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这个时代不懂点经济学要吃亏
12904900000007

第7章 需求和供给:只因为多收了三五斗

“博古论今”

按照道理说农业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些。但是,如果全体农业都丰收了,就会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供给上升超过了需求量,那么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便是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

由于当时农产品的储存、加工、保鲜等技术不高,使得农产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长时间,所以在市场交易时,农民就处于讨价还价的劣势。消费者会认为这些农产品肯定是急着卖出去,否则就会坏掉,那么农民对交易的要求比消费者迫切,所以消费者会利用这种心理,拼命地压低价格。如果在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达成交易的需求就会更加迫切,那么价格就会被压得更低。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倒牛奶”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前些年,最初是由于奶站拒绝收购奶农送来的鲜奶,于是南京奶农选择把鲜奶倒掉。然后是成都市的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由于收购过多,就把那些来不及加工的2吨多鲜奶都倒入了下水道。听到这样的新闻,会让人们以为我们现在所生产的牛奶已经到了“喝不完”的境地。但事实上,据统计去年我国奶制品的年人均消费量还不足7公斤,每天平均消费量不足20克。在未来10年内,中国仍是“贫奶国家”。出现“倒奶”现象只能说明,这是牛奶生产的地区性、局部性、暂时性的过剩。

面对倒牛奶这种现象,许多人会认为牛奶可以分给那些还喝不上牛奶的人们,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选择把牛奶倒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把牛奶无偿分给了居民,那么,这些人在以后牛奶供给相对平衡时,也许就不再买牛奶了,这就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除此之外,如果这些人现在无偿地得到了牛奶,那么以后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这时候,肯定有一些“守株待兔”思想的人等着牛奶发生过剩,期待着再次喝上“免费的牛奶”。事实上无论是谷贱伤农,还是倒牛奶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供求关系的法则。

“点睛释义”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市场是由各种买卖关系形成的总和。各种买卖关系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各种力量形成的,也可以说供给和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市场就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需求,而卖者作为另一个群体决定了供给。

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与供应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需求是指大众因为需要一件产品而产生的要求;而供应就是指销售者为了响应大众的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供给。这一概念显示了随着价格升降,但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愿意购买的某种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之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能够说明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价值决定着价格,而价格决定着供求;反过来,供求决定价格,并且依靠调节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最终决定市场价值的形成。所以说,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一种辩证关系。

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表现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价格,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是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内在基础和实体,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市场价格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又会反作用于价格,成为支配或影响市场价格形成与运动的基本因素。所以,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次,短期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方向和程度。

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市场供不应求,那么市场价格常常比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要高;如果市场供过于求,那么市场价格常常比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要低。并且,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最终决定着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程度大小。最后,长期供求关系会直接影响着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形成的条件,进而影响市场价值。所以说,长期供过于求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而供不应求应该是长期供求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供求法则的实例分析

有这样一篇短篇小说,内容是关于一个画家的。这个画家虽然非常有才气,但总不得志,作品卖不出去。为了帮他打开局面,他的一群朋友策划了一个骗局。有一天,他的朋友们都说画家已死了,并请一些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正面评价。很快,那些原本卖不出去的画的价格飙升,他们着实发了一笔财。其实,这场策划非常符合经济学的一些规律,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要想控制价格,必须控制供求。在这个骗局中控制供求的中心是让画家死,换言之,画家之死既影响需求,又影响供给。

让我们从供求出发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我们先来看看需求,通常人们购买艺术品源于两种需求:一是欣赏,二是投资。人们对于一幅画的评价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欣赏时的感受,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别人评论,尤其是评论家的影响。在这个骗局中,画家先“死”,然后再请评论家吹捧,无疑会提高艺术品购买者对这个原本不知名的画家的关注,重新审视他的作品,给予较高的主观评价,从而对他的画的需求就增加了,需求增加自然价格就上升了。

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另一种需求,就是投资。其实,很多人购买艺术品并不单纯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保值和增值。在各种投资物品中,有价值的艺术品升值的速度最快。对艺术品的这种投资有很大的投机成分。通常,一位画家死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及未来升值前景都会有一种猜测。小说中画家之死引起人们对其作品升值的预期。人们预期该画家的作品未来价格会上涨,这种预期使购买者增加,这就推动了现在价格的上升,现在价格的上升又推动预期价格的上升。这样循环推动就把已死画家的作品炒到了高价。

我们再从供给看,供给增加会使价格下降。而一旦供给不变,价格就只能取决于需求了。小说中画家已“死”,供给自然就不变了。“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