食礼为核心,规范人们共餐时相处的和谐。食礼首先见于上层社会,然后下移到民间的平民百姓,当社会活动增多,普通民众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交性的餐饮活动,食礼便以全社会普泛的文明教养为社会所认知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