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
从前有一对夫妻,家里很穷,还要养活几个孩子,一家几口挤在一间小木屋里生活。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了生计夫妻经常吵架,孩子们也每天吵闹不休。丈夫被这种生活折磨得几乎崩溃,于是他去找一位高僧寻求解脱。高僧对他说,“只要你老老实实地按我说的去做,我保证你会很快改变现在的处境”。高僧让他回到家后,把家里的牛羊都放到屋里,让它们与人一起生活。男人听后非常诧异,但他还是决定按高僧的吩咐去做。当他将牛羊都放进屋里后,简直是雪上加霜。穷人煎熬了两天后又来找高僧。他此刻感觉痛不欲生,他哭诉牛羊将屋里搞得一团糟,现在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人与牲畜怎么能够生活在一起呢?高僧此时告诉他现在可以回家了,把牛羊全都赶回圈里去。
又过了一天,男人又找到高僧,兴奋地拉住高僧的手说,“谢谢你大师,自从把这些牛羊赶回圈里,我感觉现在的家就是天堂”。其实,一个人是否感觉幸福,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更多时候幸福只是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幸福,幸福如何度量。
“点睛释义”
何为幸福指数
国民幸福指数(GNH)在新闻媒体中经常会被提及。幸福指数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地处南亚的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国家政策必须高度关注百姓幸福,并以让百姓实现最大的幸福为目标”。正是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引下,不丹经过细致全面的调研论证,创新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及环境保护等四方面要素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的话,那么“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萨缪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人类的本性表现,它的本质是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马斯洛曾经将人类的欲望为五种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欲望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的欲望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的欲望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的欲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终极欲望,即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人们从消费物品中获得满足的程度,它是对欲望的满足。
通常,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感觉幸福,可以通过回答一系列测试问题而得到答案。不同的答案会对应不同的分值,最后通过加权得到最终分数。最后得分以1为分界岭,如果比1小就表明这个人不幸福,如果等于1或者比1大就表明这个人是感觉幸福的。假如我们的欲望指数很高,而在当前的生活中获得的效用却很低,那么我们计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会非常小,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非常不好,感觉非常不幸福,数字越小就表明我们越不幸福。同理,幸福指数的数字越大就证明我们越感觉幸福。
幸福指数排名
2011年11月由“盖洛普国际全球组织”发起的第34次全球幸福指数调查显示,全球平均的幸福指数达到40%,而中国仅为25%,与意大利并列排在58个国家的第47位。在金砖四国的比较中,中国幸福指数同样排在最后,其中巴西幸福指数最高,达到63%,其他两个国家分别为印度37%和俄罗斯31%。此外在本次调查中,调查所覆盖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为18129.47美元,最高收入国家为瑞士,人均年收入50170美元,最低收入国家为阿富汗1060美元。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7640美元,位列所调查国家的第40位,低于所覆盖国家人均国民收入10489.47美元。
该项调查始于1977年,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调研范围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发展到58个国家,覆盖世界73%的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欧洲国家的经济不景气,但大多被访者仍然选择“幸福”。调查显示,那些来自经济处于上升期国家的被访者,大多会选择“不幸福”。正如,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低于全球平均值,仅为25%,相反,处在经济压力下的西班牙人,幸福指数却达到了55%,可见幸福与否还需要联系到文化背景等因素来做分析。
根据指数排名,很多经济学家得出一个结论,即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数关联不高,与百姓心理紧密相关。的确,效用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感受,它的大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每个人的感受也会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幸福方程式计算出的结果也会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