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圣山秘境大追踪
12891900000015

第15章 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2)

祖师殿是一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初建于晋,明末毁败,后来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万本圆重建祖堂,存留下来的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祖师殿原名洞天观和清都观,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名为真武宫,又叫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青城山的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环境十分清幽。殿内存留下来的有后来唐代道士薛昌来到青城山炼丹时所用的丹井,还有唐代道教大学者杜光庭的读书台、云松塔、灵宫殿及客房都是后来修建的。

另外,有名的建福宫也是在晋代修建起来的。

建福宫坐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前山山门的左侧。传说这里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宫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奉敕迁于此处。宫观原名丈人观,后来在南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

建福宫历史悠久,存留下来的建筑仅剩下两院三殿,而前面的两殿是近年来青城山道教协会筹集资金新建的重檐楼殿。

第一殿供奉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及财神,内侧供奉慈航真人。第二殿名为丈人殿,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广成先生杜光庭,也称杜天师。

建福宫后院颇清静,有200棵上百岁的仙人松,枝繁叶茂。后殿内塑有3尊彩像,中间是太上老君,道教尊为教主。左面是东华帝君,即华阳真人王玄甫,是全真道北五祖的第一祖。右面是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刻有张三丰祖师的诗。

建福宫后院大殿檐柱上,悬有长达394字的青城山着名长联,此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旁注】

前蜀是五代时十国之一,定都于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省大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部。

杜光庭字圣宾,号东瀛子。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晚年隐居青城山。一生着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等。古代着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也是他所作。

宁封子又称龙跷真人,为古代仙人。黄帝授他以《龙跷经》,并封他为五岳真人。后宁封子积火自焚,随烟上升,只剩下了骨头,当时的人们将他埋葬于青城山中。

王重阳是我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图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又被称为文圣。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阅读链接】

传说梳妆台是后来的明末庆符王曾屯兵于此,希望重振大明江山。

他带兵出山征战后,每日清晨他的妻子陈妃就于此处梳头,眺望奏凯归来的庆符王。后来不料其夫战死,于是陈妃也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建了梳妆台。

张道陵修真布道的天师洞

在晋代,不仅有很多道观被建立起来,很多教派也相继形成。

天师道经过张道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从晋代开始,天师道在青城山便兴盛了起来。在天师道兴盛的同时,上清道也逐渐形成。

上清道起源于东晋,是由杨羲手书的《上清经》传播后形成的道派。此派以存思为主,不主张金丹术,宣称修行得道,可升入上清天,比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所以自称上清家。

至南北朝期间,天师道逐渐形成了两个道派。南北朝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了北天师道,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融符篆、丹鼎两派,创南天师道。

从此天师道渐渐分成了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青城山所传为南天师道。

青城山的南天师道名人辈出,后来的唐代着名道士薛昌和宋代着名道士勾台符均属南天师道。

至隋朝,距离建福宫约2000米的天师洞建立了起来。

天师洞建在白云溪和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这里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后来在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后来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

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3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3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一尊,高约一米,是后来在唐代雕造,皆为坐像。

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张天师石像。

这个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第三十代后嗣、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在天师洞门前有一棵古银杏树,高50余米,据说此树乃张天师亲手所植,树龄已达2000余年。

【旁注】

杨羲字羲和,东晋时吴人,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着有《上清经》,宋宣和年间被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金丹古代炼丹术名词,是用丹砂与铅、硫黄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金,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认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

蚩尤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

【图注】

丹台碧洞位于青城山天师洞的三清殿内,是清代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同时赐宗派字谱六十字,敕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陈清觉因此成为丹台碧洞宗始祖。

【阅读链接】

老君阁位于青城山第一峰彭祖峰绝顶。它基宽400余平方米,共6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中的老君造像,是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均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次殿有100多平方米,长5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

医国济民的青城山养生文化

另外,在隋唐时期,青城山道家已将药功与养生相结合,出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道教的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我国古籍《尚书》中把寿列为五福之道。道教继承此传统,成为热爱生命、追求长生的宗教。

道家养生学注重调养心神,强调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修炼,提倡精神文明和道德自律。道教的这些养生思想,在青城道教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提倡重精神清净、道乐质朴、道不喜强求尊贵、奉道戒,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致虚极,守静笃、道人不与俗人争和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宁避人,勿为人所避。等思想。

青城山道教的养生主要为医药养生。隋唐时期,青城山道家已将药功与养生相结合。后来在唐代,孙思邈曾来到青城山,着《千金要方》,在书中辟有专卷论养生。

在后来的唐武宗时,青城道士邢先生,精于医术。当时,武宗患心热之疾,众医诊治无效。邢先生来到宫廷,从肘后青囊中取出青丹两粒,绞梨汁进服。武宗的疾病很快就被去除。

青城山道家的药功流传到清代以后,已积累了许多用药独特、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的药方和医术,其范围涉及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等门类,而以骨伤科最为神奇有效。例如对活血祛瘀卓有特效的川芎的培育,便是青城山道家对我国药学的一大贡献。

青城山道医结合的传统,一直流了下来,后来在上清宫还设有济贫医社,以中药及针灸为山民治病,得到冯玉祥将军的称赞,并为匾题字医国济民。

青城山的道教养生主要内容有十大部分。

一是守一,即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

二是存思,即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这种方法在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

三是导引,即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可以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是吐纳。即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五是胎息。即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是服食。即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

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七是外丹。即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

八是内丹。即把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

九是房中。即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

十是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

青城山及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些像静心、守一等都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对人类养生非常有好处。至于那些服用丹丸之类,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

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为我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旁注】

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精神气是指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在道教的内丹术中,就是以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

【图注】

孙思邈(58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即现陕西省耀县人,是着名的医师与道士,是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阅读链接】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吸。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

气功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据说吐纳练习均为入门者修炼,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无息可调。

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意指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许多道士都偏爱此功。

串联历史的青城山道教文化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与天师道结合了。在唐朝末年,着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促使天师道传统遂与上清道结合了。

杜光庭在天台山时是陶弘景的第七传弟子,他对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已能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邓紫阳于江西创建起来。在之前的北宋时期,虚靖天师张继先来青城山修习此派并开创地祗宗。唐宋时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炼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其中,清微派约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清微师派表》把元君即东晋着名女冠魏华存与张陵、庄旭、许逊同为清微派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