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式通胀
12895300000021

第21章 通胀经济的前世今生(2)

大家都知道:标准的汇率理论告诉我们,本币汇率只要浮动,就可以抵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本币汇率固定,则必然遭受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理论上进一步说:汇率变化或波动可以替代价格水平的变化或波动。这是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里一个相当重要而古老的话题了,最早明确提出这个命题的是凯恩斯。1923年凯恩斯写了一本书《货币改革论》,该书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饱受通胀、通缩的困扰,当时左右全球通胀、通缩周期的,就是刚刚“开门营业”不久的美联储。凯恩斯明确区分“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内部稳定首先是物价水平的稳定。凯恩斯主张:要维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宁可牺牲外部稳定、即汇率稳定,也就是让汇率浮动但是后来的厉史经验,实际上让凯恩斯改变了他的理论,因为他发现汇率浮动本身反过来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剧烈波动,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解,但是直到今天似乎还没有多少人重视。大家知道,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凯恩斯参与设计的,那个时候是固定汇率制度,因为凯恩斯是希望汇率稳定的。后来弗里德曼接过凯恩斯的早期理论并加以发扬光大,强烈主张浮动汇率,认为浮动汇率可以阻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通胀的根源。弗里德曼认为:如果全世界都让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就不需要外汇储备,从而消除了全球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源泉,然而过去40年全球外汇储备发展的事实证明弗里德曼错得离谱。今天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通胀,也再一次说明标准的汇率理论大有问题。

第五,财政赤字国家和财政盈余国家都出现通胀,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和解释的现象。

通常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财政有盈余,没有滥发货币的冲动,是可以控制通胀的;一国财政出现赤字,往往会伴随通胀。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他们的中央银行并不独立,往往靠增发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如中国、俄罗斯财政都有盈余,俄罗斯财政盈余相当可观(占GDP的8.8%),通胀照样严峻。当然,财政出现赤字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通胀不奇怪。

以上五个特征是不是前所未有的重要特征,大家可以争论。无论如何,当今全球通胀的这五个特征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详尽解释的。

通胀效应的敌友两面性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还是会觉得有些奇怪,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上出现问题的表现,怎么还会有好处呢?事实上,通货膨胀的确是会有敌友性的。之前我们简述过太多通胀的弊端,在这里,就着重讲一下它的有益之处。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将通货膨胀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祥之兆。然而,尽管通货膨胀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但它毕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生活中是很难避免的。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都把制止通货膨胀列为施政纲领之一,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或制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因为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政府主观调控所能制止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最多只能起到缓解通货膨胀的作用。因此,对于通货膨胀,我们能做的是要去研究它,认识它,利用它,而不是消灭它。从当今世界来看,完全消除通货膨胀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让通货膨胀顺其自然的发展,甚至出现失控,也是十分有害的,会对经济、社会、政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工作中,我们的任务中并不是根除通货膨胀,而是要将其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防止其大起大落,这样就可以既保持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适度上升,又保证绝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保持社会的稳定。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就业

过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企业发展,同样,通货紧缩也不利于经济发展。虽然物价下跌,眼前获利最大的是人民,但到最后损害最多的也是人民。因为企业减少了利润,就会减少职工的收入,裁减工人数量,造成下岗职工越来越多,职工家庭收入减少,实际购买力减弱。而通过适度通货膨胀,产品价格上涨后,企业利润增加,并且使企业的利润上涨高于工资的上涨。企业愿意扩大生产规模,当企业能够通过扩大再生产获得好处时,企业的再投资冲动会增加,企业的盈利状况持续上升,从而雇用更多的工人,增加就业。

2.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

一般来讲,居民消费价格攀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适度的通货膨胀则可以通过提升农副产品消费价格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一般农民的收入增长后,他们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特别是目前农民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般消费品领域,这对缓解多年来一般消费品的产能过剩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农民还可以根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信号,增加明年的生产,市场则可以根据这个信号向农村配置资源,这就会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3.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近年来,我国出口大于进口,使我国产生较大的外贸顺差,在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出现升值趋势。大量外汇盈余使人民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外汇占款的剧增迫使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物价上涨。伴随适度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会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稍有下降,减少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4.稳定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对国家最有利

通胀中一般会迎来较长的经济萧条时期,这时化妆品行业、电影业等一些产品相对廉价,或是有娱乐作用(如电影)的行业会因“口红效应”而兴起。因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居民购买力下降,大宗商品的购买量减少,人们有了一些“闲置”资金,便会购买一些廉价品,或是看些乐观,有助于放松心情的电影、书籍,来缓解因经济萧条,生活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U红效应”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尤为明显。

同时,在通胀中,会有一部分资金会流人股市,当然人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值。但是通胀前期阂供不应求,企业产品价格升高导致企业经营利润的增加,会使股市自然也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然而随后的经济萧条时期,企业经营困雉,实体经济滑坡,虚拟经济的泡沫便也跟着破灭,此时股市一般是熊市。

而在这种情形之下,股市的风险会很大,而固定资产的价格义很场化,促进新农村的建设。高,一般投资者就会买不起,这时,国债这种“金边债券”就成为人们保值的最佳工具,国家也趁机大量发行国债,给市场降温。

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国债等措施收回大量资金,缓解通胀,并且国债的期限一般都较长,随着流动资金的减少,通胀就会得到缓解,这时纸币的价值重新回升,国家再次获利。如国家发行100元国债,假设1年后归还105元。国家从市场上收回100元资金,随后通胀缓解,纸币升值,100元恢复原价值后,因经济萧条后纸币的稀缺,现在可以买到110元的货物,这时国家除去1年后归还的105元,还赚了5元。所以国家是通胀的最大受益者,通胀从某种形式上可以看成国家的一种税收。

从流通结构与周期看通胀

我们想要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未来趋势,就不仅要看货币流通结构,更要看对应的商品结构。因为,说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其实仅仅讲了一个方面,另外还要看钱多了后的流通结构,也就是钱会流向什么产业、行业甚至是具体的公司。而在中国,影响消费品供求结构的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的时间周期结构,而时间周期结构背后是气候周期结构。根据历史记录和现代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22年左右的长周期,II年左右一个中周期,5年半一小周期现象。而且非常奇妙的是,中国农业生产周期与江淮流域的水、旱灾周期基本一致。如果农业生产周期与自然灾害周期基本对称,就可以说,研究清楚自然灾害的周期,对于预测中国的农业生产周期进而预测中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周期和货币价格(利率)周期是有利的。由于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的关系,气候周期直接与自然相关,由此可见粮食生产周期可能还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价格周期就更是受政策需求影响。因此,越往后,社会因素对价格的扰动作用越大。但是,在中国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的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周期甚至政策周期都要把自然因素的作用考虑进去,更何况,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粮食供求、货币供求还受国际市场的强烈影响。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影响CPI的因素大体有:自然的气候周期、农业生产周期、国家货币政策周期及国际货币市场利率周期,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与社会交错作用的“力量关系”。这些力量关系交互作用,不同力量在不同时空布局中会起到各种主导作用,如果我们寻找到并提前预测未来某时段什么力量可以起主导作用,就有可能寻找到行情变化的主题。为了解决蛛网定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负效应,以应对通货膨胀,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全力重视“三农”稳定粮食生产

根据自然气候周期来看,有可能水灾频繁,又可能气候相对干旱,如果旱灾几率大增,出现旱灾,那么现在许多经济学家所谓的通货膨胀将在夏秋间达到高峰的论断就值得商榷了。粮食产量虽然主要受天气影响,但是如果在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业保险、农产品收购价格诸环节的重农惠农政策运用得当,全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就能产生有效抵消自然灾害的积极作用。即使不能实现丰年,也能尽力争取到平年,为物价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2.严格管理货币数量

想要判断物价是否稳定:一要看农北产品的丰歉;二要看货币在市场上的流动情况。近来通过管理流动性,抑制货币乘数效应,已经部分实现了相当于提高利率的作用,如果CPI刚刚达到3.5左右就急于提高利息,可能会达不到政策目标。因为人民币正处于低息甚至无息的美元和日元的包围圈中,如果贸然提高人民币利率,直接效果就是压低中国资本品的价格。而国内投资者必然是风险承受者。而国际资本涌人或渗透进中国货币和资本市场,不仅无法达成抑制通货膨胀和遏制资产价格上升的目标,还有可能形成新的投资“中国概念”,炒作中国短缺的大宗商品,或者渗透到地产和资本市场,实现超额利润。因此,相比直接提高利率,若是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采用强化数量工具管理,抑制流动性的方式,或许效果更直接。3.重视提高低收入者的实质收入与增加就业除了直接对低收入者实行物价补助外,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适度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就业水平,也是应对通货膨胀的基本对策。要让企业能在流动性管理严格的条件下,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扩大生产,唯有降低企业的成本,特别是税负成本。只有当就业率在利率相对稳定条件卜.高位运行时,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才可能降到最低。

货币的流通规律与通胀经济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当货币实现了商品价值时,就把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货币则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如此循环不已。货币的这种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调换位置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也称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领域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待售商品的总量;②商品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越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可以流转多次,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可以大大少于商品价格的总额。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这就是货币流通的规律。

当货币同时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一方面,由于商品交换中的赊购业务而不需要马上支付货币;另一方面,由于到期偿还债务而需要更多的货币,因而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减去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支付总额,减去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然后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