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21

第21章 道教信仰饮食习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一般认为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 (公元 126—144年)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史记 ·封禅书》所谓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之道,则这种以神仙信仰为特征的宗教在中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道教是在生存意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生命的尊重是道教思想的根本。《太平经》说:“夫寿命,天下之重宝也。”人的生命为什么可贵 ?道教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体现着天地的神统。“夫人者,乃天地之神统也。灭者,名为断绝天地神统,有可伤败于天地之体,其为害甚深。生”命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出现,所以要特别珍重。道教的这些思想既体现着传统的重视现实生存的精神,又带有汉晋之间人口剧减的烙印。

从整个道教饮食文化的发展上看,在道教教团创立时期,道教对素食并没有严格限制,其后随着道教徒生活行为、教义和戒律的建立,受到其他宗教的极大影响,而形成一股主张素食的信仰。同时,由于道教徒内丹修炼行为上产生经验,不少道教徒对肉食的感觉和身体机能的反应,顺其自然地改为素食,这就是道教徒对生命尊重的必然结果。直到今天,一些不反对肉食的道教基于对生命的追求,日渐偏向较多素食的习惯。

道教以追求长生为主要宗旨,因此,它在饮食上有自己的一套信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辟谷少食

道教主张少食,进而达到辟谷的境地。所谓辟谷,亦称断谷、绝谷、休粮、却粒等。谷在这里是谷物蔬菜食物的简称,辟谷即不进食物。

辟谷之术,由来已久。据说辟谷术源于赤松子,赤松子是神农时的雨师,传说中的仙人。《史记 ·留侯世家》记载汉初名臣张良 “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后经吕后劝阻,张良不得已才进食。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辟谷文献。

汉代行辟谷之术的道人较多,据传有着较好的效果,《淮南子 ·人间训》云: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而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也”有人以食枣来辟谷,《后汉书 ·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枣”子是一种温补的药物,专门吃枣子是可以维持生命的。还有人以食药来辟谷,曹丕《典论》记载汉末郄俭 “能辟谷,饵茯苓 ”。郄俭到处传授其术,以致 “茯苓价暴贵数倍 ”。曹植在《辩道论》云:“余尝试郄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

晋代盛行辟谷,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正如葛洪《抱朴子内篇 ·杂应》云: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湿,大都无肥者耳。”南朝梁名医陶弘景也热衷辟谷,《梁书 ·陶弘景传》中说陶 “善辟谷导引之事,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收有《断谷秘方》一卷。

道教为什么要回避谷物呢 ?这是因为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中山玉经 ·服气消三虫诀 ·说三尸》中认为,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么,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人体内也就消灭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

辟谷者虽不食五谷,却也不是完全食气,而是以其他食物代替谷物,这些食物主要有大枣、茯苓、巨胜 (芝麻)、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即服饵。要使身体健康,就得注重营养,不能使饮食单调,只吃某一类食物。道教在一段时期内排斥谷物蔬菜,饮食单一,这只能起到摧残人体的作用,所以,辟谷术不值得提倡。

二、少食荤腥

道教主张人体应保持清新洁净,认为人懔天地之气而生,气存人存,而谷物、荤腥等都会破坏 “气”清新洁净。所以,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少食荤腥多食气。”

道教把食物分为三、六、九等,认为最败清净之气的是荤腥及 “五辛 ”。所以尤忌食肉、鱼、荤腥与葱、蒜、韭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主张 “不可多食生菜鲜肥之物,令人气强,难以禁闭 ”。此外,《胎息秘要歌诀 ·饮食杂忌》亦云:禽“兽爪头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荤茹既败气,饥饱也如斯,生硬冷须慎,酸咸辛不宜。那”么,什么样的食物最理想呢 ?这就是 “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 ”。道教认为只有这种饮食,才能延年益寿。

枣、杏、粟等水果,道徒们多喜爱食用,也是道徒向往的仙境里最具代表性的果物。也有道徒食蜂蜜。养蜂得蜜的用途只能是食蜜或者以蜜和药服饵,晋人葛洪《抱朴子 ·内篇》中有许多丹药配制都和蜜有关;陆龟蒙《寄茅山何道士》诗云:“蜂供和饵蜜,人寄买溪钱。”则明确反映出养蜂是供和药服饵的。

道教信仰饮食风俗在中国古代对一般平民百姓生活影响并不大,如果按照道教的说法,穷苦百姓最有成仙的机会,他们本来就是在半饥半饱、与荤腥无缘的状态中生活,然而,直到他们饿死也与神仙无缘。相信辟谷成仙之说的,多是一些既富且贵的统治者,如汉武帝就曾接受方士之说,引露餐玉,到处寻求仙药,但终不免一死。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官至吏部尚书,为求长生而服五食散,又称寒食散,以炼钟乳石、阳起石、灵磁石、空青石、朱砂等为之。但五食散并没有使何晏长寿,不到五十岁便被诛杀。唐代时,道教大盛,唐朝诸帝多食丹药,至死而执迷不悟,如唐太宗之死便有服丹药的因素。

古代道教的信仰饮食习俗,既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如主张节食、淡味、素食,反对暴食、厚味、荤食等,但也有许多迷信和无知的糟粕,这些精华与糟粕在道教追求长生的目的下得到了统一,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清时,许多道教信徒就是遵循这种饮食规则。

道教徒饮食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道徒无论吃什么,食物养生延年是其前提,也就是说,道徒饮食是以修炼养生为目的的。

其次,道徒饮食禁忌不严,饮酒、食荤因人而异,但也有不食酒肉的道教徒。

最后,道徒饮食注重养生,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使道徒养生饮食普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