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人生观的教育
12759900000003

第3章 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指导(2)

还有一个学生问过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书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但很多情况下,同样的损失由集体来承受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由个人一力承担恐怕就并非易事了。那集体为什么非要强迫个人作出牺牲呢?西方国家的高速公路可以因为一座不肯拆迁的民宅绕一个弯,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我虽然觉得他的说法与传统冲突,但又觉得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对有这类与传统不同的想法的学生,简单的否定绝对是不行的。可以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讨论非常的热烈,结论是国家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合理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可能与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我们的教授他们才可能听得进去。

②让学生明确理想状态与现实的差别。我上课时经常有学生提出异议或表示对我说的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大人往往说一套作一套,因此对书本上的道理(也是大人编出来的)不屑一顾。

对于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相信这些都能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思想的进步而改善的。向学生表明一点:人的私心,在缺少健全的法律约束时仅仅依靠道德是难以制约其膨胀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法制的社会。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德育,正是意识到人性的缺陷的缘故。书本上讲的公而忘私是一种人的理想状态,我们是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一要求的,但是我们要追求人的高尚,人的自我完善,不能因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而放弃自我的改造。

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不能因为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不良现象,就愤世嫉俗,对社会丧失信心。如果教师连自己教授的内容都不相信,又如何让学生接受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向学生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要从各个角度入手,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德育教学中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根本质量的提高,要保证人的质量,不仅仅要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

处理好德育同智育的关系

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处理好德育同智育的关系。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在学校里传授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旧思想、旧传统。

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中解放出来,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祖国建设,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开展活动。我们在要求学生遵循道德原则的同时,要注意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要什么问题都拉到“道德”的高度去处理。

有些学生内向,敌对,是否和他从小的经历有关?有的学生成绩不好,老算错数,老写错字,是否有认知障碍?有的同学偷同学东西,不能自控,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要遵循心理规律去解决。要通过个别谈话,疏导,暗示,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

如果不正确地引导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说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辩别是非、好坏、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抵御各种不正确思想的侵蚀。

把明理和导行结合起来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和生理条件的差异,心理发育还不健全、不稳定,意志力、自制力较差,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很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总结出一套教育方法。

无论搞什么活动,都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育学生要有“孝心”,先要通过动员报告,或演讲、故事会、主题会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讲“孝”道,应该怎么做,让他们行动起来。事后要通过家长、社会反馈,让他们自己总结、体会。“明理”这一环很重要。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明白事理,使学生能积极投入活动;投入活动,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事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导行、实践,学生对我们设定的目标将会领会得更深刻。

要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急躁冒进,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身上扎下牢固的根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自身的约束能力。为培养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把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科课堂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或者是通俗易懂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社会现象、国家大事,回答学生提出的普遍关心的问题,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的变化,把正确的思想观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创造真、善、美的道德氛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是学校各部门的共同职责。

思想道德素质不能仅靠德育部门去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去培养。不要把德育处的工作和教导处的工作对立起来。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优良的综合素质的人,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不要抱怨德育占去了学习时间,德育工作只会使学生学习得更有成效。也不要抱怨教学部门把时间抓得紧紧的,文化课的学习毕竟是学校日常的主要工作,德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学校所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利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如“七一”、“八一”、“十一”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是利用假日带领学生参观、游览,组织纪念英雄人物、先辈、先烈的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影片,学习雷锋、焦玉禄、孔繁森、徐虎这样的先进典型,教育、激励、鼓舞学生要立正确的世界观,使他们从实际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师在德育中要起主导作用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

着名教育家斯霞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各种德育活动都是由老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出来的,教师无疑在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可见,教师的形象在学生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教师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社会、家庭紧密结合,齐抓共管,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4.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保证学生在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课时最多、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主课,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1)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先进人物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不懈追求,这类材料,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教学此类课文时,如能抓住这些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自然会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染,从而使人格得到升华。像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人格,孔子、孟子等古代先贤圣哲“言必信,行必果”、“轻利重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曹操、诸葛亮等古代政治家宽广的胸襟和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陆游、范仲淹、鲁迅等深切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些都会对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中学语文教材收集了许多假恶丑典型,从反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可悲的虚荣心和为偿还债务所显示的可贵的刚强性格,《阿Q正传》中的愚昧、麻木、落后的阿Q以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性格,《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漠视亲情、爱财如命的痴狂与癖好……语文课本中的这类素材也是不胜枚举的。语文教学可以利用此类材料,通过鞭笞假恶丑,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也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坎坷曲折。这种生活环境,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也因此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使他们较难适应困难的环境,害怕吃苦,在遭受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和毅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堪称“近水楼台”。

(1)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素材相当多,可以给青少年一代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的虽是读书的道理,但却从中凸现出一个人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一碗阳春面》表现的则是遭受沉重的精神和经济打击的母子三人,面对挫折而不悲观失望,十几年来坚持在每年的大年夜都来到北海亭面馆“头碰头”地合吃一碗阳春面,以示他们向艰难的生活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这样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贫穷和磨难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坚强的生活意志和毅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为典型的要算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自叙的那段经历了。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之时,为解国家之危毅然挺身而出,出使元营。他虽为弱国之使,但面对强敌,仍能慷慨陈词,怒斥敌酋。他见出使难有作为,便伺机逃脱,潜往真州。逃归途中,他“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艰难危急之状无以复加,作者自叙“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但即使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对于激发青少年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许多着名作家,其中有不少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就是不断战胜挫折和磨难、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司马迁受刑则潜心《史记》,蒲松龄落第却笔耕不辍,曹雪芹遭受家庭变故仍发愤着书,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介绍课文作者时有意识地突出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