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24

第24章 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趋近某种活动或事物的稳定的倾向或内部动机。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常常不是家长加在孩子身上的愿望或目标,而主要是孩子的兴趣。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向着某个既定的目标努力,最好先让孩子形成对这个目标的兴趣。家长一方面可以顺应孩子既有的积极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某种兴趣。

时下,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美好前途”的考虑,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为孩子制定了未来发展的目标,或者想让他们当体育或电影明星,或者想让他们当作家、音乐家、画家、科学家,等等。无论哪一种目标,都可以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仔细想想,家长的这种期望的确无可厚非。试想,哪位父母不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成功的未来?许多家长甚至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不由分说地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期望的某一种人。

1.切不可轻视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趋近某种活动或事物的稳定的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一种活动或某一种事物感兴趣,就会对这种活动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感,喜欢并且非常希望参加这种活动,接近这种事物。成年人如此,儿童也是如此。

父母为了达到他们设定的这些目标,往往不遗余力,劝说、诱惑甚至强迫,几乎用尽了各种方法。有些孩子的确很争气,能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期望,一再告诫自己要努力靠近目标,尽管自己并不对这一目标感兴趣。另一些孩子则毫不领情,不断反抗父母不合理的要求。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有的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于是每天压着孩子练习,而孩子对此产生强烈的厌恶心理,甚至到了看到钢琴就想吐的地步。在孩子年龄稍大时,有的父母仍不放手,坚持为孩子“做主”,甚至孩子学什么专业都要由自己来决定,等等,不一而足。

试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显然,到头来,害苦了孩子,自己往往也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望和伤心。最极端的后果则是造成亲子之间的严重对立,孩子视父母为敌人,仇恨父母,极力地想摆脱父母的“压迫”和控制,甚至杀害父母。父母的殷切期望,却成为孩子痛苦和反抗的导火索。这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常常不是家长加在孩子身上的愿望或目标,也不是家长为此付出的努力,而主要是孩子的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为某个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些外部的奖赏。例如,在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就给予他们一个想要的礼物,让他们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错,事实上,它也的确可以强化孩子为达到目标而奋斗的行为。这种做法如果能够让某些孩子对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这将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家长这样做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风险,那就是,孩子容易形成对外在奖赏的依赖,或者形成为获得外在奖赏而工作的习惯。这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虽然说,为获得奖赏而产生的外部动机的确可以推动着一个人勤奋地工作和学习,但是一旦撤除这种外部条件,他就可能放弃努力。而且,外部动机驱动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迎合他人(父母)的期望或要求,长此以往,他就容易讨好他人,而忽略了自身的需要,或者说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与此相反,兴趣是一种内部动机。如果孩子对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感兴趣,那么,这种兴趣就会推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甚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也是如此。兴趣驱动的学习带来的不是劳累,不是痛苦或烦恼,而是学习的快乐。孔子说,“好学之不如乐学之”,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试想,古今中外,真正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对他们所在的那个领域无不充满浓厚的兴趣。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画家如达芬奇、毕加索,文学家如鲁迅、曹雪芹,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挚爱他们所做的事情,苦中作乐,虽死而不悔。没有这种兴趣,没有这种挚爱,很难想象,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或挫折时依然能够一往无前,孜孜不倦。

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而且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尽管它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影响。鉴于此,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向着某个既定的目标努力,最好先让孩子形成对这个目标的兴趣,那种不顾及孩子兴趣的做法,虽然可能收到一时之效,但最终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是无所助益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以及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在某个方面取得最佳成绩的动机,它与人们在某个方面的兴趣直接相关,因为兴趣实质上是一种内部动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麦拜提出了“内部动机假说”。她认为,为了获得奖赏、积极评价等外部事物而做事的外部动机常常会削弱或降低一个人的创造性;相反,为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做事的内部动机则可以增强或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性。虽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但她和助手的确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观点。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的高创造性人物的大量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2.如何引导和促成孩子的兴趣

引导和促成孩子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制定的目标最好适合孩子既有的兴趣。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孩子一出生就可能表现出气质的差异,对各种刺激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和倾向性。年龄稍大之后,在环境的影响下,这种倾向性的分化可能变得更明显。有的孩子特别喜欢音乐、唱歌,有的孩子则特别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社交场所的喧闹,有的孩子则喜欢人少场所的安静。不同的倾向性,对不同刺激或内容的不同敏感性,决定了他们更愿意去做哪些事情,而不愿意做哪些事情;愿意学习哪些知识或技能,而不愿意学习哪些知识或技能。如果家长能了解孩子的这种倾向性或敏感性,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有利的环境,或者提供与这种兴趣一致的活动机会,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这时,家长只需要顺水推舟即可,换言之,家长只需要满足孩子的这种兴趣即可。无须强迫,无须引诱,无须劝说。

另一方面,在孩子尚未形成某种兴趣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式,引导他们形成某种兴趣。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促成孩子的某种兴趣,对早期儿童来说,身教更为重要,这时候,父母成了孩子模仿或观察学习的对象。如果父母非常热爱体育,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孩子通常也会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果父母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孩子通常也是如此。这并不是说,父母对某个方面不感兴趣,孩子就不会对这个方面不感兴趣。父母如果对某个方面不感兴趣,他们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通过同伴榜样或学校的影响,通过为孩子创设特定的环境,也可能促成孩子对某种活动的兴趣。例如,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对音乐感兴趣,这是一些爱好音乐的国度或家庭,容易出著名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的重要原因。甚至让一个音乐智能并不高的儿童自幼“浸泡”在音乐声中,也可能让他形成对音乐的兴趣或敏感性。

一言以蔽之,家长想培养孩子成才,切不可忽视孩子的兴趣。那种逆孩子兴趣而行的做法风险极大,而顺孩子兴趣而行的做法更容易促成孩子的成功,甚至促成他们将来的杰出成就。兴趣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培养。请家长牢记,兴趣中有快乐,兴趣中有忍耐,兴趣中有长久的成功,也可能有伟大的成就,意欲成功,最好兴趣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