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突破自我缺陷
12885200000035

第35章 怎样突破强迫型性格缺陷(2)

真正生活的实质在于独立。因此,幸福的婚姻关系是最低程度的融合加上最高程度的自治与独立。或许你非常害怕冲出依赖关系,但如果问问你在精神上依赖的那些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独立了,别人就会尊重你,特别是那些拼命要支配你的人会更敬佩你。相反,老是依赖别人,就会遭人厌恶。

不论是在哪一种环境中,人们都有一种基本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只要我们心中具备哪怕只是一种最微弱的独立的愿望,它也会像天堂里的一颗种子,经过我们的耐心养育和培植,它就会茁壮成长,直至开花结果。被自己主宰的人是强者,被别人主宰的人只会成为奴隶。

4.克制强迫欲望、均衡身心需求

每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肉体和心灵方面的欲望,虽然人们常说心灵的欲望最重要,但其他欲望也不容忽视。因为自寻真实自我的基石,就是正视所有的愿望。

无法实现内在成就时,精神的欲望就得不到满足;缺乏外在成就时,物质的欲望就有所欠缺;心愿无法满足时,就会勾起心灵的欲望;萎靡不振时,无疑是违背了保持身体健康的欲望。

欲望是天理人情。明朝吕坤对欲望有段精辟的阐述:“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意思是说,防止欲望好像是在挽拉那行驶在逆水中的舟船,稍一放松便会往下流去;尽力做善事好像是在攀缘那没有枝杈的树木,刚一歇脚便会往下坠落。所以君子的心灵无时无刻不感到敬畏。

世人都是凡人,凡人就都有欲望。欲望不仅没错,而且功不可没。欲望经地正确地引导、规范、升华之后就是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实在的追求、成功的彼岸。人类如果离开欲望,尤其是离开规范、升华之后的欲望,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各种成果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人无论是处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都应该有欲望,但这种欲望不是无止境的贪欲,不是对自己眼下处境的高度不平衡,因为大多数人面对不平衡就要跌倒,就要出毛病。这时往往会私欲熏心,失去理智,就会走向犯罪道路,甚至丧失生命。其根源是在对欲望的理解和追求上出了偏差,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远离了法律法规的束缚。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特别是那些大大小小掌握着一定权力的人,如果忽略了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放松对私欲的节制,就会有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危险。

所以,唯有正视所有欲望,保持它们的均衡,人生才会纳入正常的轨道,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正视欲望并不表示一定要采取具体的行动,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正视所有欲望之际,它们自然会达到均衡。当一种欲望在各方面都能获得平衡时,这就是真心的渴求。

一些人之所以常不自觉地忽略真心渴求,就是因为心中的各种欲望有时会产生冲突。例如:理智告诉自己要坚强,但在感情上,自己却需要快乐与关爱。看不到大局时,理智告诉自己金钱最重要,快乐与成就感都是其次;但在感情方面,自己的灵魂却渴望快乐与关怀。如此一来,两方面的欲望就产生了冲突。

事实上,物质与精神不见得互相冲突。物质成就与精神成就同样重要,心灵欲望不见得比肉体欲望崇高。人类的欲望是复杂多变的,但所有的欲望都同等重要。人们要学会正视欲望。正视欲望就要求人们懂得放弃割舍,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

然而,在欲望的放弃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人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人们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然而人们在心情不好时,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因而无法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这就是不懂得割舍的道理。

正视欲望还意味着,有些时候,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适可而止。

下面这段话很有寓意:

一位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臣民们说:“上帝给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体味生活。”

生活确实就是一杯水,清澈透明,五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或者加糖,只要你喜欢。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

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品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当中,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地往里面加着各种各样的佐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等,所以都感觉到活得非常“累”。然而,只要你适度地、有选择地放入调料,你的生活便会过得有滋有味。

5.过度注意往往导致最后的失败

1990年1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各大报刊在显着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总部设于加拿大的坎普公司宣布在美国的子公司破产。该公司的领导人罗伯特·坎普是加拿大的10大富翁之一,号称加拿大的房地产大王。在美国和加拿大,人们都记得,在1986和1988年,他曾先后兼并了美国联合百货公司和联邦百货公司,他的美国分公司遂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集团。以出售高档商品而着称的布卢代尔百货公司就是该集团的一个企业。坎普的个人财产超过20亿美元,可与美国的洛克菲勒相提并论。如此巨大的企业突然宣布破产,个中自有一番缘由。

坎普公司在加拿大从事房地产业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创办人就是现在的公司领导人罗伯特·坎普。坎普现年66岁,他出身贫寒,从未受过高等教育,年幼时曾在多伦多街头当过报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木匠、泥瓦匠和修水管的工人。当他的积蓄达到3500加元时,忽然灵机一动,决定设立一家翻修旧屋和代人建造住屋的小公司。由于这家小公司讲究信誉,价格合理,业务迅速扩大。结果,坎普在26岁时就已声誉鹊起,在东部的多伦多和豪利尔两个城市成为颇有地位的房地产开发商。到70年代中期,坎普已拥有数幢新的高层建筑物,并将业务扩展到加拿大的中部和西部。进入80年代以后,坎普凭借着与加拿大前总理的亲密关系,向各大银行借了巨款,并投资于纽约曼哈顿的黄金地段。从此以后,他便扶摇直上,成为加拿大最着名的地产大王。

事业的兴旺发达使坎普冲昏了头脑,经营事业开始好高骛远,不自量力。1986年春,他在别人的怂恿下,草率决定集资30多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百货公司。1988年,他又与梅西百货公司经过激烈较量,以6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美国联邦百货公司,遂成为美国名符其实的百货公司大王。然而,盛名难负。在坎普做出上述两项兼并决策之时,已给自己埋下失败的种子。因为,上述两家美国百货公司的股票上价格不过每股25美元,而坎普收购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将每股价格抬到38美元,这样支出大大增加。由于坎普财力不足,只能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收购,收购后不久,许多借款到期。为了还款,坎普只好一方面借新款还旧款,另一方面则用出售本公司股票和产业的方法筹资应急。这种饮鸩止渴之举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他的欠债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到了1989年底,为了归还到期债务,坎普想把兼并的两个美国百货集团之一卖给日本百货公司财团,但日本财团拼命杀价,结果双方不欢而散。最后,坎普实在走投无路,只好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并要求受到联邦破产法第十一条的保护,使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在重整期间不致因停业或因欠债不还而成为被告。据统计,坎普的欠债总额达100亿美元之巨,即使出售公司及个人的全部财产,仍将亏欠10亿美元。坎普辛苦经营40余年取得的成果,只因一着不慎,全部化为泡影。

坎普从事业的巅峰下跌得如此之快,除了由于在收购时抬价过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他对所收购的百货业一窍不通,也不懂任用合格的人才,经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又无人相助,焉有不败之理。

6.洁手清心、净化心灵

传说耶稣被判死刑的时候,审判官比拉多本来不同意,但迫于形势,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在法庭上叫人打来一盆清水,当众洗手,声明他对耶稣的定罪不负责任。比拉多试图以此寓意他的手上并没有沾染耶稣的血,以说明他的心是清白的。可是,在犹太人的传说里,比拉多一直站在地狱门口,把手放在水盆里,永远洗不干净,因为盆里面盛的是血水。看来,在这场非正义的血腥事件面前,比拉多无论怎样洗手,也抹不掉他心上的阴霾。“洗手不如洗心”,比拉多心里不洁净,洗手也无用。可见,清心才能洁手,手洁才能心清。

要洁手清心,就要修身立德,不为歪风所袭。首先,要做到为人最起码的一点,即不是己物莫要求。身处净土一般可以六根清净,而在灯红酒绿、金钱美女、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前,能够守好心域之门,则是一桩不易之事。要守好心域之门必须正心、正德、正气,必须有意志、义气、毅力。出淤泥而不染,靠的是莲花洁净的本性;富贵不能淫,靠的是人们高洁的素质。

要洁手清心,就要理智冷静,不为私欲所动。人生在世,都有七情六欲,但如果私欲横流,内心深处浊气弥漫,结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古代哲人荀子在他的《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寡。”他的意思是说,追求个人欲望要有度,如贪得无厌,不但会妨碍他人,形成争乱,个人追求也会破灭于争乱之中。一个人如果为物所惑,为利所迷,为名所驱,便会陷入私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某官廉洁而仁德好客,拜会他的人络绎不绝。有人问他有多少朋友,他稍思片刻才答道,等我不当官了才数得清。这是一种冷静,不为烈火烹油的现状炙烤得忘乎所以。然而上述的冷峻与冷静,同样出自于清心。清心则刚正,刚正则手洁;否则,心不清则意乱,意乱则神迷,意乱神迷则会心邪手黑,乃至走入歧途,坠入深渊,断送自己的锦绣前程。

一个人活在天地间,应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个洁手清心的人,一个不坑害他人、不损人利己的人,一个舍己为群、乐于奉献的人,一个天下为公的人。要洁手清心,就要洁身自好。为人要重洁,这是先人之告诫。常言道:“头脑不洁致人以盲,衣饰不洁致人以狂,身体不洁致人疖疮,故人对不洁应加提防。”如何提防不洁?一是警惕不洁之物的侵袭,二是经常自查不洁之疾,三是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洗濯。此三内洗心,洗完澡后“身心舒畅”。也就是说,他洗澡时外去身上污垢,内去内心的渣滓,所以他每次洗完澡身心都很舒畅。

一个人要学会净化心灵,首先必须相信正义是至高无上的,诚实具有永恒的力量。他必须一直秉持着神圣的美德,努力不懈并且决不退缩地去完成它。这份信念就像一盏油灯,必须保持燃烧,并仔细修剪灯芯,因为只有火焰才能让黑暗得到光明。当火焰越来越强烈,燃起的光线就越来越稳定,信心和精力也会同时增加。最后,知识之光开始取代信心之灯,黑暗也开始在灿烂光辉中消失。神圣的生活原则将会映入他的心灵,当他一接近,登峰造极的美感就会令他大开眼界,让他的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所以,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自己内心的某些力量,他便会对在那些力量领域中运作的一切技巧有所认知。在看尽自己内心的因果循环,心中有了领悟后,他将明白这些力量足以改善全人类。

这是一种心灵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清洗心灵的过程,它将一切多余的除去,只留下性格中最纯真的真金。经过这样的简化,表面看来深不可测、错综复杂的世界也呈现出越来越简单的面貌,直到全部变成几项永恒的原则,然后最终合而为一,成为一个纯洁、高尚、无私的人。

7.顺其自然、切勿苛求

有位老禅师身边聚集了一帮弟子。有一天,禅师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只好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可是,唯独有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他:“你为什么不感到遗憾呢?”

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老禅师责问他:“出家之人怎么能乱摘无本之果呢。”

小和尚机智地回答:“师命有所不从,都是因为尘缘不清造化弄人,我获得无本之果,使之皈依禅门净地,不被俗世所玷污。虽然是无本之果,但这是得天意而顺其自然啊。”

老禅师听了之后,感到十分高兴。后来,那位摘苹果的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