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2894700000034

第34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27)

9.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

10.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

——据《玉历宝钞》、《阎王经》

据《玉历钞传》(《玉历宝钞》)、《阎王经》,十殿阎罗职掌如下:

第一殿,秦广王蒋。专司人间天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生。功过两半者,交送第十殿发放,仍投人世。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歹,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掌管活大地狱,此狱又叫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应到之小狱受苦。期满转押第三殿加刑发落。

第三殿,宋帝王余。掌管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间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另发应至几重小狱受苦,期满押至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吕。掌管合大地狱。又叫剥戮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人此狱,另再发小狱受苦,满日发至第五殿。

第五殿,阎罗王包。这位包阎罗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申雪,降调此殿。掌管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再发诛心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服刑期满,发第六殿。

第六殿,卞城王毕。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第七殿。

第七殿,泰山王董。掌热恼地狱,又叫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间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

期满押解第八殿。

第八殿,都市王黄。掌太热恼大地狱,又叫热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苦楚,解交第九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掌管地狱中最黑暗的一座——酆都城铁网阿鼻(无间)地狱并十六小狱。凡阳间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柱使其手足相抱,烫烬心肝,然后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六道。

第十殿,转轮王薛。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开列清单,每月汇总通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胎卵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西方蛮夷之地。

十殿阎王的出现是个十分有趣的社会现象,颇令人思考。

阎王和地狱虽是恐怖可怕,但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首先是人间统治者欢迎,他们把阎王、地狱作为形象化的补充手段,来教化、警戒百姓;而百姓们也赞成阎王地狱的存在,他们将其作为一种惩罚坏人特别是惩治奸恶权贵们的心理补偿,祈盼着阎王为自己做主,将人间的坏人统统打入地狱。此其一。

其二,中国人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人欢迎印度的阎王来中国,但必须加入中国籍,变换为中国的阎王,从姓氏、相貌,乃至衣着打扮彻底中国化了,以至今天许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阎王爷本是“华籍印度人”。

第三,女阎王遭排斥。阎罗本来还有个妹妹叫阎蜜,是个女阎王,阎罗治理地狱中的男犯,她治理女犯。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让一位女阎王端坐在大殿里掌管着生杀大权,许多人会很不舒服,所以阎蜜没能办下中国户口,连绿卡也没混上,打道回府了。至今,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还曾有个女阎王。

第四,一个阎王不够用了,竟派生出十个。看来,坏人确实够多的,不得不加强阴间最高统治集团的司法力量,扩大编制。

最后,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国人造神的能力性。十殿阎罗主要有两种说法,但都有姓无名,除去重复的,还有十七位,但除了第五殿阎罗王被指定为包拯外,其他十六位不知到底指的是谁,其实也不必知道。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对老百姓来说,知道既成事实就足够了。其中的第七殿是泰山王,这位泰山王确是地道的本土种,但是指泰山府君,还是东岳大帝?无法说得清楚。民间造神的随意性是很大的。

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而设置的,地狱天堂、因果报应的说教更加具体形象化。不过,这套理论虽然编造得十分圆满,但却有些不讲理。例如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大小便和涕泣者,要押到大叫唤大地狱和枉死城受苦。由于世道不好,或是天灾人祸,乃至老爷们奸恶腐败,祸国殃民,老百姓们发点牢骚何罪之有?连发点牢骚的权利都没有,这社会黑暗得已如地狱了!而且这套理论也太不合理,太不公平,需要大力改革制定新的法规。至于为什么不能面向背面涕泣,有何忌讳,不得而知,也当革新。

当然,地狱中也关押了不少在世间作恶多端的坏人,在世上未能受到应有惩罚,即将他们打人地狱,受各种酷刑。这也曲折地反映了人们要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美好愿望。

其实,汉化的十殿阎罗不过是古代人间官府衙门的翻版,只是完全“鬼”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公正,于是极希望阴间之主阎王爷能铁面无私,主持正义。故隋唐以后,民间就流行某些刚正之人死后为冥王的说法,所谓“人之正直,死为冥官”。这些各代阎罗王不可数计,但最有名、影响广泛者,也不过只有那么几位。

中国的阎王取代外来阎王后,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充任阎王的说法。这些人物有一共同点,即皆为忠良耿介、刚猛疾恶之人。人们普遍认为:“人之正直,死为冥官”,“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明清时期也都有一些清官死后为阎王的传闻,载于文人笔记小说中。但历史人物死后为阎王最有名的,还要属韩、寇、范、包四大阎王,即历史名臣韩擒虎、寇准、范仲淹和包拯。

韩擒虎(538~592)之做阎王,见于正史憜书·韩擒虎传》:

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韩擒虎死作阎罗王的传说,被载入正史,可见当时中国阎罗影响之大。

敦煌变文中有一部《韩擒虎话本》,叙述了韩擒虎率兵破阵,活捉陈后主以及担任和蕃使,以高超射艺威震单于君臣事。后五道将军奉天符之命请韩擒虎为阴司之主,擒虎特请假三日,隋文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第三日,忽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黑云来至殿前,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韩擒虎辞别皇上诸臣及家小,到阴间走马上任去了。

韩擒虎虽为一员虎将,但其队伍军纪不佳,他做阎罗是不大合格的。

比较起来,寇准和范仲淹死后为阎罗的传说,要比韩擒虎理想多了。寇准(961~1023)是北宋名相,为人刚正,力主抗辽,又曾在刑部任职,符合条件。在流传极广的《杨家将》故事中,“寇准背靴”脍炙人口。这是一位很得人心的人物,让寇准死后为冥主,符合人民的愿望,如果搞个全民选举,阎王之职也非寇准莫属,故《宋人轶事忙编》卷五中,即有寇准“当为天下主者,阎浮提王(即阎罗王)也”的说法,甚至有人在驿舍旁,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着:“今作阎罗王。”寇阎罗当时受欢迎的情形,可以想见。

范仲淹(989-1052)也是北宋名臣,曾作过龙图阁直学士,被尊为“龙图老子”。范仲淹正直敢言,不怕得罪权贵,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青史。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了“范文正公(范仲淹)亦为阎罗王”的传说。

但古代最为著名的中国阎王,还得属包公包青天。包公即包拯(999-1062),是北宋大臣,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以刚正敢言、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屡平冤狱著称于世。包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有关他的断案故事流传极广,长篇公案小说《包公案》是包公断案故事的集大成。元明时的包公戏也有不少,直到今天,《秦香莲》等仍深受人们欢迎。包拯为阎罗的说法,在宋时就已流行,当时有句俗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著名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包公审理“狸猫换太子”一案时,就有巧设森罗殿,装成阎罗,审出郭槐口供的情节。又有所谓“游仙枕”可去阴曹地府,故民间流传着包拯“日断人间,夜断阴间”的说法。在传统戏剧《铡判官》中,就有包公下阴曹,探阴山,铡了徇私的判官等情节。四川丰都民间,还流传着包公死后做了阴曹大臣,铁面无私,兴利除弊,协助阎罗王子废除受礼受贿之“阴律”的故事。这一传说也见于《子不语》:

四川丰都县,俗传人鬼交界处。县中有井,每岁焚纸钱帛镪投之,约费三千金,名为纳阴司钱粮。人或吝惜,必生瘟疫。

丰都知县列纲到任;闻而禁之,众论哗然。(县)令持之颇坚,众曰:“公能与鬼神言明乃可。”令曰:“鬼神何在??”曰:“井底印鬼神所居。”无人敢往,令毅然曰:“为民请命,死何惜,吾当自行。”令左右取长绳缚而坠焉。众持留之,令不可。

其幕客李诜,豪士也。谓令曰:“吾欲知鬼神之情况,请与子倶。”令沮(阻止)之,客不可,亦缚而坠焉。

入井五丈许,地黑复明,灿然有天光,所见城郭宫室,悉如阳世。其人民渺小,映日无影,蹈空而行,自言在此者不知有地也。见县令,皆罗拜曰:“公阳官,来何为?”令曰:“吾为阳间百姓请免阴司钱粮。”众鬼啧啧称贤,手加额曰:“此事须与包阎罗商之。”令曰:“包公何在?”曰:“在殿上。”

引至一处,宫室巍峨。上有冕旒而坐者,年七十余,容貌方严。群鬼传呼曰:“某县令至。”公下阶迎,揖以上坐,曰:“阴阳道隔,公来何为?”令起立,拱手曰:“丰都水旱频年,民力竭矣。朝廷国课尚苦不输,岂能为阴司纳帛镪,再作租户哉?知县冒死而来,为民请命。”包公笑曰:“世有妖僧恶道,借鬼神为口实,诱人修斋打醮,倾家者不下千万。鬼神幽阴道隔,不能家喻户晓,破其诬罔。明公为民除弊,虽不来此,谁敢相违?今更宠临,具征仁勇。”

在民间还流传着平头百姓靠机智勇敢当上阎王的传说,《中国鬼话》一书中就载有一些这类故事,但这类传说只在某一地区有影响,在全国并不为人所知,远不能和包公等四大阎王相比。

钟馗

在古人心目中,能捉鬼、治鬼的神明,颇有那么几位。除了门神神荼、郁垒以外,在古代传说中专事捉鬼的神,还有宗布神、尺郭以及钟馗等。

宗布神,是神话传说中名声很大的羿。传说羿射下九日,擒杀了危害百姓的猴豹、凿齿、九婴、修蛇诸凶怪,是个为民除害的好汉。羿收了个徒弟叫逢蒙,不料逢蒙是个奸诈小人,他学到羿的全部本领以后,“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逢蒙是用桃木大棒将羿打死的。老百姓觉得羿死得太冤了,他生前又为人类立了大功,于是人们便奉他为“宗布神”。所谓“宗布”,有一种说法就是“荣酿”即古代的两种祭祀。羿生前为民除害,故人们在举行“荣”、“酿”一一两种禳除灾害的祭祀时,也将羿祭祀,以后家家户户的堂屋里干脆把羿作为诛邪除怪的宗布神了。

这位宗布神,相当于鬼的首领,职务是统辖天下万鬼,叫邪恶的鬼魅不敢害人,就像后来的尺郭与钟馗。

尺郭,传说是东南方的一个巨人,身高七丈,肚子奇大,腹围也有七丈。头上戴着公鸡状的帽子和头盔——大头假面具。《神异经·东南荒经》说,尺郭朱衣缩带,以赤蛇绕额,“不饮不食,朝吞恶鬼三千,暮吞三百。此人以鬼为饭,以露为浆,名曰尺郭,一名食邪。”

出于对鬼魅的恐惧心理,古人造出了一些专门对付鬼怪的保护神来,但不管是宗布,尺郭,还是神荼、郁金,他们的名气和影响,比起后来的钟馗,则弗如远矣。钟馗在中国百姓中的显赫地位,还要归功于唐明皇。

钟馗捉鬼,传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

宋代沈括《朴笔谈)引吴道子钟馗画上唐人题记及高承《事物纪原》谓:开元年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来,忽然得了恶性疟疾,巫师们用尽了心计,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一天深夜,明皇梦中见一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着靴,一脚赤足,腰间挂着一靴,这个牛鼻子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明皇大怒,斥之。小鬼自称是“虚耗”。这时,只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径捉小鬼,以指刳其目,孽而啖之”。明皇问他是谁,奏道:“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誓除天下虚耗妖孽。”唐明皇大梦醒来,病一下好了。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图之,明皇瞠视久之,道:“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像)若此哉!”赏以百金。

《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所载与上同,只是最后说,“诏神画手吴道子图其像,悬后宰门。后地仿以祛邪”。看来,由于唐明皇李隆基的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