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12711300000024

第24章 从“山大王”到红军将领的袁文才

袁文才,又名选三,1898年4月生于江西省宁冈县茅坪马源坑村一个农民家庭,是客籍人,祖辈从北方迁移到此,深受当地土籍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家有父、母、兄、嫂,靠务农为生。他家世代都无人念过书,立誓要袁文才读书,所以尽管家境不十分宽裕,仍供他上学,但都是断断续续的,约初中文化程度。袁文才从小就与本地一个叫谢冠南的豪绅地主结下了怨仇,彼此势不两立。谢冠南系五六代的贡生后裔,有财有势,横行乡里。其长子谢殿一与父亲狼狈为奸,霸占了袁文才的妻子,从此袁文才与豪绅阶级结下了仇恨。1923年,宁冈茅坪附近有一些游民被土豪劣绅逼上梁山,组织了“马刀队”,扯起了造反的旗子,公开与地主老财为敌,形成了一股绿林势力,首领叫胡亚春。为了报仇雪恨,袁文才于1924年加入“马刀队”,并与其首领结为兄弟。最初,只是暗中与其联系,有着一般的往来。后来,其母亲惨遭豪绅杀害,使他横下一条心,公开投奔了“马刀队”。由于袁文才精明能干,有文化,会计谋,被委任为参谋长之职。袁文才经常带着“马刀队”,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外出“吊羊”,袭击县政府和土豪劣绅。反动政府多次派兵“进剿”,均因“马刀队”熟悉地形、善走山路和有群众基础而屡次失败。

大革命时,袁文才接受党的领导,率部在宁冈举行暴动,担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1926年10月,经龙超清、刘克犹的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此后,他与山上另一个农民自卫军的领袖王佐结为“老庚”,互为犄角,称雄井冈。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之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工农革命军千余人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由于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已得知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情况,当他率部到达三湾时,一方面对部队进行整编,另一方面按照江西省委要工农革命军与袁文才、王佐部队取得联络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的指示要求,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袁文才,介绍了工农革命军的宗旨、性质和任务。

袁文才接到毛泽东的信后,仔细阅读来信感到,写信人毛泽东言语谦和、恳切,文笔清新、飞扬,是个满腹经纶的大材。但是他心有所虑,连忙调集部队,严加防范,并立即召集龙超清、陈慕平等人商议。陈慕平是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认识毛泽东。袁文才决定派出军事参谋陈慕平偕同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一起前往三湾,与毛泽东会面。龙超清等人到达三湾与毛泽东会面后,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陈、龙二人。龙超清详细介绍了袁文才的情况,毛泽东对袁文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示宁冈县委一定做好工作。

10月3日,工农革命军抵达宁冈古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秋收起义前委扩大会议,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带领宁冈党组织的一些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在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安家,建立根据地。一听说要在宁冈建立根据地,袁文才的代表立即明确表示反对,说道:“毛委员,我们袁总指挥说,我们这里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来到我地,我们可以接济你们部分粮草,但还是请另择高山。”这时,有人提出对袁文才部不需要这么客气,用武力把他们解决掉算了。毛泽东听了坚决不同意,并提出:“我们对袁、王两部要以心换心,真诚相待,采取团结教育的方针。不但不能用武力解决,还要和衷共济。你们说,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消灭过土匪?”

毛泽东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会后,毛泽东向龙超清提出要会见袁文才。5日黄昏,龙超清从古城赶到茅坪,告诉袁文才毛泽东要会见他。

袁文才听后,既高兴又忧心。高兴的是毛泽东偌大一个中央委员,竟礼贤下士,要会见我这个绿林草莽;忧的是人心隔肚皮,他会不会弱肉强食,来个“鸠占鹊巢”?为防不测,袁文才听罢众人意见,决定在大苍村林凤和家里与毛泽东会见,并暗中摆下“鸿门宴”,见机行事。6日清晨,袁文才安排了20余人枪埋伏在林家屋后,约定以放枪为号,否则不得显山露水、轻举妄动。袁文才及众头领齐集在林家祠门口石桥上迎候毛泽东。

不久,打探的队员前来报告,毛泽东一行5人骑马来到了村前。毛泽东一行在林家路口下了马。随即,由龙超清领着,朝林家走来。袁文才立即命令撤除埋伏的人马,然后急忙上前迎接毛泽东一行。陈慕平向袁文才介绍了毛泽东,龙超清向毛泽东介绍了袁文才。

大家进屋坐定,一边喝茶,一边吃花生、杨梅干、薯片。随后,毛、袁二人开始热烈地交谈起来。毛泽东首先对袁文才坚持革命的行为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接着详细介绍了工农革命军的意图和目的,表示希望袁文才帮助工农革命军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休养生息,共图发展。袁文才也谈了自己的经历。当袁文才说到自己的部队只有60支坏枪时,毛泽东立即接过话题,说:“大革命失败后,你们还保存了60支枪,这是革命的本钱啊!非常难得。这样吧,为了我们和衷共济,共创大业,我们送给你们100条枪,全是汉阳造钢枪,明天派人到龙市来担吧!”初次见面,就赠送100条枪,对视枪如命的袁文才来说那真是一份大礼,袁文才被毛泽东的真诚、豁达彻底感动了,随即表示:“多谢毛委员的一片诚心!今后,凡是用得上我袁文才的地方,我们一定尽力。为了表达我的谢意,我们准备了1000块大洋,送给革命军,聊表心意。部队的粮草和在茅坪建立后方的事,都包在我身上!”

“好哇,我们一言为定!”毛泽东兴高采烈地紧紧握着袁文才的双手,二人开怀大笑。在场的双方人士都乐呵呵的,相互热烈地交谈起来,先前的凝重、紧张、猜疑气氛一扫而光。一场“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茅坪,安置了伤员,设立了后方留守处和后方医院。在袁文才的赤诚相助之下,工农革命军得以安营扎寨、休养生息。随后,部队经湖南酃县、江西遂川,于10月24日到达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与袁文才的关系也从不熟悉到熟悉,继而亲密无间了。袁文才看到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非常羡慕,就向毛泽东提出派一些教官帮助其训练部队。

10月中旬,毛泽东派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等人到袁文才部,帮助其部队进行训练。在游雪程等人的努力下,袁文才部的政治、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部队中还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士兵委员会。从此,袁文才这支农民革命武装,真正开始走向了革命的新生。

根据袁、王本人的表现,以及部队官兵的整训情况,1928年2月中旬,在宁冈县大陇镇,将袁、王部队正式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从此,这支部队成为正规红军。

工农革命军第二团虽然是农民武装改编过来的,但战斗力很强,在建立、巩固、扩大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屡建奇功。在宁冈新城之战,按照前委的部署,袁文才率领第二团第一营配合第一团围攻新城。这次战斗,全歼守敌一个正规营和一个靖卫团,击毙敌营长王国祯,活捉敌县长张开阳。取得了根据地创建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朱、毛会师后,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改为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由袁文才任团长。在七溪岭战斗中,袁文才率领红三十二团配合主力团打垮江西“两只羊”(即赣敌杨如轩和杨池生);在黄洋界保卫战中,袁文才率红三十二团第一营坚守茅坪,阻击江西敌军的进犯,为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28年5月下旬,袁文才当选为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

在艰苦的井冈岁月里,袁文才经受了革命斗争的考验,从一个“山大王”转变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将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2月袁文才被错杀,年仅32岁。

(撰稿文尚卿)