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12759800000006

第6章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5)

9.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内容,在加强爱国主义国情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落实《纲要》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且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地理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才能更好的完成德育的使命。

结合教材摆优势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讲述中国幅员辽阔、位置优越、山川壮丽、河湖众多、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期;物产富饶、资源广布、众多物品居世界前列;人民勤劳、民族团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遍步全国内容、使学生感到祖国山河壮丽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结合具体内容可指出: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森林总面积储量总值居世界第6位;草原面积居世界第4位;河流年径量居世界第6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3位,而且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目前已知的有用矿产160多余种,我国均已找到,其中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的就有钨、锑、锡、钼、锌、钒钛、稀土等10余种。我国又是世界能源大国之一,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水能发电量皆居世界第4位;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高速发展经济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对在本世纪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纵满对比看发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学生在鲜明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受到深刻的爱国注意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纵向比较我国解放前后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新旧社会两重天,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不一样。通过忆往昔、看今朝、望未来,可以鼓舞斗志,坚定信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例如,讲我国的工业发展时,首先指出;旧中国工业性质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表现为技术落后,分布畸形,资本被国外资本家控制。解放后,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工业增长迅速、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5,各种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已跃世界前列。如煤碳第1、发点量第2、钢铁第1、原油第5、电视机第2、糖第6。其次,横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工业大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如中国年增长速度为12.8%、日本为11.5%、美国为4%、俄罗斯为5.8%、印度为5.1%。再拿国情相似,经济基础相仿的中印两国农业相比;同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印度1947年独立,我国建国1949年;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总体上说印度比我国优越,印度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充足,人均耕地比我国多1倍以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但发展速度却落后于中国。我国实现粮食自给比印度早好几年。这样通过纵横比较分析,使学生从事实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明确中国现阶段虽然落后,但发展速度快,一定能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还可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穿插介绍祖国社会注意建设各行各业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如讲我国农业时,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伟大成就,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水产品等的产量均居世界之首,花生和茶叶居第2,甘蔗居第3,大豆居第4,甜菜和天然橡胶居第5,创造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基本保证了12亿多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讲我国交通是,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可喜成果,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天蛰上,飞架了一道道长“虹”,武汉、南京、重庆、枝城、泸州、九江、芜湖等长江大桥相继建成,从而数桥飞架南北,天蛰变通涂。讲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指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就;海河、淮河及黄土高原的治理,黄河的梯级开发,长江航道的整治和开发;引黄济青工程的胜利完成;“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带的营造及沙漠的治理等。通过这些讲述,充分说明祖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胜信念。

实事求是指劣势

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对人类及其活动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学时要事实求是,在讲清优势的同时,也一分为二地指出某些不利因素和劣势。

例如,讲我国的资源时,要指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然而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数长期居世界之首,从人均占有量而言,地也不博了,反而成了一个资源“小国”。如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森林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居世界有林国家的121为;人均河川年泾流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2。又如,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教学中,除讲清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外,还应指出发展的不利条件。次外,还可横向比较,找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加快建设祖国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乡土育乡情

自古以来,教育总是从乡土教育开始的,古代出版的大量“地方志”,是最早的乡土教材。家乡是祖国的一“细胞”,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祖国”。地理学家斯·奥勃罗契夫曾说过,要成为本国真正的公民,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国家,首先应该研究自己的乡土,研究家乡的自然、历史、资源等。因而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增讲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深切情感,达到熟悉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目的。

如,讲矿产资源时,穿插讲了长丰县邻淮南,地下含有煤和石油等。这样,通过运用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学生所熟悉的家乡,使学生产生深厚的乡土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

结合实践多活动

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可以是亲身到社会中去体验和感受。也可以包括参加对国情中现实的、热点问题的探讨。教学中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活动,是加强爱国注意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方面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的地理知识,扩大爱国注意教育和国情教育的视野。如介绍祖国十年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十五”计划、经济等特区的起飞、大亚湾核电站、上海浦东新区、三峡水利工程、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用这些具体的、新鲜的事例和材料,造成一中氛围,让人人关心国情,让人人关心国情、了解国情,使学生不脱离社会实际,感受到祖国前进的步伐。

另一方面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如举办国情知识展览,“爱我中华”、“爱我安徽”知识竞赛等,促进学生知性一致,学以致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地理课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使学生感到“知识愈深,爱之愈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应当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注意横向联系”的地理德育实施体系,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和过情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设计者做出贡献。

10.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艺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优秀的美术作品教材

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放映开国大典场面的录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油画《南京大屠杀》,以刽子手、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啼哭着的小男孩的强烈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烈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揭露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真相的不齿之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了学生献身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再如:王羲之“宛若惊龙,漂若浮云”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实物作衬托,以作品背景及历史渊源为主流,有效地克服了爱国主义教育中空洞说教的弊端,实现了情景交融,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积极实施。

典型的名人爱国事迹

水墨画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以“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为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得知,徐悲鸿喜爱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以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爱国事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齐白石老人在抗战时期毅然辞去艺专学校的职务,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日军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寄愤怒于书画,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辛辣讽刺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达到了内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统一。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即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1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德育具有的特点

(1)整体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五方面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单独承担这五方面的全部任务。某一学科、某一学段的德育都是学科德育的一部分。每个学科的德育都必须根据整体的德育目标、德育观点、德育内容和德育层次分解确定本学科的德育重点,化整为零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地进行德育,使学生易于接受。将德育的目的与任务分解到各学科之中,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又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整体性特点的体现。

(2)层次性特点即德育内容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内容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因此,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学科德育必然具有层次性特点。许多德育内容是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并在各学段反复出现的。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逐层次深化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幼儿园应重在爱国情感教育,小学应重在祖国光辉历史教育,初中生应重在民族自尊和国耻危机教育,高中应重在对国情的辩证认识和责任感教育。这就是层次性特点的体现。

(3)制约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学科教学内容的制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式受学科教学过程的制约。学科德育的内容必须从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从而避免随意性。把握这一特点,就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树立好的意识、观念、情感和意志,就应当把握学习知识和进行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科德育生动活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就是制约性特点的体现。

(4)渗透性特点即学科教学中德育在方式方法上要以渗透为主,包括思想道德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渗透。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灵活生动地进行德育,使之可信可亲,在“授业”的同时达到“传道”的目的。这就是渗透性特点的体现。

德育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学科特点和科学的文化知识进行,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固有思想性,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