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12904900000086

第86章 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大手”

“博古论今”

从“适度宽松”到“稳健”,从2011年开始,我国货币政策定调要做“减法”。2011年央行工作会议进一步勾画了“减法”的路线图。央行提出,稳物价是央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央行要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同时,央行还提出要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现在确实进入了加息周期,央行将用加息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组合拳的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有业内人士认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顺序将是公开市场操作、差别准备金率;而常规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及汇率的使用频率也将有所加大。央行一系列举措都是调整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

“点睛释义”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金融政策,在金融政策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整个金融政策的基础,又是金融政策的归宿。货币政策制约着其他金融政策,包括利率政策、储蓄政策、外汇政策、黄金政策等。

货币政策的类型

一是扩张型货币政策。在这种政策下,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息率下降,从而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措施: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降低再贴现率,以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再贴现,增加货币供应量;三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购进证券增加货币供应。除以上措施外,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在我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扩大贷款规模。

二是紧缩型货币政策。在这种政策下,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使利率升高,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限制经济增长。措施是扩张型货币政策中所采用的反向操作。在我国,紧缩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压缩贷款规模。

三是非调节型货币政策。在这种政策下,中央银行并不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需求,而是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期水平上。其理由是在较短时期内,货币供应的增减会自动地得到调节,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实践证明,由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对利率波动不予调节可能带来损失的确定性和即期性,所以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采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四是调节型货币政策。在这种政策下,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具体内容是当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和货币的需求增长时,中央银行增加准备金供给;反之则相反。其理由是在需要时调节准备金需求和货币需求正是为了稳定货币、稳定利率,因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扰乱金融市场。在实践中,大部分国家倾向于采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特征

一是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涉及的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而不是银行或厂商等经济单位金融行为中的微观经济个量问题。

二是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指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并间接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变动,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

三是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不采用或少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人”的经济行为,进而调控经济。

四是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多元化表达一般为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长期性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信用,期望达到的目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样,都是为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其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具体地说,主要有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最终目标。但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是有所不同的,如美联储是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并提;日本银行则是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英格兰银行是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德国货币当局则是单一的保护马克币值。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目标,经济计划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目标。自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才有货币政策目标的概念和选择。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活动,都应当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践证明,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这无疑是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实践的一大进步。

货币政策手段

一是存款准备金率。这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这项调控手段主要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数额,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促使信用收缩或扩张的一种措施。

二是再贴现率。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做的票据转让。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再贴现率手段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量,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的一种措施。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这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措施。它的操作原理是当经济出现萧条,金融市场上资金比较缺乏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其实质是向市场注入了一笔基础货币。这时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对生产经营者的贷款,其结果是信贷规模的扩大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长。反向操作则可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