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相对于古希腊的政治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载道和行道活动,这就使得古代中国的政治相对于个人而言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边界,政治活动甚至可以抵达个人的内心世界。政治活动本身也没有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评价标准,君臣之义与家族之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在一种道德化的标准之下来衡量的。在道德化的标准之下,要求政治活动所体现的也主要是一种神授的自然秩序,因而也就缺乏人为的制度设计来规范权力的运作。尽管有些朝代奉行严刑峻法,对官员的贪污和考勤等制定了严密的纪律,但是对如何处理政治问题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根本性外在规范,现实政治运作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内在的道德规范。外在规范的缺乏其实是给当政者的政治活动留下了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施政的范围也缺乏明晰的边界。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也就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当英文中的politics一词经日本人的转述而传入中国之时,人们发现汉语之中并没有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存在。孙中山先生认为,应该用“政治”一词来对译,并且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①他的这一解释在近代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说法。他本人及以他为代表的近代早期革命党人终其一生所进行的工作,我们也可以说就是为了要在中国实现“管理众人之事”的政治,即在中国建立起现代共和制政体。孙中山先生对政治的这一界定及其所从事的活动,一方面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活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现代西方国家把政治功能视为实现大众利益的观点。
但是他的这一观点和他所从事的活动不久即为另外的观点和活动所替代,一方面,在孙中山本人去世之后,他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本身开始从实现共和制度的理念蜕变为独裁和专制活动。而伴随着国民党的没落而兴起的中国共产党接受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观,即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和列宁的“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无产阶级的关系”、“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等观点。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通过武装革命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把马克思揭示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政治是各阶级间的斗争的说法,片面贯彻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处理人民内部关系时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一度造成了政治的畸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在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思想,扭转了把政治单纯看做是阶级斗争的观念,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上来,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成了对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把握与战略选择。
3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
由于政治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除了在历史变迁中会发生内涵变化外,当代学者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于当代政治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由于政治生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政治问题的学者已经不仅仅限于政治学家,在当代社会科学的横断面下,不同的学科所理解的政治内涵也并不完全一致。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者乃至于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论者和依附论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是一种交换关系。例如在公共选择理论家布坎南看来,个人在市场中的活动和在国家中的活动都是一种交换关系,市场和国家都是手段,都是通过提供某种直接有益于交易的另一方的产品或服务而促进自己的利益①。道格拉斯·诺斯也认为,国家的职能一是界定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能够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的产出最大,从而增加税收。但是国家的第一个目的和第二个目的又有着内在矛盾,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与降低交易费用间存在着持久的张力。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才是经济增长与停滞的根源②。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视角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看做是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社会的功能之一,但是与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相比,政治的功能就已经不再仅仅是针对经济领域,而是指向了整个社会。例如在斯宾塞看来,社会组织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生产)、分配与循环(商业、交通、银行)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政治的功能就是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充当调节功能,使社会有机体能够协调运转。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为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有的法学家则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例如在纯粹法学派代表人物凯尔森看来,“国家只是作为一个法律现象,作为一个法人即一个社团来加以考虑”、“国家是由国内法律所创造的共同体”、“国家问题因而就是国内法律秩序问题”③。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功能性和工具性的活动,而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例如在文化人类学者格尔兹看来:“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就是他们所编织的这张网,“一个国家的政治反映着它的文化格式”。“文化具有表演性质”,是一个习惯、技术、知识和才能的综合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就是一个剧场,政治就是这个剧场中的表演活动。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作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内部也同样有着一个流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在美国,政治科学诞生之初,由于深受欧洲大陆的制度研究传统和德国国家法研究的影响,政治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被定位成是国家的制度问题。当时的政治科学家们深信,制度是支配和影响人类行为的基本因素,只要他们能够描述清楚一个国家中决定权力分配的制度或规则,就获得了关于政治机构如何运转的准确理解,就弄清了政治运作的总体规律。所以,当时所理解的政治就主要是以宪法、法律和正式机构为代表的政治制度。
行为主义被提出以来,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运动力图去除政治研究中的价值因素,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了个体的政治行为。权力成了理解政治内涵的一个核心要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是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一样来对待,成了政治活动中的通货。例如在早期行为主义者拉斯韦尔那里,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围绕着权力的获得和保持而展开的活动,“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②。罗伯特·达尔也把政治体系定义为,“是任何重大程度上涉及控制、影响力、权力或权威的人类关系的持续模式”③。权力概念在政治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一方面表明了政治科学家寻求研究科学化了的政治,同时也说明政治生活本身已丧失独立性而进一步泛化并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兴起以来,正试图扭转行为主义的这一倾向,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重新定位为对各种政治制度的研究。
结合政治内涵本身的演变及当代政治科学研究对政治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当代政治的内涵。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空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1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随着政治内涵本身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政治内涵产生不同看法,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见解。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政治学即国家学。国家学派的人认为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活动,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如美国政治科学的创始人柏吉斯就认为,“政治即国家,政治活动即国家活动”。在中国的政治学教科书中,也有人提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又不仅仅限于国家问题。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前文已述,这一学派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权力现象才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权力现象的科学,即权力的形成与分配。除了前面提到的拉斯韦尔和达尔之外,有着广泛影响的是伊斯顿的提法:“政治学是研究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问。”①当代中国的政治学者总的来说都接受了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说法,如“政治学就是研究以社会公共权力为核心的人类基本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资源的强制性分配及由此达成的相互关系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学者尽管对于什么是政治的问题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但是却大多不约而同地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瞄定在政治权力上。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派观点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有人认为,政治科学是研究人类在政治生活上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还有人提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这一提法是接受了孙中山关于政治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说法,从而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公共事务管理。如高一涵认为:“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之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应用的政策。”
(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政治学所作的定义是:“政治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力图系统地描述、分析和解释政府机构和公共政治生活的运作,加之所有那些有助于确定合法权威所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根本方案或决策的社会活动和互动关系,以及那些展示有关这些机构、决策和根本论点的价值观、人性观和各种描述性理论。”
《政治学分析词典》对政治学所做的定义是:“政治科学是关于政府和政治系统的研究,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而公共政策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或有约束力的决定。”
(6)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现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邓初民就认为:“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从混沌的政治现象中抽出因果关系法则的目的之学,便是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政治学”条目下的解释也是“一般而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门学问”。
结合我们对政治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内容结构
对政治的不同看法和对政治学的不同看法,使得学者们在对待政治学的内容分类上也有不同的观点。下面仅列举在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分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