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2906900000015

第15章 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孩子一旦在开始的时候形成了某种行为,就可能成为他们的“第一印象”或“行为模子”而延续下去,进而演变为一种行为习惯。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胜过随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一百次的矫正。成人应谨慎地对待儿童生活中的“第一次”。

父母们也许经常看到,在刚开始学习吃饭的时候,一旦孩子以不正确的姿势或不恰当的方式吃饭(如由成人追着喂饭或站着吃饭),他们以后就可能继续采用这种姿势或方式,甚至会由此形成不良的吃饭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需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1.好开端有利于形成好习惯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所谓的“首因效应”,他们一旦在开始的时候形成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就可能成为儿童的“第一印象”。这种最初的印象可能由此延续下去,而演变为一种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孩子的各种行为,包括吃、穿、行、玩等,主要是在出生之后产生的。对人类的新生命来说,当他们还在母腹之中时,就已经产生了某些动作,即所谓的“胎动”,但他们真正的社会行为还是出生之后形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婴儿期,是一个人一生行为的开端。正是因为婴儿处于行为形成的初期,这些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孩子没有最初的行为可以“遵循”,他们一旦通过自身的动作“组合”成某种行为,即使这种行为只是偶尔表现出来的,也可能构成他们的“第一印象”,形成某种“行为模子”。利用这个“模子”,他们会塑造此后的行为。在这种行为得到他们满意的结果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吃饭的场合是这样,在其他的很多场合也是这样。当一个孩子第一次穿鞋时,第一次玩某个玩具时,第一次画画时,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时,一旦最初的行为方式给他们带来满足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种行为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行为“模子”。例如,在穿鞋子的时候,一旦他们对穿错鞋子的行为感到快乐,每次穿鞋子的时候都会故意穿错;在玩一个玩具的时候,一旦拍打的行为导致了让他们感到高兴或新奇的结果,他们每次玩这个玩具的时候都会采用拍打的方式。尽管不是在所有的场合都存在明显的“首因效应”,但这种现象的确是十分普遍的。

重复是孩子早期行为的鲜明特点。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在玩一个玩具的时候,在遇到一个新奇的物品时,他会表现出反复地拍打、反复地抓、反复地推、咬或踢等。只要能够采用这些行为很好地“对付”这些事物,他们就会重复地这样去做。这种做法好像是一个人在以重复的方式,训练某种技能。儿童正是在这种重复过程中,锻炼了肌肉的动作能力,让这些动作变得更为熟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而且,他们由此体验到最初的“成就感”或效能感,感到自己是能够做某些事情的。

对早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重复的行为,如拍打玩具让它发出声音、推凳子让它移动,往往是他们的意外发现,就像一个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偶然发现一样。这个发现让他们感到高兴、满足甚至惊奇。当偶尔发现用手推一个凳子之后凳子就会动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看到“推”这个动作与“凳子动起来”这个结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发现所带来的喜悦、满足和惊奇的激发下,他们就会重复这个动作或行为,为了看到这种动作的结果。这个过程好像是在进行验证性的科学实验。

2.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

既然孩子的行为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我们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应谨慎地对待孩子最初的行为,或者让他们在各种场合的行为有一个好的起点。这也可以说是行为塑造的关键步骤之一。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胜过随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一百次的矫正。

通俗地说,就是要谨慎地对待孩子人生的“第一次”,细心塑造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当孩子第一次学习用碗吃饭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以一种端正的坐姿、正确拿勺子的姿势作为开端;当孩子第一次学习穿衣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以正确的先后次序作为开端;当孩子第一次入学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以挎好书包大步走的姿态、以新奇和喜悦的心情作为开端;当孩子第一次学习写字、绘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以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端正的坐姿作为开端。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好的开端或起点,也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随后,在各种场合下,他们的心理能量便可能朝着我们给他们指明的这个方向流动,而不至于茫然失措,盲目地尝试错误。在培养儿童最初的生活技能时,这种做法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孩子有了好的开端,成人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罗嗦或“管教”,孩子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时,成人只需要让孩子保持这种良好的行为,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动作和行为本质上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他们倾向于将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行为或动作保持下来。儿童最初的思维主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的思维是外化的,表现为外部操作或动作,他们还不能在头脑内部进行思维活动。在面对一个新的事物或环境时(如面对一个新玩具时),他们起初主要依靠一些基本的动作图式(主要是先天的行为模式,如拍打、抓、推)进行适应。首先,他们会用已经形成的某些动作图式去“同化”外部的事物,在不能“同化”的时候,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动作图式,与他们操作的物体相适应,如先拍打玩具再推玩具,以便更好地玩这个玩具。这个过程就是“顺应”。儿童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来适应环境,与环境达成平衡的。

一般而言,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儿童形成对各种事物的反应的开端时期,儿童的行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他们既可以形成对人和事物的消极反应,也可能形成对人和事物的积极反应。因此,从一开始就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使之形成恰当的、适应各种场合的行为或动作,这对于养成儿童良好的性格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