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12748600000027

第27章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指的是二十四部史书,这些史书记录了黄帝到崇祯时期的正史。其中包括汉代司马迁所作的《史记》、汉代班固所作的《汉书》、南朝宋范晔所作的《后汉书》、晋代陈寿所作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所作的《晋书》、南朝梁沈约所作的《宋书》、南朝梁萧子显所作的《南齐书》、唐代姚思廉所作的《梁书》和《陈书》、北齐魏收所作的《魏书》、唐代李百药所作的《北齐书》、唐代令狐德等所作的《周书》、唐代魏征所作的《隋书》、唐代李延寿所作的《南史》和《北史》、后晋刘昫等所作的《旧唐书》、宋代欧阳修和宋祁所作的《新唐书》、宋代薛居正等所作的《旧五代史》、宋代欧阳修所作的《新五代史》、元代脱脱所作的《宋史》和《辽史》以及《金史》、明代宋濂等所作的《元史》、清代张廷玉等所作的《明史》。

《史记》这部通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狩元年时期的历史。这部书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司马迁,司马迁之所以会有此传世之作问世与他做过太史令的父亲息息相关,司马谈的毕生愿望就是写就这样一部通史,可惜到死也没实现,于是他的儿子司马迁子承父业替父完成了遗愿。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为写通史做准备,他到处考察古迹,做了太史令后更是搜集翻阅文献和档案,终于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因为司马迁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的意见与汉武帝不合,被处以宫刑,囚于狱中,三年后才出狱继续编写《史记》。然而遗憾的是这部不朽之作却是在他过世多年后才得以见天日。

东汉时期班固编写了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与司马迁相似的是班固编写此书也是受其父亲影响。班固的父亲是一位史学家,他编写了一部补充《史记》的《后传》,班固就是在《后传》基础上编写的《汉书》,但是同样也留有一点遗憾,班固后来获罪入狱,就这样死在了狱中,那时《汉书》并没有完全编成,由其妹妹班昭续成。

《后汉书》里记载了刘秀推翻王莽新政权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这一时期的历史,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写的。范晔此人争强好胜又桀骜不驯,与官场上的圆滑世故格格不入,终于被司徒刘义康在为太妃治丧期间抓到把柄,以他失检之罪贬官到宣城,范晔心中苦闷无法疏解,于是开始编写《后汉书》。他独自完成了本纪和列传,后又与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可是却有人说他帮助刘义康谋朝篡位,后来范晔死于狱中。遗憾的是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他们共同编写的五志,所以《后汉书》中现在只有纪传部分传世。

陈寿所作《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的历史。当时陈寿著述《三国志》是以私人身份进行的,所以资料并不充分。《三国志》主要是叙事,记叙简洁、吸引人,夏侯湛看到《三国志》后就推崇备至,甚至不惜毁掉自己写的书籍。可见《三国志》作品之优秀,其得以乘风破浪冲出漫长历史长河,流传至今。

《晋书》是唐太宗命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的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唐太宗翻阅晋代史料,觉得上面所述都不满意,于是起了再编晋史的心思,唐太宗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人编写,靠着唐太宗在人、财、物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以前留下的晋史作为参考,仅用三年这部《晋书》就编写完成了。

沈约撰写的《宋书》记载了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开国到最后一位皇帝刘准这段时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沈约的父亲在皇家权力倾轧中被害,沈约突遭变故、贫寒流离,这激发了他奋发好学的精神,他借鉴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整理注解,撰写成书。

《南齐书》之所以称为《南齐书》,是因为宋代李百药编写过一部《北齐书》,所以为了区分便称之为《南齐书》。这部书中记载了自南朝萧齐王朝开国皇帝齐高帝到齐和帝的历史,是一部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这部书的作者是萧子显,看到他是国姓就很容易知道他出身皇亲贵族,自然对南齐发展情况知之甚详,而且容易得到大量文献资料,所以他能够编写出《南齐书》便顺理成章了。

有趣的是《梁书》和《陈书》这两部史书的出现跟《史记》很像,都是父亲临终受命。姚思廉的父亲姚察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隋文帝时期动手编撰梁、陈两代历史,可是没有编写完成就去世了,弥留之际嘱托其子姚思廉继续代他将梁、陈两代历史编撰完成。姚思廉在其父编写的基础上终于在贞观年间完成了《梁书》与《陈书》这两部史书。《梁书》记载了从开国皇帝萧衍至亡国之君萧方智这段时期的历史,《陈书》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33年间的历史。这两部史书难能可贵之处是,姚思廉融入了司马迁和班固的撰写风格,文风质朴。

《魏书》记载的是鲜卑拓跋部早期到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时期的历史,著此书之人名为魏收,虽然自幼聪慧却轻薄浮躁,他曾口出狂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所著之书被人所不齿,他不得不三度更改,这才形成了成品。

《北齐书》原名《齐书》,为了和《南齐书》区分加了“北”字,这部史书记载了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这一时期的历史,其作者是经历隋唐两朝的李百药。但是现今流传下来的《北齐书》只完整保留了十七卷,其他都是后人增补的。

《周书》由唐代令狐德主编,岑文本和崔仁师参与编写,此史书虽然以周命名,但是它却记载了西魏和北周的历史。《周书》虽然基本反映了三个封建政权的斗争,但是因为种种避忌权贵的原因,有些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隋书》是由唐代魏征主编的,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唐代的时候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史,但是多年都未能完成这个宏愿,只能算是《隋书》的草创阶段。后来唐太宗执政,因为他参与过开国战争,所以时刻铭记着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形成了“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这个修隋史的指导思想,由魏征主编《隋书》,魏征素有“人镜”之称,可见其刚直不阿,所以其主编的《隋书》公正客观、符合史实。

《南史》和《北史》的诞生又是一桩父子同心完成夙愿的千古佳话,其作者是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李大师看到南北朝的断代史互相割裂,所以想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和《北史》。但是后来李大师参与了农民起义,被判流放,几番周折下来,他所计划的《南史》和《北史》都未能完成,幸好他的儿子李延寿学问渊博,也曾参与过《隋书》等的编写,所以理所当然接过父亲衣钵完成了《南史》和《北史》的编撰工作。其中《南史》借鉴以前宋、齐、梁、陈的史书,用更简洁的语言来编撰。而《北史》主要借鉴了魏、齐、周、隋的史书,并与四史书互补。

《旧唐书》是后晋时期石敬瑭命令宰相赵莹所修,因为是朝廷组织修纂,所以人、财、物方面都不用担心,所以只用了四年时间,就修成了这部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史籍,它当时叫《唐书》,但是后来有了《新唐书》,后人才为了区分将其改名为《旧唐书》。然而由于有些史料缺乏,这部史书对唐朝晚期的记载不够完备。

之所以会编纂《新唐书》,皆是因为宋仁宗觉得《旧唐书》所撰写内容过于粗浅,这才命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重新修订整理《旧唐书》,这样便形成新的唐史,即《新唐书》。

《旧五代史》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的历史。这部史书是因为宋太祖下诏编撰史书才产生的,宋太祖组织了许多学者共同编撰,成书速度之快让人惊讶。

欧阳修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将人和事编排在一起成了一部新的史书,即《新五代史》。另外,由于《旧五代史》有些地方遗失,所以《新五代史》与其正好互为补充。到了元朝的时候,忽必烈曾经想要修宋史,然而终究未能成书。等到了元顺帝时,当朝丞相脱脱再一次提出要编撰宋史、辽史和金史,而且这一提议马上得到批准,三部史书同时开始编撰。由于宋朝对事情记录完备,所以修《宋史》速度较快,但是略显粗糙。

现在流传的《辽史》是元代脱脱等人编撰的,脱脱等人只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删减,所以有些地方过于简略。

提出编撰《金史》的议题是在忽必烈的时候,同宋史一样最终没能成书,后来仁宗、文宗也都想过此事,不过最终畏于困难而未去施行。最后还是脱脱向元顺帝提出修三史,这才开始执行编撰《金史》这项任务。

朱元璋刚刚建立政权就组织了十多名大家共同参与编撰《元史》,这是一部记载元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可是朱元璋为了让百姓相信他是真命天子,希望此书速成,所以这部记录了元朝历史的史书只用了331天就完成了,速度之快着实令人咋舌,也可以想象这部书籍有多么粗陋。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强烈抨击此书,曰:“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明史》以纪传体形式记载了明朝兴亡的全部过程。其实关于明史的编撰,在顺治在位期间就曾经想要去做,但是终究没能开展起来。康熙时开始由徐元文监修,最后终于在乾隆时期得以印刷发行。这部史书历时最长,反复修订而成稿,可见《明史》是最为翔实、完善的史书了。

以上介绍的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