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昨日重现:著名海难大揭秘
12906200000009

第9章 触礁撞冰——头破血流的海难当《泰坦尼克号》(4)

5月9日下午3时,他们终于登上陆地,3名幸存者挣扎着爬出救生筏,便相继昏倒在地。半小时后,3个人又相继苏醒了过来,他们互相搀扶着,步履蹒跚地向远处的农舍走去。

1小时后,接到报告的前苏联边防军派出一架直升机将3名日本遇难船员送往波罗乃斯克市立医院。

至此,在海上漂流了17天的3名日本遇难者终于脱险了。

当代最严重的油污事件——“卡迪斯”号触礁1978年3月15日夜里,素有“风暴囊”之称的比斯开湾刮着10级暴风,海面狂风怒号,波涛汹涌。

狂涛巨浪拍打着形同山丘的“阿摩柯·卡迪斯”号的甲板。这艘美国石油公司的超级油轮,1月前在波斯湾的伊朗哈尔克岛装载了22万吨原油,经过印度洋,绕过非洲,预飞翔的海鸥定16日傍晚到达荷兰鹿特丹港。此时将过比斯开湾,驶抵英吉利海峡入口处。

比斯开湾比斯开湾属北大西洋东部海湾,介于法国西海岸和西班牙北海岸之间,略呈三角形。比斯开湾位于北大西洋的东北部,东临法国,南靠西班牙,面积19.4万平方千米,总体积约33.2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1715米,最大深度5120米。沿海地带具有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阴雨较多,常有风暴。受北大西洋环流的影响,海流在海湾内作顺时针方向流动。

尽管“卡迪斯”号在大风大浪中航行稳当,可35岁的船长巴尔达里仍有些不安,因为他深知,这里是一个多事的海区,来往船舶繁多,航道相对狭窄,且风大夜黑,稍有不慎,就会触礁搁浅……想着想着,他透过玻璃窗,环顾茫茫夜海,望着周围流星般的航行灯,不知不觉地打了个寒战!

长夜逝去,天色微明,巴尔达里向右避让了一艘小油轮。不久,发现数十艘船舶迎面驶来,他一面下令避让来船,一面令大副用台卡定位仪校核了自己的船位,发现船已偏离了预定航线,进入到南驶船的分道了。他谨慎地操纵巨轮前进,正准备向左转向,回到正确航道,不料,“咔嚓”一声,舵机发生故障,虽然舵角指示器为左20°,但舷叶已转向右方,船首直向右转。因舵机失灵,“卡迪斯”号像瘫痪的巨鲸,随风飘荡……9时45分,巴尔达里发出了停车和抢修舵机的命令,并用无线电向设在芝加哥的阿摩柯石油总公司报告停车修理的情况。慌乱中,竟忘了最稳当的措施——抛锚。随波逐流的巨轮漂向东南,漂向维松岛礁丛。这里暗礁四伏,历年来在此触礁沉没的船已有千艘之多。

20分钟过去了,巴尔达里见舵机无法修复,即令报务员发出求救信号。不久,船长直接与法国布勒斯特港口电台取得联系,请求救援。

鹿特丹港布勒斯特港口答复,他们没有救援机构,也没有大型拖轮。原来泊在港内的远洋拖轮“太平洋”号已于早上8时开赴多佛尔海峡执行拖带任务了。

“太平洋”号虽然另有任务,当接到求救信号后,还是调头西返,于12时20分赶到了“卡迪斯”号附近。两船通话后,德国籍船长范奈特提议按劳氏标准救助契约进行工作(即按救助效果收取费用,如无效果,分文不收)。但巴尔达里坚持要按拖驳付费的办法拖到英国莱姆湾。由于两人唇枪舌剑,固执己见,互不相让,浪费了宝贵的4个多小时。“卡迪斯”号继续在海浪里抖动着,漂流着。

傍晚,天气更加阴沉,风浪有增无减,焦急的船员希望尽快签约开拖,英吉利水道两岸成百个机构的人们关心着“卡迪斯”号的安危,交换着付款方式的意见。17时20分,巴尔达里收到近10个公司、协会、总局的劝慰电,决心抛弃己见,通告范奈特船长表示同意签订《劳氏救助合同》,但为时已晚。

因天气恶劣,系缆工作相当艰难。当拖轮带好第二条缆绳时已是晚上7时了。拖航才几分钟,“卡迪斯”号被一个巨浪突然推向右侧,鹿特丹夜景碗口粗的尼龙缆一下子被绷断。重新带缆已来不及,眼看接近礁滩,危在旦夕,巴尔达里这才下达了抛锚的口令。

抛锚的过程船舶抛锚停泊是常用停泊方法。其过程大致是:船上以锚链或锚索连接的锚抛入水中着地,并使其啮入土中,锚产生的抓力与水底固结起来,把船舶牢固地系留在预定的位置,根据不同的水域、气象条件和作业要求、锚的抛投方法有所不同,常用的方式有首抛锚、尾抛锚及首尾抛锚。

19时30分,一只重达22吨的大铁锚刚落底一会儿,就被坚硬的花岗岩连根削掉。接着第二只锚抛下水,同样被岩石折断。此时,巨轮像脱缰的野马,时而横躺浪谷,时而高踞涛峦,摇晃着,抖动着,漂向岸边。

21时04分,“卡迪斯”号船尾停止移动,搁浅了。

21时30分,一个巨大的拍岸浪托起了“卡迪斯”号庞大的身躯,然后狠狠地摔压在一片礁石上。船底顿时破裂,突兀的巨石插入了机舱和汕泵房,打穿了4号货舱的后壁。“嘭”一声可怕的巨响,强大的气流从油泵房冲出,门窗被掀开,汹涌的海水把舱内油液推上甲板,洒播到海面。

1分钟后,又一阵剧烈起伏,船底被击穿了几十个大洞,油液如喷泉一样涌出船舱,溢流海面,“卡迪斯”号就这样沉坐礁盘,再也不能起身浮动了。此情此景,船员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争先恐后地奔向顶部甲板。

3月17日凌晨4时,“卡迪斯”号的龙骨折断了,油轮分成两截,可怕的断裂声持续了10分钟之久。

天明后,法国两架直升机冒着狂风,把“卡迪斯”号船员全部吊接上机,巴尔达里也羞愧地爬上了直升机的救生篮。5时05分,他从飞机上向自己的油轮投下了最后的一瞥。

飞行中的直升机“卡迪斯”号触礁断裂,仅一天就溢出了8万吨石油。对此,法国和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派出数批海军舰艇携带2050吨去垢剂播撒在油污海区,企图凝聚沉淀漂浮的石油,但收效甚微;两次派人登上遇难的“卡迪斯”号进行堵漏泵油,由于风大浪高,一直没有成功;动员了上万名军人、居民到海岸设置栏木浮栅,派出32艘船只围捞浮油,回收石油4万吨;3月28日,法国出动直升机向“卡迪斯”号投掷炸弹,引爆燃烧舱内石油,油舱虽被炸开,但燃烧甚少。

至此,船上所载的22.3万吨原油全部倾入大海,其倾油量超过了历次油船事故。至3月底,油污扩散到沿岸250千米。这是当代最严重的石油污染事件。

由于大面积的石油污染,严重地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仅仅几天,人们在海边捡到1万多只死鸟,16天后,一些幼鱼稚虾发育不全;数百只软体动物死亡,渔业生产大幅度减产。由于污染,湛蓝的海水变色,洁净的海沙发黏,青绿的海藻枯死,就连清新的空气也变得混浊,阵阵腥臭味在邻近海岸持续了一个多月。致使美丽的滨海浴场变成了荒滩,一些旅游胜地也因此显得萧条冷落。

什么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体质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体外的石灰质壳(有的退化成内壳或无壳)。无真正的内骨骼。

专家们估算,这起特大的海难,直接经济损失为3亿美元,加之污染造成的减产和治理污染所付出的代价等经济损失则高达12亿~15亿美元。

石油污染下的水草造成“卡迪斯”号灾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舵机损坏、暴风巨浪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客观因素,但巴尔达里船长优柔寡断的指挥和两位船长讨价还价的争执,贻误了救助时间,这是发生灾难的根本原因。

前苏联“契留斯金”号冰海遇难海上探险是一项很有刺激性的工作,同时也充满了牺牲的代价。

前苏联航轮“契留斯金”号开拓北冰洋航线的旅行是诱人而又残酷的。

万里无垠的北冰洋洋面上,在厚厚的冰块上支起帐篷,谈天说地、滑冰、乘雪橇……的确是极具诱惑力的一种生活。同时,这一切欢快是建立在令人发指的恐怖之上,庞大的航轮被冰冻在洋面上一动不动,随时都有被巨大的海浪吞没的危险。“契留斯金”号就是在这条诱人的航线上结束了它的旅程。

1932年,前苏联轮船“西伯利亚科夫号”曾经对北冰洋航线做过一次探索,此次航行是从摩尔曼斯克出发,通过北冰洋,穿过白令海峡,最后到达前苏联东部地区。这次试航获得了圆满成功,但人们认为这只是当局的看法,他们觉得胜利纯属偶然,因为北冰洋航线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了,气温极低,浮冰遍地,风向不定,那里似乎存在着太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前苏联北方海上航路总局决定让“契留斯金”号沿着“西伯利亚科夫”号航行的路线再试一次,以此证明北冰洋航线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