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22

第22章 伊斯兰教信仰饮食习俗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公元 7世纪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盛行于中东地区。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民族中流传。他们认为:“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这样,清真教就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译称,因而人们习惯将教徒们制作出来的、具有回族风味的菜也称为清真菜。

一、清真菜的饮食禁忌

伊斯兰教饮食思想是以清洁卫生、维护健康为基本原则,提倡人们享用大地上丰富而佳美的食物,意义在于 “为保持一种心灵上的纯朴洁净、保持思想上的健康理智,为滋养一种热诚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防病措施。坚持贯彻,则有益于个人与民族的身心健康。”《古兰经》说:“众人啊 !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安拉创造了牲畜,你们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饥,还有许多益处。”“安拉为你们而生产庄稼、油橄榄、椰枣、葡萄和各种果实。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一种迹象。”《古兰经》把大地上、海洋中丰富多样的食品,包括粮食、蔬菜、瓜果、牲畜、海鲜等等,及大自然中琳琅满目的生活资源,都作为安拉对人类的恩赐,从正面号召人类享用合法美好的食物。

根据《古兰经》有关饮食方面的原则规定,及《圣训》的补充解释,伊斯兰教法学家遵循经训的精神制定了若干细则,便逐渐使饮食条例具体化、制度化。

什么是 “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呢?合法,首先必须符合《古兰经》、《圣训》的规定 (如宰杀动物需诵安拉之名 );其次必须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劳动所获的、来路正当的,而不是偷盗骗取的。佳美,指食物必须是有益健康的、洁净的、习性善良卫生的、无污秽毒害的。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 ·饮食》中说:“人之赖以生者,饮食也。饮食性良,则能养益人之心性。苟无辨择,误食不良,反有大累,何能养益乎 ?”故此,必须本着 “合法佳美 ”的精神选择饮食。

在“合法与佳美 ”的饮食基础之上,伊斯兰教还有诸多饮食之道,是其饮食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1)虽为禁食之物

,若为势所迫,则可食之,但不能过分。如即将被饿死,则可以食用禁物以维持生命。

(2)虽为可食之物

,亦不可毫无节制,饕餮而食。

(3)饭前饭后要洗手。

(4)不可站着吃喝。

(5)不可用左手吃饭。同桌共餐,不可伸手去取食别人跟前的食物,只当取食靠近自己的食物。

(6)食毕要漱口刷牙,还应剔牙,以去除口中残食。

(7)放置食物时,要有所遮盖,不可暴露在外边,以防被污染。被脏物污染或腐烂变质的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8)会见客人、外出办公或参加礼拜,均忌食生葱、生蒜之类,因其有难闻的恶味,令闻者不快。

(9)不可借用非穆斯林的烹调用具,非不得已,可借用铁器类餐具,而不用木质类餐具。铁器类餐具也须清洗后再用。

(10)不可浪费食物,也不可胡乱放置食物。食物掉在地上,应当捡起来,去掉脏污而食之。

谈到伊斯兰教饮食禁忌,人们印象中最突出的是不吃猪肉。其实除猪肉外,还有一些禁忌,如禁食无鳞鱼,以及凶狠食肉、性情暴躁的动物也不能吃,但禁食的种类并不多。

伊斯兰教还严禁饮酒,《古兰经》说:“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唯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并且阻止你们纪念安拉,和谨守拜功。你们将戒除饮酒和赌博吗 ?”

酒之为害,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从因饮酒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看,从古今中外医学遗产及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看,都足以说明戒除的必要。另外,伊斯兰教法学家本着《古兰经》、《圣训》中的精神实质,结合后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规定凡是对人体健康有害、腐蚀心灵、使人致醉而意志颓废的毒剂、麻醉品,如鸦片、大麻、吗啡和一切含酒精的饮食,都应属禁止范围。

二、伊斯兰教节日饮食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年中有两个隆重的节日:

第一是开斋节,又称 “肉孜节 ”,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内,穆斯林们实行斋戒,称为 “把斋 ”。在“斋月 ”期间,每天日出前吃好封斋饭,从日出到日落,严格禁食任何东西。老弱病幼者可不守斋,但也要尽量节制饮食。期满二十九天,要看新月 (月牙 )出现时即行开斋,次日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继续斋戒一天,开斋节顺延。开斋节这一天,穆斯林们头戴小白帽,身穿节日服装来到清真寺会礼,互致节日问候,各家都要炸 “油香 ”、“馓子 ”等,互相赠送。

开斋节,又谓之小年,一般要欢庆三日。

第二是古尔邦节,又称 “献生节 ”,意为宰牲、献祭之意。时间为回历十二月十日,此节犹如汉人之春节。节前要把家中打扫干净,过节这一天不吃早点,要赶在太阳未升起之前去清真寺听阿訇念《古兰经》,互致节日问候。然后再回家宰羊煮肉,欢庆节日。

伊斯兰教的节日宴会也很有特色,大体可分为燕菜席、鱼翅席、鸭果席、便果席和便席五类。这些宴席具有繁简兼收、雅俗共赏、高中低档咸备、色香味形并美的特点。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回回宴会,总以杀牲畜为敬,驼、牛、马均为上品,羊或数百只。各色瓜果、冰糖、塔儿糖、油香,以及烧煮各肉、大饼、小点、蒸饭之属,贮以锡铜木盘,纷纭前列,听便取食。乐器杂奏,歌舞喧哗,群回拍手,以应其节,总及极醉为度,有通宵达旦,醉而醒,醒而复醉者,所陈食品或散给于人,或宴罢携之而去,则主人大喜,以为尽欢。”这充分显示了回族饮食的丰富多彩和回民性格的豁达。

小结

本章概述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起源及其与饮食的关系。阐述了佛教吃素的起源、佛寺素菜的特色以及佛寺僧人的饮食习俗。介绍了道教的饮食习俗产生的背景和道教饮食的特点。对伊斯兰教信仰饮食习俗、饮食禁忌做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开斋节、古尔邦节的饮食习俗。

问题

1.阐述佛教吃素的起源。

2.论述道教饮食的特点。

3.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

第六章 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

1.了解东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2.了解西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3.了解西南及中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4.了解华东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风俗。

关键概念

各民族饮食禁忌各民族饮食偏嗜

我国是有 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嗜食鱼虾,且尚生猛;北方及西部草原、高原,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早就形成了 “饭稻羹鱼 ”的饮食传统;偏居东北深山老林的鄂伦春人喜食山珍野味;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嗜好酸辣糯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均遵奉教规,饮食上有诸多禁忌。中国的饮食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