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43

第43章 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幸福感是一个人基于对自己生活质量或自我实现程度的评价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高智商和钱财未必能保证幸福。成人应确保孩子的均衡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培养健康的体质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还应确保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开端。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希望孩子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其实,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1.高智商未必能带来幸福

一些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智力上。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孩子智力发展得好,学习成绩好,将来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就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智力幸福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可能会尽全力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对其他方面的发展置之不顾。他们让孩子把一切时间都投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甚至为此对孩子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都包办代替。

高智力必然会引领一个人走向幸福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很多智商超常的儿童在成年后不但没有普通人所具有的那种幸福感,而且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有的自杀、吸毒,过早地沦落了;有的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极力逃避他人的关注,备感孤独;有的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过分依赖于父母,以至于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智商并不能保证幸福。换句话说,高智商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尽管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让孩子拥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或者说,我们应尽可能地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这是他们将来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知识技能的“弱智者”会取得重大的成功。那些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智力正常发展的人,才更可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但话又说回来,所谓的智商,并不是幸福的唯一保证,甚至不是成功的唯一保证。

2.有钱未必幸福

还有一些父母属于“物质幸福论”。这种观点与“智力幸福论”实际上是相通的。因为,持“物质幸福论”的父母通常认为,只要有钱,就会幸福,没钱,怎么都不会幸福。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可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挣钱的能力,他们甚至不惜让孩子辍学,去做那些与挣钱有关的事情。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的确,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幸福感不是空中楼阁吗?但是,这种观点未免过于偏颇。古今中外同样有大量事实说明,有钱未必幸福。一方面,丰裕的物质生活虽然可以充分地满足人们生理的需要,但是未必能满足精神的需要,包括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往往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3.如何保障儿童的幸福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为孩子未来的幸福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呢?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保孩子将来的幸福,但完全可以通过他们的均衡发展,为将来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均衡发展,是指在养育过程中,同时注重孩子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中心理的发展又包括认知能力或智力的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而不是只偏重智力的发展或某一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其一,在确保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不仅可以为心理的健全发展奠定生理基础,而且它是一个人长远发展的基础。当然,健康的身体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保证。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很难说有什么幸福感。

其二,在确保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确保孩子过上一种健康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当的价值观和信念、应对挫折的意志和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等。

孩子一旦获得了这种均衡的发展,良好的智力就会在健全的人格和动机的推动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发展与人格、社会性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心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宜割裂式地发展其中的一个侧面,而忽略其他的侧面。当孩子拥有了和谐的身心,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智力,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自信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有保障,也更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这正是幸福感产生的基础。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让儿童过上一种幸福的童年生活。对儿童来说,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快乐。快乐的早年生活不仅让儿童感到轻松、惬意,而且这种经验会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构成他们的长时记忆和情感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确保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等于为儿童准备了一个幸福的开端。

幸福感是一个人基于对自己生活质量或自我实现程度的评价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幸福感。研究显示,幸福感与一个人的富裕程度、智力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他的价值观、信仰和人格存在密切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成年期的人格障碍或痛苦大多可以从早期的生活经验找到根源。也就是说,不幸福的早年生活经验,特别是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可能进入一个人的潜意识,给他的一生带来深远而消极的影响。人生的前五年尤其重要。

尽管心理学家们对此仍有争议,但有关的事实的确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让儿童在温暖的环境特别是家庭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以便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