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2894700000024

第24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17)

由于神荼、郁垒的不凡本领和身份,确定了其门神的地位。由于必须具备镇伏众鬼的威慑力,这就决定了二位的尊容无比凶恶浄狩——其实也是一副鬼模样。最初的神荼、郁垒图像已不易见,今所见汉画砖及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二神图像,皆十分凶恶可怕。这其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足以镇住鬼怪的“神姿”。

当时门神除画神荼、郁垒外,还有画金鸡与老虎的。鸡是司晨之灵,惯于夜间活动的众鬼畏之。故“帖画鸡户上”而使“百鬼畏之”。这与当时杀鸡挂于门上驱鬼的习俗相一致:“(砍)鸡于户”,“插桃其旁”,“而鬼畏之”。不仅民间,皇宫中也有宫门挂桃人和“磔鸡于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的习俗。

至于老虎,因其为百兽之王,“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远在战国时代,就有门上画虎的记载。周王宫中有座“路寝”宫,是周王的办公室。路寝门上即画有猛虎,故此门又称虎门。占人认为“(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猛于守,宜也。”联想到旧时许多住宅大门前,那一对把门的石狮子,其实也有门神的味道。

继捉鬼喂虎的神荼、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自唐玄宗时形貌浄狞古怪,能劈吃小鬼的钟馗问世以后,迅速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久人们即“画其像于门也”。

随着明人创作的鬼怪小说《钟馗斩鬼传》(十回)和《平鬼神》(十六回)的问世,钟馗更是家喻户晓,名扬四海。于是后来居上,取代了神荼、郁垒的门神地位。在神、郁及钟馗成为门神的同时,又出现了些以历史上的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郁二位相比,“神”味儿少了点,有了些“人”味儿。

在汉代已出现以著名勇士为门神的图像。据《汉书·景十三传》:

“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裤长剑。”颜师古注云:“成庆,古之勇士也。”也有人说成庆即战国著名勇士荆轲。后世诸种武将门神即由此衍变而来。

唐代以后,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武将门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秦、尉迟为唐代著名武将,二人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功勋。他二人何以成为门神?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历代神仙通鉴》讲,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他即位后身体不豫,夜梦恶鬼,“寝门外拋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大将秦琼与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卫宫门两旁,当夜果然无事。太宗大喜,但念其劳,命画工图二人介胄执革、怒目发威之像,悬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此事在《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亦有详述。《西游记》中不少内容,源于宋元、明初的话本及民间传说。即如第十回事,明初《永乐大典》中即收有类似描写。可知秦、尉迟二门神至迟在元代就已流行。

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将门神,至今兴盛不衰。二门神像的样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直式,有披袍,有贯甲,有徒步,有骑马,有舞鞭锏,有执金爪,还有对秦琼、对尉迟(即一对门神都是秦琼或尉迟敬德一人,分画两幅成为一对)等多种。在二门神的两旁,有时还贴上这样一副对联:

昔为唐朝将,今作镇宅神。

武将门神通常是贴在临街大门上,为防恶魔或灾害侵入,二神手中执刀锤、鞭、锏等兵器,横肩怒目,其像威猛雄伟。

明清至后世的武将门神,各地也不尽相同。河南一带所画门神,多为赵云、马超。河北门神是马超、马岱和薛仁贵、盖苏文。陕西门神则是孙膑、庞涓及黄三太、杨香武。陕西汉中一带武将门神,还有孟良、焦赞。可能是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气,曾经做过强盗,故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好“屈尊”站在牛棚、马圈或猪羊圈的门上,站岗守卫——大概主要是对付那些小偷小摸的。

北京还有一种专镇后门的门神,贴在后门单扇门上,其中有钟馗和魏征。魏征成为后门门神,出自《西游记》。魏征斩了犯罪的泾河老龙王之后,老龙的鬼魂进宫与李世民索命,前门因有秦琼、尉迟恭二门神把守,他便到后宰门闹事,搅得李世民彻夜不宁。于是魏征夜晚手提诛龙宝剑,镇守后门,鬼魅全消。魏征本为文臣,但其门神像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此外,武将门神还有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杨延昭、穆桂英,萧何、韩信以及岳飞等数十种。这些人物皆取材于古典演义小说,一些英雄好汉妇孺皆知,备受民间崇拜,被百姓请来做门神。小说对民众的心理影响是颇为深广的,并替人们造出了众多的神。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也盛行贴挂武士门神画或天神门神画,目的也是为了驱鬼消灾。用意与汉族门神是一样的。至于寺院山门或天王殿外廊庑的哼哈二将神像,也可以看作是寺庙门神,他们是守护寺庙大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用的武将门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逐渐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

与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的捉鬼门神和武将门神不同,文官门神及祈福门神是寄托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愿望的。

文官门神以天官居多。这类门神带纱帽,穿一品绣鹤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白面五绺美髯,一派雍容华贵模样。天官为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首,号“赐福紫微帝君”,故又称“赐福天官”。民间以天官为福神,有时与禄、寿二仙并列,即所谓福禄寿三仙也。天官门神大多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大门上驱鬼镇妖的武士门神,而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中,还有一对白须文官者,据说为宋代梁颢。《遁斋闲览》说,梁颢82岁才中状元,故把粱颢画成了白须皓首的“状元爷爷”模样。其实,这是个误会。历史上的梁颢为北宋太宗时进士。登第时,年方23岁,是个小伙子。辽军攻河北时,他上疏请明赏罚,斩懦将,擢用武勇谋略之士。以后粱颢知开封府,暴病而亡,时年42岁。民间不察,多用《遁斋闲览》说法。旧时极流行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即有“若梁颢,八十二”之句,可见其影响之大。梁颢成了“大器晚成”的典型,以他做门神画,显然有勉励老年人进取之意。文门神画还有取材“五子登科”的。上面画有五个举灯、执戟、手拿桂枝的童子,寓意“五子登科”。这一典故来自五代窦燕山(窦禹钧)教育五子,连登科第的故事。

文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有关。有时二者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配成对。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象征夫妻相爱和睦)。又有刘海、招财童子,皆系小财神,尤为商贾所供奉。这类祈福门神多含寓意。如一天官左手举盘,盘上置一寿山石,石上升起毛笔一支,暗含“寿比(笔)东海”。另一天官,手托红色蝙蝠海水之类,隐喻“福(蝠)如东海”。有意思的是,鬼仙钟馗有时也作为祈福门神出现。他身着红色官衣,头戴纱帽,手执一笏,上有一桃一笔,取其“必(笔)然长寿(桃)”之意。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双关方法。正如《月令广义·十二月令》所说:门神至“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爵、鹿、蝠、喜、马、宝、瓶、鞍八物的含义为:爵樽,借指爵秩、官位;鹿,借指荣禄;蝙蝠,借指景福;喜昔鸟,借指喜庆;马,借指驿马;元宝,谐音“驰报”;瓶、鞍,谐音“平安”。

绘此八物,即取“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八字之义。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者之一。

灶神

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西大街路北,有一座都灶君庙,庙中供奉灶王爷。这座庙宇有数层殿堂,规模不小,是全国最大的灶王庙。

在上古时代,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灵。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

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烧制器皿,防御野兽,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母系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今天,我国人民除夕围炉守岁的习俗,就是残存的原始遗风。

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达生》说:“灶有髻。”司马彪注云:“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像个漂亮的红衣女郎。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36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宅,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人们大概嫌红衣女即不大稳重,便用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并常与灶王公公并肩而坐,共享糖瓜。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也非同小可,都是一些大人物。雛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当对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以后,有关灶神的传说越来越多,出现了不同姓名的一些灶王爷,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是张单。张单,字子郭,他的太太给他生过6个女儿。奇怪的是,张单不过是一低等小神,但他的属下却有一些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等名目,看名称他们都有些来头,属于玉皇大帝的家族。张单大约与张玉皇也有些亲缘关系。

以后,灶神被赋予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职能。《礼记·祭法》中记载了祭灶的礼仪,郑玄对此注道:“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葛洪《抱朴子·微旨篇》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这时,灶神已完全变成一个专门搜集一家一户的阴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者。看来,专爱揭发别人的阴私,出卖朋友,以向主子邀宠,似乎是一些人的“专长”,自古已然。人们对这种卑鄙小人,虽恨得要死,但也怕得要命,从心理上讲是深恶痛绝,但在行动上却从不敢得罪,甚至还得讨好他。人们对灶神的献媚,就是这种可悲心态的反映。

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告诫人们说,灶王“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则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损寿3日。有多厉害!玉帝根据灶神所报该家之善恶,进行奖惩,“过”多的就会被减寿、损寿,所以灶神其实也间接掌握着人们的寿命大权,故灶神又被称为“司命”或“东厨司命”。可话又说回来,灶神既有往上“打小报告”、揭人隐私的不光彩一面,也有监督告诫人们奉公守法、弃恶扬善即劝人为善的积极一面。《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说:

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善恶簿呈殿,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可惜,只是善良老实的人们相信这些,而那些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恶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否则,作恶之人三年后就遭殃,天下不早就太平了!

但不管善人、恶人,总希望灶王上天时替自己说些好话,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这是专门用来对付灶王爷的。用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他就不能说人们的坏话了,如要说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像旁贴上这样一副对联: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灶王爷成为家神以后,主要在各家各户享受香火,社会上的灶王庙倒不多了。

井神

中国的民间信仰,并不受正统教派的局限,万物有灵的观念十分流行,大部分信仰都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人们各取所需,随意为之。于是天界幽冥、江河湖海、土石山岳,乃至门户井灶,无不有神。其中有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家神之类,水井神即其一。

吃水、用水是人们生活的首要问题,除了河水外,大部分城乡人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吃水要靠井水。以北京城为例,清代北京胡同中,一多半有水井,有些胡同中还有两三眼井。水井造福人类,古人自然要感激、祭祀井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