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滋润人生温情故事
12889700000021

第21章 那一缕温暖叫永远(1)

不加锁的幸福

那天,我去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看大学同窗晓薇。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把我带到那个晓薇在信中描述得无限美丽的小镇。到了她的学校,她正在上课,而且是连续的4节课。晓薇就让我先到她家去休息一下。

我正疲惫,听明白了她指示的去她家的路,便向她要钥匙。

她莞尔道:“去吧,我家没锁门。”

“没锁门?那你家里有人?”我惊讶道。

“没人啊,你放心地去吧。”上课铃声响了,晓薇赶紧走了。

晓薇怎么搞的?家里没人也不锁门,不怕。我疑惑不解地朝她家走去,沿路上又问了两个热心人,在他们的指点下,我顺利地找到了晓薇的家。

轻轻一推,外边那扇黑色的大铁门“吱呀”一声开了,往里走,内屋的门也没上锁。

无需上锁,难道这儿已达到了“路不拾遗”的文明程度?我心里嘀咕着,打量起晓薇整洁、简朴的小屋,屋里除了两个惹人注目的大书柜,两张硬木书桌外,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14寸的老式电视了。

晓薇上班不锁门,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的清贫?虽说她是我们那届同学中分配到最基层的一个,日子怎么也不该是最苦的了。

晓薇回来时,笑着问我:“光临寒舍有何感受?”

“是有点儿‘寒舍’的味道。晓薇,你丈夫在县委宣传部上班,你文笔那么好,调到县城上班该是没多大问题吧?再说了,总这样两地分居也不是办法啊。”我关切地问道。

“我和爱人倒是都觉得这样挺好的。”晓薇一脸的幸福。

正说着话,左邻右舍听说晓薇来了同学,纷纷送来吃的——鲇鱼、香肠、咸鸭蛋。还有一捆生菜、一碗鸡蛋酱。笑迎那一张张亲切的脸、那一句句暖暖的话,我感受着这里的人们对晓薇的尊敬和关心,感受着人与人之间那浓郁的亲情。我不无羡慕道:“晓薇,你人缘真好,摊上这么好的邻居。”

“这回你该明白我为何不上锁了吧?”晓薇麻利地拾掇着饭菜。

“家里没人,还是锁上门好。”我想起自己在省城的家,那厚厚的防盗门,左一道保险、右一道机关地锁得紧紧的,还经常担忧呢。

“不能锁的,家里常来人。”晓薇轻松地回答道。

“常来人?你不在家时,家里还来人?”我更惊讶了。

“对呀,你看,我家有一口宝井呢。”晓薇指着厨房里的一口压水井自豪道。

“怎么,你们这里还没吃上自来水?”我真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了。

“快了,明年这个时候就能接上了,我家这口井打得深,水好喝,现在邻居们都愿意来我这里打水。你说,我能锁门吗?”

“你可以规定一个打水的时间嘛,要不你的家不成了随来随往的供水站了?”

“对啊,我就是要建一个全天候的供水站啊!”晓薇爽快地说。

“你放心地让邻居来打水,难道不怕有坏人趁机闯进来拿东西?”我不放心道。

“不用怕,我这屋里随时都有熟人来往,前屋后院的老人都会帮着我照看着呢,再说了,即使有小偷进来,你看看,我这儿有啥值得拿的。”晓薇露出一副很开心的神态。

很快,巧手的晓薇便用邻居送来的东西,做出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细细地品味着晓薇对我讲述的一件件浸润着浓浓亲情的小事,我竟生出了无限的羡慕。

整日地劳心劳力的我,坐在晓薇简朴的小屋里,心中拂过缕缕温馨,心情陡然轻松了许多。

回去的路上,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晓薇那甜甜的笑容,她那不上锁的大门,她那引以为自豪的压水井。那些生动的景象,像一股久违的情思,不停地叩击着我那被物欲日夜缠绕的心扉——原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是否拥有豪宅大院,不在于拥有多少财物,哪怕仅有一口蕴藏清澈、甘甜的井,只要有一颗时时敞开的、无需上锁的心灵,即便是清贫的日子,也会散发出至真至醇的芬芳。

那一缕温暖叫永远

那时已是深冬,他和几位工友还留在北方一座城市里焦急地等待着一年的辛苦打工钱。几个人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他们的伙食差到了极点,每天吃的都是低价买的有霉味儿的陈米,菜则是从市场上拣回的发黄的菜叶和菜帮,放一点儿盐煮一煮,一点儿油水也没有。有人实在熬不住了,便带着深深的失望回去了,最后只剩下他和另一个年轻人在苦等着。

一天早上,他照旧去市场上拣菜叶时,碰到几个外省的打工者,从他们无所忌讳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常常到附近居民楼的楼道里偷一些人家储藏的过冬菜。听他们说得那么轻松,就像拿自家的东西一样,他的心立刻被挠拨得痒起来。

回到栖身的阴冷的工棚,他跟那个正愁眉苦脸的同伴一说,同伴的眼睛也亮了起来,难熬的苦日子让两人也不去多想什么后果了,只盼着夜晚早早来临。晚上10点多了,天空飘起了稀稀落落的雪花,他和同伴互相鼓动着朝附近一栋高校教师宿舍楼走去。

很快,他们就在一个单元的五楼的楼梯口,发现了住户储存的白菜、土豆和酸菜等,他们慌乱地装了一方便袋土豆,又拿了一串咸萝卜干,便急忙往楼下跑。毕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情,他紧张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他的同伴更紧张,在快到二楼时竟一脚踏空,顺着楼梯滚了下去,藏在怀里的土豆也散了一地。偏偏这时,又从外面进来几个人,他们慌张地夺路要逃,他手里的咸菜干也掉到了地上。一位妇女正好推门出来,一见他们那心虚的眼神和他手里的咸萝卜干,恍然大悟地大着嗓门喊道:“好啊,这回可抓住你们了,都说这几天这栋楼里闹小偷,放在楼道里的东西丢了不少,原来是你们干的。”

“我们是第一次来这里,以前不是我们偷的!”他争辩着,眼泪都要急出来了,心里直后悔今晚不该来。

听到吵嚷声,又有人从屋里出来,开始七嘴八舌地批评他们不该偷东西,有人还要打电话叫派出所来人把他们带走。这时,五楼的刘教授走过来,仿佛很熟悉似的对他说:“原来是你们俩啊,怎么才走到这儿?我给你们拿的菜呢?”

“刘教授,您认识他们?”那位大嗓门的妇女一脸的惊讶。

“是啊,他们是我乡下的亲戚,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工,我刚才给他们拿了一点儿不值钱的菜。”刘教授微笑着向众人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有人开始不好意思了,有人小声嘀咕:“看他俩那憨厚的样子,也不像是小偷,差点儿错怪人家了。”说着,人们便四下散去了。

“谢谢您,先生。”他感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不用谢我,我知道你们肯定有难处才来这里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无论多么难,都不要做错事。”刘教授把那个“错”字咬得很重。

“我们记住了!”两个人一起大声地回答。

“先把这一百块钱拿去花吧。”刘教授拉住他的手。

“不,不,您没有把我们当小偷看待,还认我们是亲戚,我们就感激不尽了。”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刘教授,让他想起了故乡的祖父。

“拿着吧,小伙子,要不就算是我借给你们的吧,谁让我们是亲戚呢。”刘教授微笑着,不容推辞地将钱硬塞到他的兜里。

“您为什么要这样帮我们呢?”他激动得手颤抖着。

“因为我知道,有时,一点点的善,就能久久地温暖一个人,而一点点的错,也会毁了一个人。你们还这么年轻,今后的人生还长着呢。”刘教授最后一句话特别加重了语气。

“没错,就是那个冬天的夜晚,因为遇到了刘教授,我对那座城市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再抱怨人情冷漠,不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迁怒社会和他人,而更多的是带着爱意生活。”他在向我讲述上面的故事时,眼睛里流露着真切的感动。他告诉我——后来的日子无论多苦多难,他都咬牙挺过来了,再没有产生过一丝的邪念,因为他始终铭记着刘教授那温柔的目光和那慈爱的叮嘱。

听了他的讲述,我的心似乎也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是啊,行走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的馈赠与接纳,尤其来自陌生人的真诚的爱,哪怕仅仅是极微小的一点点,或许仅仅是一抹热情的微笑,或许只是一句贴心的安慰,或许只是举手之劳的帮助,都可能久久地温暖一颗心灵,都可能因此诞生许多美好、温馨的情节。

我相信,冬日里的那件小事,就像头顶煦和的阳光一样,会带给我们久久不散的温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爱的神奇与伟大。

擦肩而过的感动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人流涌动的一家超市门口,一身粗衣的他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书,很认真地教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男孩识字。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铁盒里,散着可怜的几枚角币。

我不禁好奇地走近那对年轻的父子,冲那位正旁若无人地教儿子识字的父亲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时,我才发现他失去了一条腿,那只空荡荡的裤管,似在无言地诉说着他的不幸。

“为什么不把孩子放在家里呢?”我蹲下身来,眼里充满了关切。

“只有这样,我才放心。”年轻父亲很低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那要跟着你多久才是头啊?”我指了指他面前的乞讨的铁盒。

“那可说不准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讲讲我和我的儿子。”他把书交给那个小男孩,从身后拿过来一个马扎递给我,看着我很爽快地坐了上去,他显得十分激动,眼里闪着晶莹,开始讲述他和他的儿子。

在他不平静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他这样的遭遇:那年秋天,他去北京打工,在建筑工地上被一块预制板砸断了腿,包工头只给了他一千块钱的医疗费,便不管不问了。他卖了房子,又借了不少债,也没保住腿。后来,妻子也离他而去了。无奈之中,他行乞来到这座城市。

“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我希望我的儿子将来不再像我,这小子挺聪明的,现在都能认识好几百个字了。”说起儿子,难以掩饰的幸福立刻洋溢在他的脸上,似乎生活中的诸多苦难都无所谓了。

“你是我见到的众多的行乞者中,最不寻常的一个,我很敬佩你!”我由衷地赞叹道。

“敬佩我?”他有些惊诧地望着我。

“是的,我很敬佩你和你的儿子。”我十分认真地说道。

“谢谢,谢谢你能够坐下来,听我把藏了许久的心里话都掏了出来,这也是我第一次跟陌生人讲这么多的话。”他的脸上没有我熟悉的那种抑郁,只有一份命运在握的从容与坦然。

他执意不肯接受我递给他的那张百元钞票,他说:“我的确很需要钱,但我更需要有人能够像你这样坐下来跟我说话。”

我把刚买的杂志塞到了那个小男孩的手里,轻轻拍拍他的头,默默地祝福他明天会更好。

走出了很远很远,回头看时,看到那对年轻的父子仍在朝我挥手,我的眼睛立刻模糊了,心里涌过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

久久芬芳的是爱

那是一对中年夫妻,两个人几乎同时下岗后,便在街头摆了一个小摊儿,经营小吃。起早贪黑的那份辛苦自不必说了,收入也仅仅勉强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但夫妻俩恩恩爱爱,相依相伴着风里来雨里去,硬是将窘迫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许多人赞叹。

一天,我忽然发现生意寥落的小摊儿上,只有丈夫一个人撑着。一问,才知他的妻子生病了。我轻轻地“哦”了一声,坐下来给他那天的生意开了张。

顾客都走了,那位丈夫赶紧擦净手,拿出一卷彩纸,十分认真地折叠起来。他的双手特别灵巧,不大一会儿的功夫,便折出几朵十分漂亮的玫瑰花。然后,他又取来一节竹枝,像雕琢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似的,将那一朵朵叠好的纸玫瑰一丝不苟地粘贴上去。

噢,他是在精心地制作一束纸玫瑰。我恍然想起这一天是“情人节”,他要把这束特别的玫瑰当作节日礼送给谁呢?

“我媳妇就喜欢玫瑰,往年去花店买鲜花,她老嗔怪我浪费,这回要送她一束特别的,就琢磨着叠了这个。”眼里还带着一缕血丝的中年男人微笑着向我解释道。

“好,这一束玫瑰比街上卖的那些种在花圃里的还要美丽、芬芳!”我由衷地赞叹道,禁不住俯下身去嗅了嗅,我似乎真的嗅到了一缕特别的芳香。

完全可以想象到,当细心怜爱的他将这一束漂亮的、意蕴特别的纸玫瑰,交到爱妻的手中时,她的眼里肯定流露着我们无比羡慕的幸福。真的,在生活的风雨中始终执手向前的夫妻,只要他们心灵深处贮满爱的真情,即使没有鲜艳欲滴的玫瑰,也会拥有至真至醇的温馨。

曾经读过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在那个春天的早晨,我的心灵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管岁月如何沧桑,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坎坷,只要有爱,有自然的、清纯的、真挚的、持久的。爱,只要那爱的清泉汩汩地流淌着,我们的日子里就会时时飘逸馥郁的馨香,我们的人生也将浸润在那美好和幸福之中。

那一束开放在生活枝头的纸玫瑰啊,真切地告诉我们——那久久芬芳的,正是我们心头永不凋谢的爱。

爱的对面也是爱

夏日的午后,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

整整一个上午没揽到一份活的她,擦着脸上似乎总也擦不完的汗水,倚着那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人力车,焦急地寻觅着今天的第一个顾客。

忽然,她发现不远处街道边躺着一个人,赶紧蹬车过去。原来昏倒在街头的,是一位中暑的老人,看样子得有七十多岁了。

不少行人从跟前走过,叹息或同情地议论几句,诸如“也不知是谁家的老人,可能是血压高或心脏病,这么热的天,做儿女的应该陪在身边才对呀。”等等,但很快大家又都纷纷地离开了,因为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沾上麻烦。

她把车子蹬到老人跟前,冲着围观者喊了一声:“快送医院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