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昨日重现:著名海难大揭秘
12906200000005

第5章 碰撞——最常见的海难(4)

它是美国核潜艇战略部队的一员,驻在日本的佐世保港,经常在西太平洋活动。在这次碰撞事故之前,它在日本琉球群岛北端的奄美大岛一带活动,在回佐世保基地的途中与P-36反潜巡逻机一起进行演习。甑列岛附近的水深在500米以上,潜艇在那里可以很好的隐蔽;另外,这里又是进出日本海的前苏联舰船的必经之路,因此这一带是理想的活动海区。核潜艇在这里的频繁活动,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但对商船的航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4月9日上午,正当“日昇丸”西行时,“乔治·华盛顿”号正向东作浅水航行,不时上浮升出潜望镜对空、对海观察,一旦发现P-3C反潜机,它又下潜隐蔽。当时,虽然海面下着雨,视野较近,但它有先进的声呐,应能发现在水面航行的“日昇丸”,却令人奇怪地发生船旗飘飘了不幸事件!

上午10点26分,“乔治·华盛顿”号上浮到潜望镜深度,艇上声呐工作正常,没有发现水面舰船与它接近;当它升起潜望镜窥视时,只见海面上波涛起伏,视野不清,潜望镜作两次360°旋转,没有发现水面上的“日昇丸”这个目标,那时正是P-3C反潜巡逻机向它接近的时刻,潜艇发现海面上空的P-3C飞机,立即收下潜望镜隐蔽,接着声呐员发现“日昇丸”这个目标,迅速报告艇长,但还未来得及采取避让措施,事故就发生了。10点32分发生水下碰撞,地点是北纬31°23′、东经129°05′。据推测,当时“乔治·华盛顿”号的水下航速约12节,碰撞前6分钟,即10点26分时,与“日昇丸”相距3000米,由于两船对向航行,于是不幸就在6分钟之后发生。

这一次严重的碰撞事故,使“日昇丸”葬身海底,而排水量比它大得多的“乔治·华盛顿”号却仍然正常航行。潜艇逃走,一直到8海里之外才上浮检查伤势,只发现指挥台外壳受到轻伤。

“乔治·华盛顿”号的逃走,美国方面解释为出于战略核潜艇隐蔽性的需要。这在日本国民中引起了愤慨,造成日美关系的一度紧张。

后来,美国派太平洋舰队参谋沃里斯·理茨奇上校进行调查,并表示愿意向日方赔偿9亿日元的损失;同时,这次事故中负有责任的潜艇艇长E.沃罗中校被解职。可是,直到6月10日,美方在事故最终报告中,仍未公布这次事故的详情,使这一事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勃拉恩”号爆炸殃四邻11月25日,焕然一新的“蒙勃拉恩”号在船长列·曼德克的指挥下从法国驶到美国纽约,停靠在戒备森严的东利维尔码头。美国军事当局立即派出了一批木匠,到船为4个货舱镶上了厚厚的木板。

第二天,码头上岗哨密布,几十辆满载炸药的卡车从船舷边长龙似的摆到港区门外。此时,船上锅炉熄灭,船员、装卸工的火柴、烟斗、雪茄全部上交,连装卸工的皮鞋上都包上了厚厚的一层布。当装载结束时,船长曼德克收到一份货单,上写:“三硝基酚2300吨,三硝基甲苯200吨,苯35吨。终点港口:

法国波尔多。”起航时,船长又收到法国海军部发来的加急电报:“在任何情况下都得绝对服从战斗的特殊需要……立即驶往加拿大哈里法克斯港等候护航队,并准备接受新的指令。”12月5日晚,“蒙勃拉恩”号驶抵哈里法克斯港口锚泊,在港区护航炮艇的护卫下度过了宁静的一夜。

翌日7时,兼任中转指令任务的护航炮艇发来信号:“请‘蒙勃拉恩’号主桅上升起编号旗,立即驶往别德尔德港,接受新的指令!”麦克纳勒岛与普列扎恩特角之间的水道是前往别德尔德港的必经之路。此时,主航道已布上了水雷,只留下东边一条狭窄航路。当“蒙勃拉恩”号以微速(4节)驶至防御浮栅附近时,刚上船的加拿大领航员突然发现右前方挪威货轮“依莫”号正从海湾拐弯处驶来,两船成横交状态,相距已不到1海里了。

什么是水雷水雷是一种布设在水中的爆炸性武器,它可由舰船的机械碰撞或由其他非接触式因素(如磁性、噪音、水压等)的作用而起爆,用于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活动。水雷具有价格低廉、威力巨大、布放简便、发现和扫除困难、作用灵活的特点。

曼德克船长拉响了汽笛,向“依莫”号发出避让信号,同时,领航法国波尔多员令舵手操右舵避让,并将船速降至3节。但是,“依莫”号违反国际避碰规则,发出短促的两短声汽笛,表示“我船在向左转向!”转瞬间,“依莫”号已逼近“蒙勃拉恩”号,此时的“蒙勃拉恩”号离达尔特姆特海岸只有40米距离了。

曼德克心里明白,当前避免碰撞的唯一办法是向左转向,使对方从自己的右方通过。在两船仅有50米距离时,“蒙勃拉恩”号鸣着两短声汽笛开始向左转向,慢慢驶离海岸与“依莫”号相距15米,几乎可擦舷而过。紧张的船员轻松地嘘了口气,以为一场危险已经过去,但就在这时,“依莫”号突然发出三短声汽笛,表示它正开倒车。曼德克大为惊奇、恼火!为避让对方,也只得下令开倒车。但一切努力已经来不及了——倒车后的两船不仅没有后退,反而在原来的惯性作用下,船体继续前移,而倒车又使船首向右偏转。8时32分,只听到“咣当”一声巨响,“依莫”号船首猛然撞入“蒙勃拉恩”号右舷1号货舱达3米之深。更糟糕的是,“依莫”号不顾后果,盲目倒车抽船,剧烈的摩擦发出了格格声响,并引起火星四溅,火星引燃了甲板上横溢的苯,顷刻间,火焰迅速蔓延并扩散到整个船头,舔噬着甲板上的一切。

面对熊熊烈火,手提灭火机灭火已波尔多酒庄无济于事,而放置在船头的车稚式灭火机已被烈火吞没——灭火救船已无指望。

甲板上早已乱作一团,曼德克船长命令船员放救生艇逃生。而领航员却说:“加速航行,让海水从破损船舱涌进灭火!”船长没有理睬领航员的意见,再次下达了逃生的命令。其实,两艘小艇早已停在船舷旁,当领航员和船长登上救生小艇,恐惧的水手们就发疯似的划着桨,向达尔特姆特海岸驶去,而无人驾驶的“蒙勃拉恩”号则拖着冲天黑烟,漂向港内契蒙德码头……停泊在附近的“汉弗兰”号巡洋舰指挥官当即命令一艘高速炮艇驶向受难船,企图将它拖出港外,以保障港区安全。

当高速炮艇刚接近燃烧的货船,水兵抛过去的缆绳尚未系好,满载炸药的“蒙勃拉恩”号就爆炸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震撼着港口,震撼着城区,这时港口大楼的时钟指在9时6分上。

猛烈的、史无前例的大爆炸使“蒙勃恩拉”号顿时在海面消失。

无数的碎片,被抛向天际,散落到几十千米之远,迅猛的气浪把货舱横梁中一块重100千克的铁块飞抛到了12海里外的森林中;重达半吨光滑结实的甲板的锚冠坠落到2海里外的岸滩;8吨重的4英寸火炮被炸成两截,飞落到1海里外的湖泊中。达尔特姆特、里契蒙德等沿岸一带的土石建筑被夷为平地,离爆点500米以内的桥梁、水塔、工厂烟囱全部倒塌,一些孤儿院里的近百名儿童和三所学校中的500名学生仅幸存11人,停泊在港湾内的几十艘商船、军舰亦成为这次灾难的殉葬品,400多米外的“古拉卡”号万吨级轮船竟被推离原位近1000米。巨大的爆炸力还把“汉弗莱”号巡洋舰的装甲舰体撕裂,使肇祸的“依莫”号不见了踪影。

空前绝后的大爆炸造成了十分惨重的伤亡。据美国、加拿大报刊公布:城市居民中有1963人死亡,2000余人失踪,9000余人受重伤,轻伤不知其数,其中500人被玻璃碎片击瞎眼睛,另有2.5万人因房屋倒塌、烧毁而无家可归。至于船舶上死伤的船员、水兵可能在2000人以上……厚重的航母甲板惨烈、沉痛的灾难给哈里法克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军事专家们认为,在原子弹出现之前,由“蒙勃拉恩”号船上炸药引爆的这次大爆炸,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爆炸中最猛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大爆炸。

什么是原子弹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