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31

第31章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

路上遇见尊长,不论骑马或乘车,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要目送长者离开得远一点了,大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注释”

骑: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这里指坐在马上。因为古人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马和车。乘:骑、坐在车上。犹:仍然。待:等,等候。余:多出来的。这里指比百步还要多。

拓展故事

下马石

“骑下马,乘下车”,这不禁让笔者想起评书中经常提到的“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个礼遇一般出现在古代帝王的皇宫、国子监或孔庙或帝王庙宇的门前,也可能是坐落在皇宫、国子监或孔庙所在的街道两侧,古朴的巨大石碑牌坊,庄严的深色镌刻,无不透着严肃和尊重。史料记载,为宋王朝鞠躬尽瘁、舍生取义、贡献了多位家庭成员的天波杨府也获此殊荣。无论如何,我们从这个碑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于皇权的膜拜,对于文化的崇敬和对于英雄的尊重。

这里找到黄帝陵前的下马石碑的记载,以示对中华先祖的尊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

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大历年间(公元770年前后)在城北桥山西麓建黄帝庙。元代、明代、清代数次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直到今天,每年清明节仍有祭祀活动。

沿着神道拾阶而上,两侧古柏参天,形态各异,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垂立的下马石悄然静立,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恭敬肃然与古人是一致的;乘车上山者,也不可直达陵园,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对于古代黄帝,我们应该尊重,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也应怀有尊敬之心。

汉朝文帝时期,就规定要给上了年纪的长者一定的生活费,官府要定期给他们送去肉、粮等,在宋朝时,就有规定“六十不打,七十不骂”,这都是敬老尊贤的一种表现。

“评析”

古代是很讲究礼仪的,特别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在路上遇到尊长,无论你在干什么,都要过来和长辈打声招呼,以示礼貌。这一节中告诉我们,如果你是骑着马走在街上,要从马上下来,恭恭敬敬地走到长辈前行礼问好。如果你是坐在车上,也要从车上下来,过来和长辈打了招呼,而且要等到长辈走过去很远了,才能再上车。走多远呢,一般大约是一百步,你才能离开。

其实这一节,无外乎也是要求晚辈对长辈要处处体现尊敬,即使是在路上遇到也要有这样的一种礼仪。即使是长辈已经走过去了,也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以免失礼。

可是现代社会,如果你在大马路上,正开着车,看到尊长在前面小路上走,你再停下车,跑过去和长辈打个招呼,后面一长串的车都拥堵在那里,这种情况显然不合时宜,所以我们要看情况而定,不能把经典用死了,做出不好的行为还以为自己是表率而不自知。

另外,“骑下马,乘下车”也让现代人思考社会进步和文明标志的问题。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是科技的进步?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文化的尊重程度才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之一。从元明清开始就有的国子监,是那个时代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它的存在为那个时代培养了大量的青年人才。在国子监门前设立上马碑、下马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古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对待学问的崇敬,这无疑就是要给世人一个标尺,那就是学习和发展,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所以,古人是很重视学习的,也是很尊重道德学问的。古人对文化的赞同和对有学问的人的尊重,值得今人学习。

其实,无论是昔日的国子监,还是今天的大学,都承载了为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之理念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

在这样的场所中,也应该祥和安静,而不是车马喧嚣,锣鼓震天。然而今天校园里到处都是疾驰而过的汽车,随处可听汽车喇叭的轰鸣。是的,今天的校园已经沾染了太多俗世的庸碌,莘莘学子怎能出淤泥而不染?大学要想还原原有的纯净,不妨也学学古代的“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任你再高级别的官员,到这里也应心怀尊敬,小心谨慎地走过,这也是对文化表达敬意的一种恰当方式。真如这样,也许“我爹是某某”等人就不会这么嚣张。真如这样,建立在道德底限之上的权利就会有所约束,真如这样,我们的大学校园又会多几个伟才、奇才、德才兼备之人,也未可知。

所以古人的礼节,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维护了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思考”

中华民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自古以来,尊老,敬老,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这一节内容和上一节内容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尊老敬老的脉脉温情。现代社会和尊长相处不失礼,又让尊长感到有温度,也是年轻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路上看到尊长,和尊长打声招呼,尽管没有了拱手作揖,也总是让人倍感安慰。要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向尊长问候问候,聊聊工作和学习,向长辈讨教一二,能够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现代社会物质相对从前已经更加丰富,老人对物质的追求相对不高,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浓浓的以人为本的情谊,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过犹待,百步余”的礼节。这种礼节并不过时,因为让与你相遇的尊长感到温馨,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

现代社会年轻人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少不了长辈的提携引领。在茶余饭后、散步途中、锻炼健身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尊长。无论在哪里,看到比自己年长的人,有礼貌地打声招呼,问声您好。闲来无事,聊聊家常,讨教学问。坚持这样做,时间久了,在对方的心目中,对你可能就多了一份了解,对方也会感到你的一份诚意,你可能就多交了一个朋友。如果能够左右逢源,我们的人生跑道上就会有很多助力,让我们的人生走得更加顺利和从容,何乐而不为呢?

名言欣赏

1.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离娄上》

3.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