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99

第99章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译文”

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注释”

随:随即、立即。札记:笔记,读书时记录的重点或心得。就人问:找人问,向人请教。就,靠近。求:找寻、设法得到。确义:真正的意义。

拓展故事

爱做笔记的文人墨客

元代有个文学家,名叫陶宗仪。据说他常在农田里干活,干累了,就靠在树边休息,只要想起、听到、看到什么好诗句、好材料,就立即摘下身边树上比较阔大的树叶,记在上面,回家就放进一个罐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竟积下了十几罐树叶。后来他把树叶倒出来,作了仔细的修改和整理,抄录成30卷,这就是“积叶成章”的《南村辍耕录》。

在俄国作家中,果戈理是最有名气的“笔记迷”。他有一本名为“万宝全书”的大笔记本,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什么天文地理、民情风俗、贫民生活、趣闻轶事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据说,有一次果戈理请朋友到餐馆里吃饭,发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菜单。他迫不及待地掏出笔记本抄了起来,后来在创作一部小说时,果戈理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份有意思的菜单,使情节充满情趣。

贾逵读书

贾逵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从小就聪颖过人。他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又要为别人缝补浆洗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没有时间照料他。幸运的是,贾逵有一个贤惠的姐姐,经常给他讲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那时贾逵才四岁,他总是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听姐姐讲故事,听完一个故事,又缠着姐姐再讲一个。可是,姐姐哪有那么多的故事给他讲呢?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忽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上次没给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学堂旁边,听老先生讲故事。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抱着他,站在篱笆墙外听。以后,每到上课时间,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篱笆墙外,悄悄地听老先生讲课。慢慢地,贾逵长大了,姐姐抱不动他了,他就拿着板凳站在上面听,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夏天,烈日炎炎,他顶着酷暑听讲,热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纷飞,他冒着严寒学习,冻得手脚麻木。姐姐心疼他,几次要拉他回家休息一下,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坚持把课听完才肯罢休。

就这样,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听课学习,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加上他平时刻苦阅读,广泛涉猎许多名篇名著,比如《左传》、《四书》、《五经》等,已经达到了能够熟练背诵的程度。但贾逵家里太穷,买不起纸和笔。读书时,每当遇到好的文章和不懂的文句,贾逵从不一扫而过,而是借来笔墨将这些内容记在门扇、屏风和自己制作的竹简、木片上,然后找机会向人请教。就这样,一边读,一边记,前人写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了。随着不断地学习,他的学识越来越渊博,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当世奇才,无人能同他相比。

“评析”

“就人问,求确义”,古人告诉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学问一定要以通达明了为主。这个通达明了要自己有所领悟,才算是真正明了。但有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结果以讹传讹,误导了别人。我们向别人请教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名副其实的智者,这样对自己才会有真正的帮助。

当我们有疑惑,自己先去思索,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不耻下问,很虚心地求教于别人。如果是同学当中,先请教学习比较优秀的,我们请他帮忙。这样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你不能通达,你累积的问题会愈来愈多,前面不懂,后面连带的这些内容你都没有办法通达。以至于你对这门功课失去信心。所以,只要心里有疑惑的地方就要把它记下来。我们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并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了问题,随时随地请教别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所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求甚解,含糊了事,这个人将一事无成。

“思考”

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有了疑问,我们学生应该怎么办?是不是置之不理呢?向别人请教,你认为可耻吗?

名言欣赏

1.钻研然后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2.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老舍

3.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