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880900000103

第103章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译文”

即使有急事,也要把书籍捆扎整齐后再离开,如果书籍有残破毁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也是对经典的尊重,对文化的膜拜。)

“注释”

急:迫切,要紧。卷:指书籍的册本或篇章。束:捆扎。缺:残破。坏:毁损。补:修补。

拓展故事

司马光教子爱护书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攽当协修,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但《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司马光十分爱护书籍。在他独乐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傍晚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还告诉儿子儒家弟子要比佛教徒和道教徒更加尊敬爱护书籍。

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司马光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他的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就因为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易经》。《易经》是一本很难懂的书,孔子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反复学习,一直到学懂弄通为止。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多次,每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保存完好。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评析”

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有急事,也要把书籍摆放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它们的清洁美观,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我们爱惜书籍,就要保持书籍的清洁干净,不要随意折角,乱写乱画,涂脏书籍。正确的做法是包书皮,用书签做记号,随时做笔记,标页码,这样我们的书籍能够保持清洁美观。当我们再次把书拿起来读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非常舒畅,视觉也很舒服。现在,国家要求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教科书要循环使用,免除学生的课本费,这是节约资源的好做法。有的同学非常爱护书籍,在书发下来后就给书包了一个书皮,这样书就不怕被损坏了,而且精心使用,不乱写乱画,用了一学期后非常新,再给下一年的学生使用时还是一本新书。而有的学生,随意折页、弄脏书本、胡乱涂鸦,把书本撕得一塌糊涂,“开天窗”……没有爱惜书籍的好习惯。这是不可取的。司马光、孔子爱护书籍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你爱书,书也爱你,会赠送给你知识与力量。因此作为新时代主人的青少年,更应摈弃污损图书的陋习,人人争做文明读者。

“思考”

你爱护自己的书籍了吗?除了爱护书籍之外我们还要爱护什么?举例说明。

爱护书籍,同样也要爱护粮食,节约粮食。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人们去餐馆吃饭,点完的饭菜吃不完就直接废弃在饭店;同时,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大行其道。因此大力倡导节约理念,狠刹浪费之风,势在必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希望现代人都能珍惜爱护粮食,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光盘行动”,用自己的行动来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名言欣赏

1.惜字纸。—《文昌帝君蕉窗十则》

2.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摺。—朱熹《童蒙须知》

3.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