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管理典型案例
12795800000008

第8章 学校德育的管理(8)

(2)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为社会民主化和个人政治品格的提高提供了条件。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不仅提倡有益的,也允许无害的东西存在。在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再简单地用“姓社”、“姓资”来裁决,而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为增强,在政治生活中的自主性不断提高、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性明显增强。

(3)文化环境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我国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两千年的文化大传统,建国40多年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五颜六色,兼容并蓄,纷繁复杂。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深刻的,在这种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中,如何探求青少年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帮助他们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是学校德育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除此之外,我国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变化,诸如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就业方式和职业结构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的变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对象的变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的一代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思想特点也与以往几代的学生不同。

(1)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说敢想,评人论事不拘一格。他们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统一的导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在奉献与索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追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无私奉献在当代中学生中已经淡化,甚至难以理解了。

(2)求实求真,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甚至对于报纸的宣传,学校的教育也持分析和怀疑的态度,然而这种求实求真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时,又难免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天地。

(3)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增强。当代青少年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这种独立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人作了如下描述,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由听从父母转向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但是,毕竟他们年龄尚小,涉世未深,独立性很不彻底,在思想上、言论上崇尚主体的能动性,而在行动上却有很大反差,出现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的不一致。当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和依赖性。

面对改革开放,复杂变革的社会大环境,面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接班人的高标准要求,面对敏感活跃、对教育选择性强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原有的体制与模式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弊端已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低效”的现状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

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有的甚至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教育,都存在这种倾向,在培养人才问题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务实,在思想道德品质养成上放松。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其他方面差点不是大问题,实际上形成了学习好就等于好孩子,好学生的观念。现在做父母的普遍存在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愿望,对其子女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为了使子女学习好,父母不让子女干别的事情,甚至于连生活小事也大包大揽。无形中养成了他们的懒散、骄惯、狂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德。不少的学生进入到中等学校甚至大学后,也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关心集体、他人,唯我独尊的不良品德。而大中学校的德育教育只侧重传受知识,对学生已形成的不良品德缺乏矫正的手段和措施。

(2)学校德育教育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差。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的:“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一是表现为传统的德育具备片面性。传统德育教育大多着眼于学校,并认为学校教育养成一个人终身需要的品格和素质。仅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系统性优势而忽略了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二是重知识讲授,轻能力行为培养。目前学校普遍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畸轻畸重,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德育活动自身规律。三是重灌输轻个性培养。在德育教学中,强调按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材进行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忽视德育教育也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对学生所表现的道德认识实际水平及思想实际状况关心不够,因而削弱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教学风气不民主。教师“一言堂”普遍盛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教师改学生记”的传统模式,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内容假、大、空,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少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缺乏引导和疏通的措施,教学方式简单甚至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是对当前德育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有力佐证。发生在山西某地几名小学生不堪重负离家出走被冻死野外;在浙江发生的“三好生”也因不堪重负杀害母亲,以及中学生因勒索钱财杀死同学等重大恶性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这些血的事实告诫我们,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最根本的素质,是学生素质的灵魂,是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残酷的事实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要切实地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加大力度,真正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认真研究和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径,使德育教育常教常新,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探究

(1)摆正学校德育工作的位置,建立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制。

众所周知,德育教学不仅传递政治思想道德知识,还传递情感、态度、信仰,还传递各种文化心态和社会风尚等。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主题,把德育工作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目前德育工作的主线来抓,坚持“三个主义”和树立三观的教育。即要坚持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加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学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需要设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统,德育管理总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让德育工作处于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要重抓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以学校党、团、队组织领导成员为核心,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德育。同时,每学年均应讨论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评估方案》,结合班主任月评工作,坚持全校性的德育工作总结评比,奖优罚劣,弘扬正气,从而根本上克服那种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保证德育常抓不懈、内容常新。

(2)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即德育培养目标,是德育中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和总体要求,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把社会对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规范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政治思想、品德、品质、个性心理诸方面的目标和规格。我国当代德育目标都划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以政治、思想、道德、心理为不同要素。在实际制定各阶段德育目标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科学地统一起来,使德育目标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个体思想品德的充分发展的需要。

德育目标的制定,更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序列。所谓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德育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标准。所谓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的不同要求,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德育目标的层次和序列是密不可分的,层次是形成序列的要素,序列是层次的系统化。过去学校德育由于缺乏既定的目标与序列,德育工作经常跟着形势任务转,难于形成学生完整的,系统的思想品德。

当前我国幼儿德育目标应重点抓好道德启蒙教育,培养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认知和行为能力,重视个性心理教育;小学德育目标要强调“五爱”、公民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强调品德能力;中学阶段的德育强调政治方向、态度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目标应有两大特征:横向,政治方向-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的一体化;纵向,行为规范-公民道德-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的系列化。

由此,学校的德育管理必须要注重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设置及其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发展需要,拓展德育内容的新领域。

德育的优良传统是必须继承的,但决不可简单照搬,时代发展了,环境变化了,教育对象不同了,要求我们在坚持传统德育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为当代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事实上,就某一项德育内容来说,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需要理清其新的内涵和相适应的方法。

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教育

现时的行为规范教育应以国家教委最近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为主要内容,并进行其他的有关遵守公德,礼仪常规,遵守法制和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主要内容有: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这是对个人品德、仪表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个体自身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规范。

(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要求,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3)遵纪守法,勤奋学习。这是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要求,是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规范。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这是在家庭生活方面的行为要求,是在家庭中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规范。

(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这是在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的行为要求,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规范。

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全方位、多渠道,各种教育载体和实施途径在内容上相互包容,在形式上相互交替,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网络。

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情感、认知、行为综合化的观点之上,就是说要将爱国情感引导到理性高度,从爱国之心产生爱国之志,进而做出报国之举。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要进一步扩大,使青少年不仅对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有所认识,还要对他们进行国情教育和国家命运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增强现实教育题材的比重,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体验,将祖国期待和个发展统一起来。

要因地制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那些可歌可泣、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在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2)、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内容中贯彻始终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扩展。

提倡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应该受到照顾,得到满足。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当今的青少年特别强调个性的发展,在我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时候,不要一般地反对个性发展,要正面引导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自由地、充分地发展。

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为集体做好事的活动,天长日久地坚持下去,对于形成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