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002

第2章 弟子规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知识要点

1.了解《弟子规》原文总的纲要。

2.理解《弟子规》原文纲要的目标。

3.基本掌握《弟子规》全文写作思路。

能力要点

学习《弟子规·总叙》,了解《弟子规》的编撰依据,并充分理解《弟子规》主修的六门德育课程和一门教育课程,明了人生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进而明白人生次第。

课堂训练

1.教给古代孩子启蒙养正,树立规矩的书是()。

A、《三字经》

B、《弟子规》

C、《诗经》

D、《论语》

2.《弟子规》取材于()。

A、《论语》

B、《大学》

C、《诗经》

D、《孟子》

3.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待人接物,举止言谈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无所谓

4.关于一个人的德行,你认为应具备哪些品德?()

A、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B、朋友互助,心胸宽广

C、言谈得体,举止得当

D、尊重他人,推己及人

E、诚实守信,童叟无欺

F、严谨做事,踏实做人

通过学前小测试可以看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修养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品德,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也能为自己在人际交往及工作中赢得一席之地。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原文,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撰而成。这本书主要用以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并告诫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行为举止要谨慎,言语谈吐要讲诚信。要以博爱平等的心态与社会大众相处,并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多向他们学习和交流,以提升自己的德行。以上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这些都能做得很好,有多余的精力了,就可以好好学习六艺等有益的学问了。

“注释”

弟子:学生。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要求进步的人,要求发展的人,不断学习成长的人都是学生。规:规范,规则,准则,法则。弟子规:就是一个要求进步,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应该具备的规范。圣人:老师,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至圣先师孔子。训:训诫,教诲。首:最先,最早,第一之意。弟,通“悌”读tì,友爱敬重尊长的意思。谨:慎重,小心,郑重,恭敬之意。信:诚实,不欺骗。亲:亲近。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这里指有节操有志向的高义君子。

拓展故事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里。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教育,孔子创办的私学在当时非常著名,很多人不远万里拜到孔门学习,相传他教过弟子达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开私学之先河,并推行平民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从此,学习不再是贵族和官府的专利,学术文化知识下移,穷人的孩子也可以读书成就志向。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14年,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在世时就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楷模。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及学说对中国2000年来的历史发展和华夏民族的气质、性格、行为习惯、修养和风度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日行一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来到美国不久,正赶上金融风暴,他们所带来的钱都成了废纸。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从十五岁开始,他不得不跟随父亲一起出外打工。父亲常常告诫他:“只要有人答应教你英语,并给一顿饭吃,你就留在那儿给人家干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小饭馆里做服务生。由于他勤快、好学,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和信任。老板甚至把他带到家里,让他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这大大增进了这个孩子的英文水平。

一天,老板告诉他,给餐馆供货的食品公司要招收营销人员,假若乐意的话,他愿意帮助引荐。于是,他获得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

临去上班的时候,父亲又告诉他:“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着。”

也许就是因为那四个字吧!当他开始工作后,他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当他开着货车把食品送到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他会帮着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会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会尽自己所能为他的客户做一些事。尽管这些事非常小,但他却乐呵呵地干了四年。

第五年,他接到总部的一份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理由据说是这样的:该职员在过去的四年中,个人的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百分之四十,应予重用。

他到任后,很快打开了拉丁美洲的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1999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

他就是被美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的卡罗斯·古铁雷斯。美国总统布什在竞选连任成功后宣布,提名让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卡罗斯·古铁雷斯就是“美国梦”的代名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古铁雷斯成功背后的故事。卡罗斯·古铁雷斯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一位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取决于某一次大的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善举。这正是对他自己命运的真实评价。他“日行一善”的经历也给试图改变命运的当代人予以启示。

“评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礼记·学记》。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人要知书懂礼明道,就要学习,不断完善,增长智慧,提升素养。因此古代帝王建国,头等大事就是以礼乐教化天下。在《弟子规·总叙》中更是开篇就提出礼化天下的教学次弟,也是本文总的纲要。

每个人的生活都始于家庭,归于家庭。所以人的五伦关系第一,特别是孝悌之伦,所以“首孝弟”;人的品质和做事态度第二,所以“次谨信”;人的胸怀修养第三,所以“泛爱众”;人的境界第四,所以要“亲仁”;古人认为只有把人做得圆满了,发挥才能才有意义,所以最后才提出“余力学文”。这富有浓郁人情味道的教学次第,在今天仍具有常读常新的现实意义。

“思考”

《弟子规》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六门课指的是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门辅修课是学问、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孔子所倡导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德行和学问与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学问及品德的要求正好相反,究竟是学问重要还是德行更重要呢?

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循序渐进,认为修养身心,完善自我,提高个人品德,是做人做事的前提和核心。因此很多儒家经典都将道德修养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人生确实要有一个次第的问题需要从小就解决,我们大家认为高智商、低情商好,还是高情商、低智商好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高学历高技术过硬品德不好好呢,还是虽然不懂很多知识和技术但品德高尚,有好的修养好呢?

学好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父母的眼中,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实实在在能陪着二老颐养天年孝顺体贴的孩子。家庭如此,社会亦如此。社会上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滋味:“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说明有德有才是真正贤达的人,这样的人得到重用可以造福一方,为社会大众或所在公司做出应有的贡献;有德无才是仁德宽厚,可能还是有爱心的人,这样的人可以使用,因为才能和知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获得的。有才无德是说这样的人在某些技术和能力方面有过人之处,但是品德却不是很好,可能钻营投机,也可能假公济私,这样的人,一旦任用可能造成不可预见的影响和后果,所以要量才而用,并要以责权利相制约,要用得恰到好处,也会做出一定成绩,当然如果结果不可预知,还是尽量不用。对于那些无德无才之人,想必大家不言自明,既无才干,还懒散拖沓,不守信用,既无爱心又无原则,这样的人坚决不能被重用。从这里我们看到,社会存在着正义和公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用以衡量社会、单位、朋友圈、家庭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受欢迎的。无论古代、现代还是当代,孝顺父母的人、尊敬师长的人、友爱兄弟姐妹的人、秉公办事认真老实的人、交往守信的人、有爱心的人,都是被人们认可的。

名言欣赏

1.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李开复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3.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爱人类的基座,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身书卷气,满头博士衔。—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