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人生观教育的重点
教育历来承担着政治、道德的教化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双重的任务。这两大任务,在政治学科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无疑是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充分的。但在目前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由于对应试目的的过分强调,其本应包含的人文精神及教化功能有意无意地被弱化乃至被剥离了,这显然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过来,缺乏人文精神,忽视人文价值的政治课堂,显然是枯燥乏味的,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将上述两大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统一到目前应试色彩浓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的尝试是,构筑人文化的政治课堂,在政治课课堂中贯彻人文精神,并使之于科学精神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应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有着与其他各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政治课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做到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师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上。不能只考虑完成教学任务,而把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感受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在思想政治课中,尤其是哲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应着重发挥人文精神。
要求关心学生的思想
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关心人,爱护人,作为政治课教师首要关心的应是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所以,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
讲人生观和价值观时,不用简单的说教,而是从学期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是什么,并写出自己认为做的有价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期中考试后,可以把作业收了上来,同学们写的五花八门,什么观点都有。
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价值,是因为它为集体作了贡献、争得了荣誉。而在课堂上,自己学习不好还影响班级体,因而他的作为没有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就越多。
关注学生的情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情感资源可能会越来越枯竭(不易被感动)。人们漠视生命,冷淡人情甚至亲情,人间的苦难被数字化了,数字不大不足以引人注目;生命的苦痛被动画了,画面演绎不够血腥不足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有的甚至泯灭人性。中学生受上述社会负面因素影响,有情感麻木的现象,表现在有的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爱心、同情心等。通过情境教学,以情生情,以景生情,丰富并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对形象的、具体生动的东西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看待社会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以情明理,以情激趣,以情启思。设置具有一定矛盾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讲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讲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结合时政,让学生分析日本肆意歪曲历史、篡改教科书的事实,一开始,同学们情绪很激动,反日情绪高涨,根本不能理智地思考这些问题。等学生的情绪稍稍平静之后,我让同学们自己进行中日民族精神对比,由日本对战争的态度反思民族精神,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那样放下历史包袱,正视历史事实。
同学们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分组分析、讨论,最后找到了原因:这与十多年日本持续低迷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法西斯主义兴起和泛滥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危机,因为经济的萧条会引起并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使民族心理变得更加狭隘和极端。如果日本经济不能走出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狭隘、极端与羡慕、嫉妒相互交织的心理之下,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极右势力将日趋嚣张,反华的花样也会增多。他们的行径值得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所以,这一切都是和经济分不开的,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
接着,可以让学生分析部分高校学生反日入常的行为。通过和学生的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学生们明白了凡事要以大局出发、以集体利益出发,以冷静的态度对待中日关系。
以情动人,达到知情统一。创设能使人产生强烈情感的情境,并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表达来感染、打动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这一内容时,给出了丹心不怯断头台革命先烈关露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生和爱情的事例,教育学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抉择。很多学生听了关露的事迹后都留下了眼泪,深受感染。并表示对其的人格无比敬佩,值得学习。
关注学生的审美需要
政治课的美主要表现为情感美、情境美、思维美、思想美。多媒体通过声、像结合,使教学情境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使思维过程及思想动态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一节时,我播放了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录像,在优美的乐曲和美丽的舞姿中,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生可能会有各种挫折与坎坷,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志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者,循超逸之快感。审美活动要在轻松愉悦之中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反而不容易产生灵感。学生如果过度紧张,是不可能进行感悟活动的。教师只有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促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去感悟政治课的美。要营造这样一种气氛:
首先,要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民主平等;
其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第四,课堂上不要给学生太大的掌握知识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哲学教学应该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最终作为完整的人走向社会。我觉得在哲学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应是整个哲学教学的重点,应该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起到塑造学生心灵的作用。
2.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效果
中学的政治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们这些政治教师面临的问题是:时代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也相应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滋生蔓延,主流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政治课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能起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小。从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觉得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逆反心理一届比一届重,对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也是当前许多政治老师共同的困惑。
作为教师,如果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讲的再多再好也没用,那其教学工作岂不失去了意义。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讲授内容的认同感。
在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前,我们必须要了解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社会与书本的巨大反差导致他们对书本的不信任感。而我们的教材却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相应的变化,这从一开始就拉远了我们与学生的距离。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
(1)信仰多元化由于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漠,有的甚至没有信仰,有的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的信仰宗教、有的甚至信奉“伪科学”。
(2)价值观更加突出“利益”二字当代青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更注重个人的满足,在追求价值方面更多的考虑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为2.5%;表示要“先公后私”的占30%;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到62%。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敢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3)自我意识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生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青年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自立意识等思想意识得到了强化,从而激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需求的片面夸大,也造成了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斜。
(4)推崇正义美德当代青少年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青年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捐过款,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某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在琴房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袋垃圾放在钢琴旁边,一周中从钢琴旁经过的学生达200余人,却无一人“理睬”垃圾。
然后让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客观地讲,未成年人暴露出的这些缺点和毛病,其实是时代环境给他们留下的烙印,问题在未成年人,根子在成人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文化成果和资本主义消极腐朽文化同时传入我国;传统的成才观念、教育内容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乱,见利忘义、损公利己、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尤其是第三条,成人世界一方面向未成年人灌输道理,一方面自己的行为又缺乏说服力,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不能不让学生觉得假的东西太多,对我们讲授的自然心存疑虑。
建立学生对人生观的信任
我们怎么重新建立学生对我们所教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任呢?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是:
(1)了解并尊重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
(2)向学生明确理想状态和社会现实的区别。
①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我们一直强调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现在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个人追求的实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学生从小学开始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依靠个人奋斗达到人生目标的人普遍受到大众的赞赏。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得更看中个人利益的追求。
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当然不能简单否定。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多年来的思想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公大于私,所谓“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小事”,因此过去经常出现因公共利益(或以所谓公共利益之名)强迫个人牺牲其利益的事。现在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勇于提出自己的主见,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
举一个自己教学中的例子:一个学生给我出了道报纸上看来的题,主人公开车经过一个偏远的公共汽车站,见有三个人在等车。一个生病的老太太,一个医生,一个是和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如果主人公的车只能搭一个人,那他该如何选择呢?我当时按照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作出了自认最好的选择:送老太太去医院。而学生想出的点子却是:让医生开自己的车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孩子一起等车。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们这代人想不出这样一个看似古怪精灵却一举多得的答案呢?尽管我心里确实有过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姑娘多呆一会的念头,但马上就被助人为乐的念头否定了。
我们这一代受了太多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教育使我们思考时习惯性地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不管怎么说,这一代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之所想,不再仅仅为他人而活,这种想法毕竟是难能可贵,值得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