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92

第92章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译文”

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质会一天天提高,过错会一天天减少。

“注释”

亲:接近。仁:指德性宽厚高尚的人。无限好:好处非常多。德:品德。日进:一天天进步。过:过错。日少:一天天减少。

拓展故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从小丧父,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希望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小时候的孟轲天性顽皮,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出去胡闹。孟母担心儿子不好好读书,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然而,新居附近虽然没有顽皮的小孩,邻居却是个铁匠铺,整天敲敲打打。没过多久,孟子也开始像模像样地学着铁匠的打铁动作,玩得可起劲了!孟母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学生。很快,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这才放心了,于是定居下来,并把孟轲送去上学。由于孟轲天资聪颖,长进很快,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了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评析”

“亲仁”是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生境界、有情操的人,这是讲择师。一个人的理想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习惯与生活方式。好习惯助人成功,坏习惯导致失败。“亲仁”与“不亲仁”所谈到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与习惯对人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柯老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既是一位真正的“人师”,又是一位真正的“仁师”。我们看到学生对老师的真情,在此我们又看到柯老师对学生的情义,这种师生真情真意的花朵争相开放,让我们闻到了浓郁的芳香,祝愿这种芳香永不消淡,永远散发到教育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只有这样,我们一生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乃至敬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假如每天身旁都是狐群狗党,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的提携。1995年,有人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几乎在148名杰出青年的调研同时,他们还有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绝不是偶然的,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做出错误的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所以“亲仁”非常重要。

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的道德学问一天天地进步,过失就会逐渐地减少,我们的内在品质会不断地提升,每天都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在生命中,可以不间断地陪伴我们走完人生的仁者就是圣贤经典,它是最真实、最永恒的仁者!“德日进,过日少”,所以我们的过失,我们种种的缺点毛病,会因为老师的教诲改正过来,我们的气质也会跟随老师的学习而潜移默化,也会愈来愈好。

“思考”

我们“亲仁”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向老师学习,不断向经典学习。我们学习国学,一定要相信经典,国学经典流传至今,是经历无数考验的。尊重经典、尊重老师是亲仁的不二法则。

名言欣赏

1.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3.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