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晴天,我们通常会看到如下景象: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以及一如既往、稍显单调的金灿灿的阳光。但是在日落的时候,白云和蓝天变成粉色,橙色和紫色,而且太阳也呈现出红晕。这种漂亮而又惊人的变化是由气体分子、浮尘颗粒和其他漂浮在空中的少量物质造成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太阳内部产生的光是白光,但是白光之中包含着很多颜色——也就是彩虹的所有颜色。如果你通过棱镜观察白光,你就会看到一道彩虹。棱镜把白光分成各种颜色,就像梳子把头发分成一缕一缕的。白光从一头射入棱镜,然后红、橙、黄、绿、蓝、青、紫各种色彩就会从棱镜的另一头射出来。
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射向地球的大气层时,一部分的光干净利落地透过大气层而到达地面,仍然保持原来的白色。但是由于地球上的空气是由气体分子构成的,比如氮气和氧气,一些光便会在向下照射的过程中遇到这些分子。
日落时,阳光必须要穿过厚厚的空气层。
当阳光通过气体分子(如氧气)进行传播时,会被分解成其本来的色彩。这些颜色从分子中散射出来,向各个方向散开。不同颜色的光线产生的亮度也会有差异,其中蓝光的亮度就要比红光强八倍。
天空中分布着数亿个气体分子,强烈的蓝光从它们之中散射出来,像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于是天空呈现蓝色。(天空不是“纯净的”蓝色,因为别的颜色也到达了我们的眼睛,但是因为它们太暗了,所以我们察觉不到。)
这样太阳光中的蓝色光就少了,而剩下的颜色都是暖色,于是便呈现出了黄色。实际上,太阳看起来就比它实际的颜色要更黄一些。
等到日落时分,更剧烈的变化产生了。空气的底层最厚,充满气体分子和尘埃。所以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较低时,阳光必然要穿过比一天中其他时间更厚的空气层。
这是为什么呢?当太阳在头顶上的时候,它产生的阳光仅仅穿过位于我们之上的空气,而这些空气随着高度的增加会越来越稀薄,所以阳光基本上可以毫发无损地到达我们的视觉范围之内。
但是当太阳接近地平线的时候,它产生的阳光必然穿过靠近地面的更厚的空气层,这个空气层从观察者一直延伸到地平面。在这个空气层中,阳光会遇到更多的空气分子、尘埃和污染物,于是更多的蓝色光从阳光中散射出来。
阳光在到达我们视觉范围之内的时候,它所包含的光线绝大部分是橙色光和红色光。于是我们这时看到的太阳就是火红色的球体,而不是暗淡的黄色球体。
尘埃颗粒使得这些发红的光线散射向我们,云彩也会反射这些红光,所以就呈现出橙色和红色的丰富画面。日落过后,天空还可能呈现出片片紫色,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颜色重叠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地平线附近强烈的红光与天空中更高处的蓝光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片片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