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26

第26章 华东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华东及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高山族。

一、畲族饮食风俗

畲族主要聚居在浙江省,分散居住在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以山地农耕为主,其食物来源多为旱地农作物,或者靠山吃山,直接来自山林果品菜蔬、飞禽走兽。20世纪 80年代之前,番薯是山区畲民的传统主粮,自明代开始,漳潮地区、闽东闽北、浙南浙西畲民广为种植。50年代之前,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旱稻,这种 “种于山,不水而熟 ”的旱稻称为 “畲禾 ”。畲民长年以自种菜蔬,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畲族传统节日食品还有农历三月三的 “乌米饭 ”,端午 “菅粽 ”和年节 “糍粑 ”。畲族人都爱喝绿茶、乌龙茶,闽东畲族以茶待客时,有时行 “宝塔茶 ”习俗。

二、高山族饮食风俗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台湾省,也有一部分居住在福建的少数民族。高山族被称为当地原住民的诸族,有七族、九族、十族几种观点。十族分别是:太鲁阁、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邵等。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 “百草膏 ”(即鹿肠内草浆伴上盐)。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嚼槟榔。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布农人在制作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心,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芋头茎等掺和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作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至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物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高山族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作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高山族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叫 “希诺 ”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等,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 ”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 (虾露出尾巴 ),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小结

本章阐述了主要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并按地域对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以及东南的主要少数民族做了归纳。便于从宏观上了解和比较各主要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同时对许多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有所介绍。

问题

1.论述我国各主要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

2.我国有多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其饮食禁忌有何异同 ?

第七章 饮食礼俗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

1.理解礼起源于饮食的原因。

2.了解中国分食与合食演变。

3.明白饮食餐制经历的过程。

4.比较认识用筷子进食的方式与用刀叉进食的方式。

5.理解孔子饮食观对中国饮食礼俗的影响深远。

关键概念

食礼分食与合食饮食餐制的发展历程进食方式孔子饮食观中国号称 “礼仪之邦 ”,“不学礼,无以立 ”,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是中国人的尚礼传统。饮食礼俗则是传统礼俗中的瑰宝之一,是传统礼俗文化中最具普遍性的现象。了解一些中国饮食礼俗的形式与特点,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先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中国传统饮食礼俗,对于我们当代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仅具有鉴赏价值,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习惯,早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生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