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14

第14章 分娩饮食风俗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分娩是胎儿至婴儿的转折点。分娩是孕妇痛苦的过程,并且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为了母子平安,民间往往要举行各种礼仪活动来祈祷、祝福、庆贺,其中有许多就是通过饮食礼仪方式来进行的。

分娩饮食风俗早在临产之前就已由催生食礼拉开了序幕。临近分娩时,孕妇和家人最担心的是孩子能否顺利生下来。为了避免难产,人们便采取种种手段和措施,来促使孕妇早生、快生。民间最常见的做法是由娘家给孕妇送 “催生饭 ”。

苏北民间在孕妇怀孕期间,就开始蒸龙眼。就是将龙眼剥去外壳,放入碗中,封上棉纸,每天煮饭炕饭锅时 (以前煮饭在饭锅汤快干时要用小火慢慢将米饭炕熟 ),装龙眼碗放入,每天如此。此物在孕妇临盆时给孕妇食,据说能帮助孕妇提气补力。

侗族妇女临产前,母亲要为女儿煮上一大碗米饭,包上炒肉和煎蛋,端端正正放在细竹篮里,然后盖上洁净的绣花帕子,左脚先出门 (传说这是期望生儿子的一种做法)送给女儿吃。如果女儿吃了还不能生,母亲还要接着再送,直到生下为止。

湘西地区,怀孕至九个月,母亲要特意为女儿煮一顿饭,并且亲自送去,一般要做三至五道菜,其数量以女儿一餐能吃完为度,孕妇要全部吃完,不能剩,剩则表示胎儿不能生下。同时催生饭只能孕妇一人吃,如果其他人吃了,则认为孕妇未吃此饭,分娩要往后推移。催生饭送毕,母亲当天就要返回家去,表示孕妇吃了催生饭,胎儿很快就要降生,母亲在家等候喜讯,准备送 “祝米酒 ”。此举无非是为了表达母亲的那种祈望孙儿早降生,祝愿母子保平安的善良心愿。

孩儿一落地,家人便要急于把这一消息通过某种方式告诉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民间称之为 “报喜 ”。旧时浙江绍兴一带,小孩一出世,家人马上要点燃蜡烛,随即到厨房下面条,面条里要放上红糖或白糖,煮熟的甜面条再分给左邻右舍,邻居接到面条,便知道小孩顺利出世了。

广东东莞一带,婴儿出世后,必用万寿果、鸭蛋、粉丝、油炸豆腐等做羹汤,先用来祀神及祖先,然后分给邻居及族人吃掉,当地称此举为 “煮落地 ”。如此做法,无非是为了及时把孩子出生的消息告诉给亲邻。

给外婆报喜最为讲究。湘西一带,小孩出世后,女婿要备上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一只鸡到岳母家报喜,岳母根据报喜带来的是公鸡还是母鸡,就知道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公鸡表示生男孩,母鸡表示生女孩,双鸡表示生双胞胎。在西南彝族及湘鄂一带均有以鸡报喜的习俗。

浙江浦江县,称报喜为 “报生 ”(生女孩不报生 ),女婿去岳母家报生需带两锡壶酒,壶柄上缠有红头绳 (据说这是生儿子的标志)。有的地方则兴挑一担酒去报生,岳母将酒一壶壶分给邻居,邻居以红蛋回礼,这些蛋均由岳母转给婿家。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以蛋、馒头、饼子等作为报喜礼物的,这些礼物都由外婆分发给同族邻里,以示报喜。

婴儿诞生后,民间要举行一种别开生面的 “开奶 ”仪式。所谓开奶,即第一次给婴儿喂奶。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也格外讲究。民间认为,首次给孩子喂奶,宜喂别家妇女的奶,如果是男孩,则要吃生女孩妇女的奶;如果是女孩,则要吃生男孩妇女的奶。说是这样做,下一胎便可以换胎生。

开奶仪式各地也不尽相同。苏北民间的 “开奶 ”仪式颇为特殊。其做法是:母亲把奶汁挤在汤匙里,再用香墨磨成墨汁,在奶水里挤上两三滴,给婴儿喂下去,这样做是希望孩子以后有文才。传说以前有个皇帝,规定在科举考试后,对一些考得差的考生要罚喝黑墨水,说是他们因为墨水喝少了,现在要多喝一点。随着现代卫生知识的普及,目前这一习俗已基本消失。

上海崇明地区的开奶习俗也很有特色。当地给婴儿开奶第一次喝的是黄连。东家请来一位能说会道的妇女把黄连汤蘸几滴婴儿嘴上,边蘸边说道:乖“乖吃得黄连汤,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把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食品分别做成汤水,用手指蘸些涂在婴儿唇上,并随口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日后生活似蜜甜;吃了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婴儿尝一口从其他妇女那里讨来的乳汁,开奶仪式就算结束。

妇女分娩后,由于气血损耗,体质虚弱,饮食上需要及时进补。进补物品各地不尽相同。在湖北地区,产妇分娩后,每天要吃鸡,生一个小孩往往要吃掉二三十只鸡。关于产妇吃鸡的习俗,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天上的王母娘娘吃惯了山珍海味,一天,她别出心裁地要在天上设 “百鸡宴 ”,就派人去凡间抓 “冬公鸡 ”、“夏母鸡 ”,这种鸡原是肥鸡的别称,因为冬天公鸡同母鸡争食,因此冬天公鸡最肥的了;而夏天母鸡要产蛋,吃得好,自然也就肥。王母娘娘手下的人怕忘了冬公鸡、夏母鸡的名字,就一路走一路背诵,背来背去,把冬公鸡念成 “洞公鸡 ”,来到凡间,他们到山洞里去找公鸡,结果一只也没有找到,最后只抓了一百只母鸡上天交差。王母大怒,一气之下,把鸡从天上扔下来。有一只母鸡被一个放牛娃捡到,他家里很穷,正赶上他姐姐坐月子无奶,于是他把母鸡杀了炖给姐姐吃。结果,产妇奶水如泉涌。人们这才知道坐月子吃母鸡好。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鸡本来就含有丰富的营养,民间的称鸡为 “营养之源”、“济世良药 ”。祖国医学认为:鸡具有益五脏、补损虚、强筋骨、活血脉、调月经等功效。产妇多吃鸡,对补充产后损虚具有很好的作用。难怪湖北产妇在坐月子期间餐餐不离瓦罐鸡汤的。

鸡蛋也是产妇的进补佳品。纳西族,产妇分娩后立即把米酒、羊油、红酒煮鸡蛋,让产妇吃下去。东北产妇则要吃煮鸡蛋。江西、福建一带要给产妇煎荷包蛋吃。湖北地区有的是将鸡蛋打入碗中,配米酒,加开水冲饮。新疆维吾尔地区,产妇吃蛋比较特殊,他们不用水煮,而是用开水烫热后,在蛋上打个洞,直接喝,产妇坐月子期间,蛋壳不能随便丢掉。傈僳族,吃完的蛋壳要用竹调串成一串,放在床边,或挂在楼板上,直到孩子满月才取下。有的地方把蛋壳剁碎加入鸡饲料中喂鸡,说是鸡子能多下蛋。

产妇的饮食进补,秉承古代遗风,各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两湖地区,产妇每天离不开红糖水。说是红糖具有补血作用。河套平原汗民产妇,产后要吃 “二红粥”。即用小米加红糖、红枣煮制而成,每天要吃八顿。山东除在粥内放红枣外,还要放花生米,有道是:常吃花生能养生,吃了花生不头晕。糯米是南方产妇的常用食品,坐月子期间要煮糯米粥、煮糯米饭、酿糯米酒,给产妇享用。四川则喜欢在米酒中放些川贝、当归等生血药物,有的还要加莲子,以增加滋养。福建一带习惯用糯米放老酒煮食,据说有祛寒、补血、散瘀血之效。藏族产妇特别喜欢食用母牛的坐子骨,以为它是滋补佳品,多数人在产前几个月就准备好一架牛的坐子骨晒干留用。新疆哈萨克族,产后一般都喝 “全羊汤 ”。他们认为羊的各个部位营养不同,全羊汤最有营养。所谓全羊汤并不是把全羊放在锅里煮,而是把羊的各个部位都剔一些放在锅里煮。邻里乡亲探望产妇,也要送上一盆全羊汤庆贺。

产妇的饮食生活一方面要加强进补,另一方面还要讲究饮食禁忌,俗话说:胎“前一盆火,饮食不宜暖;产后一块冰,寒物要当心。产”后妇女在饮食方面,切忌生、冷、酸、辣。忌生、冷是怕伤其阴气;忌酸,是怕牙齿不周;忌辣,是怕引起婴儿上火。这些饮食禁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值得提倡。然而民间有些饮食禁忌却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如:内蒙古西部地区,要产妇忌吃猪肉,认为猪肉发阴;福建产妇忌吃豆腐、白菜,而且忌喝生水,说是吃了会拉肚子;山东一些地方产妇忌吃豆角或弯形蔬菜,说是吃后婴儿不能直立成长;朝鲜族产妇甚至忌吃鸡蛋,说是吃后孩子身上会长出像鸡蛋般的疙瘩,等等。随着现代营养知识的逐渐普及,这些不良习俗正在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