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40

第40章 引导孩子树立平等观念

孩子的不平等观念是由成人造成的。在家庭中,父母的溺爱或专制导致的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延伸到家庭之外。因此,成人应与孩子平起平坐,在孩子内心培植一种平等的观念。这是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础。同时,应以平等的同伴交往促成儿童的平等观。

很多人都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在一个盘子里放着一条烧好的鱼,一个孩子很快地把鱼肉吃完,然后把剩下来的鱼骨头推给身边的妈妈,并对她说“妈妈,你吃”。故事中的妈妈因为经常把鱼肉给孩子吃,然后撒谎说自己喜欢吃鱼骨头,孩子竟然相信了妈妈的谎话。这个故事也许不是真的,但它的确反映了一些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1.孩子的不平等观念是由成人造成的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至少孩子不知道妈妈撒谎,不知道自己在家里被抬到了一个特别高的位置上。这还算是好的。实际上,很多家长并不像这位妈妈那样,向孩子说谎,而是直接对孩子说,请你吃这个好东西,请你吃那个好东西,都是为你买的,谁也不准吃;或者直接对孩子说,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父母采取专制的方式对待孩子。父母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威吓孩子,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经常挨打受骂,内心充满愤怒和对父母的恨。

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种环境(溺爱或专制),都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在家里,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在溺爱型家庭中,孩子会感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而父母是没有地位的,只能顺从自己的要求。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孩子会感到父母是高高在上的,自己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只能屈从于父母的意志。

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很可能会延伸到家庭之外。一旦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在同伴之间的交往中,他也希望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希望周围的人像爸爸、妈妈那样对待自己,希望周围的人服从他的意志,满足他的要求。一旦遭到失败,他就可能感到委屈,感到愤愤不平,甚至会与别人产生冲突。

在专制家庭中长大的、习惯于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的孩子,也会遇到另一种麻烦:他们可能很不自信,或者说为一种浓重的自卑感所困扰,感到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别人,因而经常在人际交往中退缩。

在这两种情况下,在家庭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被孩子无意中“运用”到同伴交往中,“运用”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儿童的这些表现都与他们内心的不平等观念有关。

2.成人应与孩子平起平坐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自己的言行。我们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爱,可能造成孩子的不平等观念,成为他们“漫天要价”的砝码。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是我们表达这种爱的方式可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的内心沉淀为早期的一种观念或看法。当成人给予孩子特殊待遇的时候,孩子凭借他们日益发展起来的理解能力,会逐渐把成人的这种特殊待遇看做是自然的、应该的,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应该接受这样的待遇。孩子一旦形成了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在被父母“特殊对待”时,他们就不会感激父母;相反,当父母偶尔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时,或者不能提供这种特殊待遇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满乃至愤怒,充满对父母的憎恨。

另一方面,在对孩子发号施令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在孩子的内心,他们对父母往往有着强烈的不满。习惯于这种亲子关系模式的孩子,可能感到这种不平等是应该的,自己理应受到压制。当他们走出家庭,他们甚至不习惯那种平等的、自由的人际关系。

我们必须意识到,成人应该在孩子内心培植一种平等的观念。这是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那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观念已经逐渐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人人平等、注重人权的观念。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家庭中,我们最好让孩子形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一致的观念。这样,一旦他们踏入社会,就会很自然地适应它。因此,我们最好缩小家庭环境与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至少应让孩子感到,家里与家外的人际关系是相似的。这样,他们就等于在家庭中提前进行了适应社会的“训练”。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对孩子冷漠相对,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亲情,而是意味着父母与孩子都应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相互尊重的态度。父母与孩子应“平起平坐”,既要与孩子同吃穿、同用度,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压制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孩子应能感受到温暖、接纳和尊重。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可以大大促进儿童平等观的发展。平等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形成儿童的平等观。在与同龄的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有哪些是受欢迎的,哪些是不受欢迎的,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而且,儿童通常还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认识,以谋求同伴群体的接纳或尊重。因此,成人应鼓励儿童融入同伴群体,促进他们与同伴交往。

公平感是道德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儿童公平感的发展,他发现,儿童早年所理解的公平完全来自成人,认为大家都按照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父母、教师等)的要求去做才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公平或公正。这说明,儿童出生后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观念最初主要来自成人,成人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着他们的公平感和道德的发展,儿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成人的言行。关于平等的观念也是在成人的影响下形成的。

另一方面,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通常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伴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经常围绕共同的目标自由地开展活动。他们能够相互分享、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尽管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可能有所不同(如有的受欢迎一些,有的不是那么受欢迎),但他们在心理上是平等的。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逐渐理解和遵守各种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