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经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既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还不如死掉”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他的自卑,让他无力和这个强大的世界抗衡,无奈之下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那么他的这种自卑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与海明威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他的家庭环境,尤其与他母亲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海明威的母亲格蕾丝是一个很懒散的女人,购买各种食品、下厨、洗衣服、管理下人、打扫房间、洗碗、做菜……这些事情她一次也没有做过。母亲格蕾丝懒散的样子遭到了海明威的厌恶。再加上母亲的强势管教,总是强迫他严格遵守日程计划表、随时接受检查,还要求他保持端庄整洁的形象,更加让海明威憎恨。
母亲的强势性格对海明威是一种压制,让海明威一直处于一种弱势的自卑地位。这种自卑和对来自母亲强势的厌恶,使得他成年之后极为讨厌试图干预他的任何一位女人。
可见,母亲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母亲的性格取向总是有一种很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孩子的言行和性格的养成。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母亲的性格以及性格决定下的言行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如果我们的性格过于强势或过于软弱,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漠不关心,都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懦弱、无情冷漠的性格取向,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这样的伤口一辈子都不会愈合。
如果母亲能有一种相信他人的人格,就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就不会在孩子端着一个水杯的时候,担心孩子会烫伤或者摔坏杯子,然后从孩子手里把杯子拿走。如果母亲这样做了,孩子会产生一种挫败感,长期受到这样的对待,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做不好,就更没有信心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
对孩子成长影响极大的母亲们要改变不良的性格,做一个阳光母亲。把赞美和欣赏,把自信和坚强,融入自己的性格中,才会让孩子在阳光中沐浴,才能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
身为爸爸,更是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好爸爸应该具备开朗活泼、善良的性格,这种性格才适宜教育孩子。孩子们多半不喜欢父亲内向多思、沉默寡言、慢条斯理的性格。父亲开朗的性格,对孩子有着长时间的熏陶作用。
如果爸爸是严厉粗暴、专制性的,经常训斥、打骂、批评孩子的,就会使孩子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很少得到父爱,因此从小就会养成孤独、抑郁、执拗、反抗、情绪不安定,或依赖、服从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会直接陪伴到孩子的终身,这是不利于孩子以后成长的。
相反,如果爸爸过分地溺爱、娇养孩子,往往会使孩子产生任性、骄傲的性格。有些孩子身上有消极的性格特征,如自高自大、自私自利、固执任性、缺乏独立精神,就是由于父亲过分迁就、溺爱而造成的。俗语说:“溺子如害子。”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但真正面临到父亲的头上时,却往往失去了对孩子关爱的水准。
另外,家庭不和睦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的,孩子长时间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打破家中物品或者毫无生气的环境中,就会使孩子倍感迷惑不解、无所适从,极易养成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两面讨好、投机取巧、爱说谎的毛病,甚至会走向另外一种极端。
如果爸爸是支配型的性格态度,孩子的性格特征就会是消极的、顺从的、缺乏主动性的,有依赖性的;如果爸爸的态度是冷漠的、不关心的,孩子则会出现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酷的、自立的性格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往往会静悄悄地学习成年人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女儿也爱打扮;母亲多嘴多舌,女儿也唠叨个没完;母亲对邻居关心,女儿也会对小伙伴倍加爱护;父亲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公物和劳动的态度,也都是子女最早的学习榜样,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每个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
今天我们知道,孩子除了不可或缺的各种照顾之外,他还需要温暖、关爱、适当的刺激,例如安静稳定的成长环境,这样他才能够自信、活泼,有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身体接触,让他感受温情。
若是孩子初始的世界让他害怕不安、空洞、被侵扰,他就会畏缩、被吓退了。太早以及过于强大的不信任经验,使得他无法信心满满地迎接世界。孩子经常长时间独处,世界空茫一片,刺激太强或印象过于繁杂,都可能影响到心理健康。
作为呵护孩子成长的父母,要给孩子安全感,当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一个拥抱、一句话语,都能在默默之中告诉他们:“宝贝,我爱你。”
此外,还要保证孩子人格的公平。父母不应该因子女年纪小而漠视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前提,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家中不被漠视的孩子,才不会因自我漠视而封闭自己。
总之,父母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开启一片蓝色的天空,让其茁壮成长吧!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内心深处对于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就会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身为父母的幸福感,何乐而不为呢?
父母心语
把赞美和欣赏、自信和坚强融入自己的性格中,才会让孩子在阳光中沐浴,才能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
换掉性格中的那块“完美”短板
有一只木车轮因为被砍下了一角而伤心郁闷,它下决心要寻找一块合适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来,于是离开家开始了长途跋涉。不完整的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阳光柔和,它认识了各种美丽的花朵,并与草叶间的小虫攀谈;当然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适。终于有一天,车轮发现了一块大小形状都非常合适的木片,于是马上将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可是欣喜若狂的轮子忽然发现,自己眼前的世界变了,自己跑得那么快,根本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也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车轮停下来想了想,又把木片留在了路边,自个儿走了。
有时,失也是得,得即是失。当我们有所失落的时候,生活才更加完整。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许多苦恼的根源来自我们追求完美的性格,子女教育的失败也源于此。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就意味着100%的成功或失败。这就使得许多家长心态改变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养育子女。他们不能接受孩子失败,由于受到攀比心理的影响,希望自己的什么都是最好的,都是完美的。他们接受不了孩子的任何失败和闪失。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以生产汽车、摩托车而闻名于世的本田公司的创办人本田宗一郎上小学时,在班里是“后进生”。无论让他做什么,总是失败,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然而,对这段经历,本田先生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他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较,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不一样的。”
另外,具有“完美”性格的父母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驱除的“望子成龙”情结,他们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父母就希望孩子是个天才,当孩子想做某件事情时,过高期待良好结果的他们便会在事前经常对孩子说“弄错了可不行”“别弄错了”。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让他们也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就这样,无形当中父母和孩子就一起陷入了完美的误区。日久天长孩子也会染上完美主义的特质,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旦将其不健全的“完美”的性格特质传达给孩子,就意味着向孩子开启了一扇痛苦之门,带有完美主义特质的孩子,心里一定住着一位严厉的批评家,这个批评家时刻在提醒他们:“失败是你自己的责任!”这让孩子的心灵备受折磨甚至产生焦虑,不少完美型、理智型的孩子最难受的不是考试前和考试中,而是考试后。他们考前小腿抽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万一考不好怎么办?而让他们最为痛苦的是考试后的复查:又犯错了!这次我不能原谅自己!
因为这种类型的孩子记忆力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孩子,自己做过的每道题是什么答案可以记个大概。于是估分的时候一旦发现很简单的题被自己做错了就捶胸顿足地说:“怎么又少了一分!”“我真笨,这么简单的题也做错!”这种懊悔不迭的情绪一直要保持到考试成绩出来后很久才会散去。
受其家庭的影响养成完美特质的孩子,也极其容易把别人的错误拿过来折磨和惩罚自己。
小颖正在备战钢琴九级的考试,妈妈的朋友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妈妈就把女儿送去请人家指导。结果下午小颖闷闷不乐地回来了,问其原因,说:“老师不喜欢我。”
原来,那天接受指导的孩子很多,老师便让基础较好的小颖自己练习,偶尔给点意见。结果小颖看老师光顾着指导其他孩子,便认为是自己的水平不过关,把别人的错误引申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完美,从而陷入不必要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中去。
“完美”的性格特质无端给孩子的成长增添了很多灰暗的色彩,给他们的成长经历增添了不必要的苦恼。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要时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言行,检验一下是否把自己完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倾向,要及时地给予疏导,避免孩子陷入完美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相信善于改善自己“完美”特质的父母,不会要求孩子每次都考100分;相信不过分追求尽善尽美的父母,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每次都能在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相信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成长的父母,不会要求孩子成为样样都行的“怪才”。只有父母们及时取掉性格中“完美”的短板,孩子才会在一种正常的教养下快乐地成长。
父母心语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要时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言行,检验一下自己是否把自己完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倾向,要及时地给予疏导,避免孩子陷入完美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性格特质将影响孩子品性的养成。父母的所作所为容易被孩子认为是合理的,并且,孩子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对父母的言行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例如,要求孩子孝敬长辈,自己首先要敬老;要求孩子尊重别人,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1. 父母一视同仁,孩子才能学会尊重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要懂得去理解他人,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能因为别人一点的不足就贬低别人,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做得好就恭维他人,而贬低自己。我们需要有一颗一视同仁的心。
作为父母更是如此,如果你不能一视同仁对待别人,在孩子面前恃强凌弱、嫌贫爱富,这样的父母很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好品格的印象。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协作。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才能赢得友谊,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才会赢得自尊。自尊是促使孩子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自尊是自信的源头,一个孩子不尊重自己,就不能激发出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当然也不会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屠格涅夫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孩子只有尊重自己,才会珍惜和看重自己,才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孟子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是作为君子应该有的气节,也是有品格的父母应该追求的境界。只有当父母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孩子才能把这种美德深入到灵魂中,在人生的道路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友谊。
2. 父母悉心爱护,孩子才会快乐而真诚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对儿子的爱和教育却是鲜为人知的。
鲁迅教育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和许广平结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名叫海婴。鲁迅写过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长文,主张对于孩子,要天然相爱,愿他生存;尽力教育,使之向上;完全解放,育为新人。要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积极态度抚育新一代。
海婴幼时,母乳不足,身体瘦弱,频频生病。鲁迅经常抱海婴去医院,或者延医来寓为之诊视。此外,为儿子买药、洗澡、种痘、补牙、理发乃至晒太阳、量体重、过生日等,他总是亲自过问。总之,凡是孩子的事他都件件操心,经心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