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907200000012

第12章 求子饮食风俗

在中国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结构社会中,家庭的富足完全依赖于劳动力的多少,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多生多育。因此,“多子多福 ”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中国人来说,绝了门户、断了香火简直是比天还大的事情。自然,人们在这方面花的心思也就多了些。于是,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求子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一般来说,旧时的新婚夫妇一年之内就可得子。倘若一年之内还未受孕,主人便着急起来,而那些乏嗣的人家和长期不孕的妇女则更加坐立不安。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治疗不孕之症的 “灵丹妙药 ”。随之便产生了许多奇异的求子习俗。

向神求子。祭拜主管生育的观音菩萨、碧霞仙君、百花神、尼山神等,供上三牲福礼,并给神祇披红挂匾。

送食求子。吃喜蛋、喜瓜、莴苣、子母芋头之类,据说多吃这类食品,便可受孕。

民间各地,有许多以吃某一食物来促孕祈子的习俗。贵州一带,死了人时,要在死者近旁盛饭一碗,谓之 “倒头饭 ”。据说不孕的妇女如果吃了这饭,即可怀孕。有的地方,孕妇临盆后,要敬供 “送子娘娘 ”、“催生娘娘 ”各一碗饭,民间谓之 “娘娘饭 ”。传说不孕者吃了这碗饭即可怀孕。

我国民间,许多地方把蛋视为灵验的促孕食品,认为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蛋,具有奇特的促孕功能。山东黄县,每逢正月初一,长期不孕的妇女都要藏在门后吃一个煮鸡蛋,以求怀孕。在江南一带,小孩出生后第三天,父母必须以煮鸡蛋一个在其身上滚过,俗称此蛋为 “三朝蛋 ”,当地人认为,不孕者吃了此蛋即可怀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嫁女儿的嫁妆里有一个朱漆 “子孙桶 ”,桶里要放上若干个染红的喜蛋。嫁妆送到男家后,男家亲友中如有不生育的女人,便会向主人讨子孙桶里的喜蛋吃,据说吃了这种蛋很快就会有喜。

民间食蛋以促孕的习俗,可能滥觞于古代 “简狄吞燕卵而生契 ”的传说。《诗经 ·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竹书纪年》载:燕子飞来的春玄时节,简狄跟着丈夫到郊外祭祀,当她和妹妹在玄丘之水洗澡的时候,见燕子衔卵而坠,燕卵五彩缤纷,十分好看,二人争抢,简狄先得而吞,遂受孕而生契。

传说毕竟是传说,然而我们透过这传说,不难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吃蛋求孕的习俗。

除吃蛋外,民间还有吃瓜求子的习俗。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贵“州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为各省所无者,即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于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家知道,以惹其怒骂,而且骂得愈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之后,穿上衣服绘上眉目,装成小儿形状,用竹舆抬送,有锣鼓随之。送至无子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宿,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谓自此可怀孕也。”偷瓜送子之俗并非 “为各省所无 ”,其实,在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也有类似的习俗。

旧时广州妇女还有以莴苣求子的习俗。据《清稗类钞》载:“广州元夕妇女偷摘人家蔬菜,谓可宜男。又妇女难嗣续者往往于夜中窃人家莴苣食之,云能生子,盖粤人呼叶用莴苣为生菜也。”

瓜也罢,莴苣也罢,生菜也罢,本为平常之物,然而在特定的时刻和采取特定方式得来的瓜和莴苣,在人们看来,其功能就不同凡响了。

受孕是男女结合的结果,妇女能否受孕,是由男女双方的生理状况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由吃什么能解决的。古往今来各种神秘、奇特乃至荒诞的求孕祈子饮食风俗,是人们紊乱的直觉联想的表现,是一种唯心的征兆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应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还要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